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260章 经济交锋 货币之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0章 经济交锋,货币之困

冬日的暖阳透过精致的棂花窗,斜斜地洒入乾清宫西暖阁,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与沉闷。窗外是紫禁城琉璃瓦覆盖的冰雪世界,一片静谧庄严;窗内,大明朝至高无上的权力核心,正面临着一场无声却同样严峻的战役。

崇祯皇帝朱由检负手立于一幅巨大的《大明两京十三省疆域图》前,目光深邃,仿佛要穿透这绢帛,看清帝国肌体内奔流却又时常淤塞的血液——白银。他的身后,紫檀木御案上,并非堆积如山的奏章,而是几盘散乱摆放的各式钱币:成色不一的银锭、粗糙发黑的碎银、以及各式各样轻薄劣质的铜钱,甚至还有几枚来自海外、边缘被剪切的西班牙银洋。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大明财政最深处的痼疾。

户部尚书李邦华和内阁首辅徐光启垂手肃立,两位老臣眉头紧锁,面色沉重得能拧出水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窒息的安静,只有地龙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轻响。

“两位先生,”崇祯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他并未转身,依旧面对着地图,“闽海大捷,刘香授首,东南海疆廓清,开海之利可期。西北屯田,孙传庭初步稳住局面,流民渐安。辽东,孙元化借新式火器与棱堡,暂遏住建虏兵锋。甚至宗室禄米,开封试点也已推开……表面看去,朕登基一年有余,四处救火,似乎颇有起色。”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御案上那些“货币”,最终落在李邦华和徐光启脸上,语气陡然加重:“然,为何朕与李卿日夜操劳,户部太仓库仍时常捉襟见肘?为何九边军饷拖欠之事仍时有发生?为何市井小民易物,仍要费劲剪凿这成色不一的杂银?为何我大明物产丰饶,子民勤勉,朝廷却总似一个捧着金碗讨饭的乞儿?!”

他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如同重锤,敲在李邦华和徐光启的心头。

李邦华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明察万里,洞见症结。臣忝掌户部,深知其弊。其一,税制崩坏,田亩隐匿严重,税基流失。其二,宗室、官俸、军饷开支浩大,如无底之洞。其三,各级官吏贪墨克扣,损耗惊人。其四……”

他顿了顿,目光也投向那些钱币,脸上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愤懑:“便是这‘货币之困’!实乃心腹大患!”

“说下去!”崇祯目光灼灼。

“陛下,”李邦华拿起一枚边缘参差不齐的劣质铜钱,“如今市面上,私铸劣钱泛滥成灾!铅多铜少,轻薄易碎,民间称之为‘沙壳儿’,官府屡禁不止!百姓拒收,则易物困难;若收,则实物无形中被盘剥!”他又指向那些碎银和剪边的洋钱,“至于白银,海外流入虽多,但成色不一,轻重不等。每次交易,皆需称重、验色,甚至剪凿,繁琐无比,损耗惊人!更有奸商巨贾,囤积居奇,操纵银钱比价!今日一两银可换铜钱一千文,明日或许便只能换九百五十文!市面动荡,小民无所适从,朝廷税收折算亦大受影响!此弊不除,我大明经济便如沙上筑塔,根基不稳啊!”

徐光启适时补充,他更侧重于技术和宏观视角:“陛下,李尚书所言极是。臣近日研读西学典籍,并与弗朗机商人交谈。彼邦强国,如西班牙、葡萄牙,乃至新兴之荷兰,其国内皆有统一铸币之制,由王室或议会掌控,规定重量、成色,全国通行,信用卓着,便于交易,更利于国家统筹财政,征收税赋。反观我朝……货币之乱,实为一大痼疾。长此以往,工商业难以真正繁荣,陛下新政之诸多成果,亦可能被此弊端所吞噬。”

崇祯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发出笃笃的轻响。这些情况,他岂会不知?来自现代的灵魂,对货币银行学的基础认知远超这个时代任何人。他深知,一个没有统一、稳定、信用货币的帝国,其商业和财政永远存在天花板,且极度脆弱。

“所以,”崇祯缓缓开口,眼中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芒,“仅仅开源节流、打击贪腐、清丈田亩还不够。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为大明打造一副坚实可靠的‘经济骨架’!而这骨架的核心,便是货币!”

他拿起一枚最劣质的铜钱,轻轻一掰,那钱币便应声而断:“如此劣物,岂能充当国之重器?”他又拿起一枚西班牙银洋,“借他国之币,终非长久之计,且易受制于人。”

李邦华和徐光启屏息凝神,他们预感到了,皇帝即将说出石破天惊的构想。

崇祯的目光变得锐利而坚定:“朕之意,欲行‘币制改革’!分三步走,稳扎稳打,重塑我大明金融之基!”

“第一步,统一银币,确立银本位!”崇祯斩钉截铁,“由朝廷设立‘皇家铸币局’,选址于矿源、交通便利之处。招募能工巧匠,研制精密母钱和压铸机械(可运用水力),必须能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新币暂命名为‘大明元宝’,或称‘崇祯通宝’银币。其重量、成色,必须有绝对统一之标准!每一枚银币,皆需纹丝不差,含银量须高达九成以上!正面铸‘崇祯通宝’及铸造年份,背面铸龙纹及‘壹两’或‘半两’字样,边缘铸以细密防伪纹路,使人难以剪凿或仿制!”

他描绘得极其详尽,仿佛那新式银币已在他脑海中成型:“新币发行后,朝廷税收、官员俸禄、军饷发放,乃至大型商贸,皆以新币为准!旧有杂银、碎银,可至指定官署按成色重量兑换新币,收取少量火耗为铸币之费。逐步淘汰劣质银块和混乱的称量体系!”

李邦华听得眼中精光爆射,他是户部老手,深知此举若能成功,对理顺财政、便利商业将是何等巨大的助力!但旋即又面露难色:“陛下圣虑深远,此策若成,功在千秋!然……然统一铸币,需耗费巨量白银为准备金,工艺要求极高,恐非旦夕可成。且必然触动那些依靠私铸、兑换牟利的豪强和钱庄利益,其反扑……”

“所以要有第二步,整顿铜钱,作为辅币!”崇祯接口道,思维清晰流畅,“银币用于大额,日常小额交易仍需铜钱。同样由皇家铸币局统一铸造足值、精美的‘崇祯通宝’铜钱,规定与银币之兑换比例(如一两银币兑换千文铜钱),并严格保值!严厉打击私铸劣钱,见之即毁,铸者重罚!让老百姓手里的小钱,也实实在在!”

“而第三步,”崇祯的声音压得更低,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野心,“待新银币、铜钱流通顺畅,朝廷信用确立之后,朕欲仿宋之交子、元之宝钞,但绝不再重蹈其滥发覆辙之辙!朕要设立 ‘大明皇家银行’ !”

“银行?”李邦华和徐光启同时一愣,这个词汇对他们来说有些陌生,却又似乎能理解其含义。

“不错!银行!”崇祯目光灼灼,“此非简单钱庄。它初由内帑和国库注资,为官方机构。其职能:一,统一经理国库收支;二,经办官员俸禄、军饷发放;三,为信誉良好之商人提供低息贷款,扶持工商;四,最关键一点——在储备有足量金银(主要是新币)的基础上,尝试发行少量可兑换之银元券!”

他拿起一张宣纸,比划着:“即以此纸,代表一定数额的银币,持券者可随时至银行兑换足额银币。此举可极大方便大宗远程贸易,避免运输巨额金银之风险与损耗。但切记!发行纸币之核心,在于‘信用’和‘准备金’!绝不可无节制滥发,必须有多少金银,才发多少券,甚至初期只发七八成,留足余地!一旦信用崩塌,其害远胜洪水猛兽!”

崇祯一番长篇大论,将银本位、铸币权、甚至中央银行和信用货币的雏形概念,清晰地展现在两位明朝最顶级的实干家面前。

暖阁内再次陷入沉寂。李邦华和徐光启都被皇帝这宏大、精密却又大胆至极的构想深深震撼了。他们能隐约看到这蓝图成功后那波澜壮阔的美好前景,但更清晰地感受到脚下那万丈深渊般的风险与阻力。

良久,徐光启才深吸一口气,叹道:“陛下之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臣……叹为观止。此策若成,实为开万世太平之基业。然,确如李尚书所言,步步维艰,尤以这‘信用’二字,最为关键,亦最难树立。”

李邦华则更加务实,他沉吟道:“陛下,此事关乎国本,牵一发而动全身。臣建议,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昭告天下,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投机。当效仿清丈田亩与宗室试点,先于小范围试行。”

他眼中闪烁着精明算计的光芒:“或可择一商贸繁盛、易于掌控之地,如天津卫、或那新近开海的泉州府,由朝廷暗中设立试点之‘铸币厂’与‘银行’。先小规模铸造一批精美新币,用于支付市舶司关税、采购军需物资、发放当地部分官饷,观察市场反应,检验防伪工艺,摸索管理章程。待试点成功,积累经验,再徐图推广至全国。”

崇祯闻言,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善!李卿老成谋国,此言正合朕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事便由李卿总揽,徐阁老从旁协助,调集市舶司、工部能吏,秘密筹备。所需工匠、设备,可让格物院宋应星选派精干人手参与,务必攻克技术难关。初期的金银本金,朕从内帑先拨付一部分。”

他的目光再次变得锐利:“记住,此事高度机密,凡参与之人,皆需严格筛选,立下死契。在试点成功之前,绝不可让温体仁那等人嗅到风声,否则,必生事端!”

“臣等遵旨!”李邦华和徐光齐声应道,声音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也带着一丝被赋予重任、参与开创历史的激动。

暖阁外的阳光似乎明亮了些,但屋内的三人皆知,他们今日所议之事,其波澜之壮阔,其影响之深远,或许将不亚于任何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一场围绕货币发行权、金融控制权的无声战役,已然在这紫禁城的暖阁内,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远在江南,那些依靠白银投机和私铸铜钱牟取暴利的巨商大贾、地方豪强们,尚且不知,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开始向着他们世代经营的财富命脉,缓缓罩下。经济根基的重塑,注定比战场上的厮杀,更加曲折和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