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220章 紫禁新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两百二十章 紫禁新主

文华殿的烛火燃至深夜,终于将最紧急的政务处理告一段落。关于陕西赈灾的雷霆旨意已发出,代表着新朝意志的骑使带着尚方剑与严令,星夜驰出京城,奔向那片哀鸿遍野的土地。殿内重新安静下来,只有烛芯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和窗外愈发凄冷的秋风呼啸而过。

朱由检靠在椅背上,一股深彻骨髓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连续数日不眠不休的高强度精神紧绷、运筹帷幄、生死搏杀,以及此刻面对帝国千头万绪的沉重压力,即便他拥有一个来自未来的、经过科学训练的坚韧灵魂,也感到了难以言喻的倦怠。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推开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本,缓缓站起身。骨骼因为久坐而发出轻微的脆响。他没有唤人,只是独自一人,踱步走出了文华殿。

殿外,月华如水,洒落在空旷的宫院广场上,将汉白玉栏杆和巍峨的宫殿轮廓勾勒得清晰而冷冽。与殿内的烛火通明相比,整个紫禁城仿佛陷入了沉睡,一种巨大而古老的沉寂笼罩着一切。唯有远处宫墙之上,隐约可见巡夜侍卫的身影和偶尔闪过的兵刃寒光,提醒着人们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变,空气中仍残留着无形的紧张。

朱由检信步走着,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方正化如同一个无声的影子,远远地跟在后面,保持着既能随时听候吩咐,又不打扰主子独处的距离。

他不知不觉登上了紫禁城中轴线上一处较高的宫阙台基——或许是午门,或许是大朝会前休息的偏殿阁楼。凭栏远眺,整个北京城的轮廓在月色和稀薄的夜雾中若隐若现。

目光所及,是大片大片低矮的、沉浸在黑暗中的民居坊市,只有零星几点灯火,如同萤火虫般微弱。那里生活着数十万计的京师百姓,他们或许还在为白日的惊变和传闻而窃窃私语,或许早已在一天的辛劳后沉入梦乡。他们不知道,就在离他们不远的那片巍峨宫阙里,他们的命运,乃至整个帝国的命运,刚刚经历了一场怎样的颠覆,又即将被引向一条未知而湍急的河道。

更远处,是模糊的、如同巨兽脊背般的城墙轮廓,沉默地拱卫着这座帝国的心脏。

夜风拂过,带来深秋的寒意,也吹动了他身上的亲王常服。朱由检深深地吸了一口这清冷而自由的空气,一直紧绷的心神,在这一刻才真正得以稍稍放松。

八年了。

来到这个时代,已经整整八年。

从最初得知自己成为崇祯皇帝时的惊恐、绝望、不甘,到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知识和资源,像下一盘关乎生死存亡的棋局般开始小心翼翼布局。

八年的隐忍蛰伏,八年的秘密经营。以一个“体弱多病、喜好静养”的藩王身份为掩护,在信王府那方小小的天地里,一点一滴地积累力量。改良技术,赚取资金,招募班底,编织网络,记录知识,观察时局,收集罪证……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次扩张都需巧妙掩饰。既要避免引起魏忠贤和客氏的警惕,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发展壮大。

他回想起第一次秘密会见徐光启时的谨慎,招募宋应星进入工坊时的欣喜,发现李若琏这块璞玉时的果断,以及通过沈廷扬的商队获得海外技术和情报时的开阔。他想起了城外山谷里彻夜不熄的炉火,想起了新式火铳试射成功时的轰鸣,想起了那些在黑暗中为他效死、如今已各得封赏的忠诚面孔。

这一切的隐忍和准备,都是为了应对那注定会到来的时刻——天启驾崩,权力真空,魏忠贤图谋不轨的时刻。

而就在几天前,那个时刻终于来临。他投入了所有的筹码,发动了积蓄已久的力量。一夜之间,雷霆荡寇,乾坤颠覆。曾经权倾朝野、仿佛不可撼动的九千岁魏忠贤,如今已成阶下之囚,等待明正典刑。其党羽树倒猢狲散,或被擒拿,或惶惶不可终日。

他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清洗了朝廷的最高层,初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班底,赢得了军权和京城的控制权,获得了天下至少表面上的效忠。

成功了。

他做到了历史上那个崇祯绝无可能做到的事情——以一种准备充分、强势主动的姿态,接管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而不是在仓促无助中被推上皇位,面对一个烂到根子里的烂摊子。

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当肃清行动的硝烟散去,坐上监国之位后,他所看到的,是这个庞大帝国触目惊心的真实内力。

辽东的后金虎视眈眈,陕西的灾荒和民变如火药桶,朝廷财政濒临崩溃,官僚体系效率低下且腐败横行,军队废弛,民生困苦,再加上小冰河期带来的持续天灾……

每一件事,都足以压垮一个平庸的君主。而此刻,所有这些难题,都如同沉重的大山,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

“万里长征,这才只是第一步……”他望着漆黑的夜空,无声地喃喃自语,重复着历史上那位崇祯绝不可能有的、清醒而沉重的认知。

他改变了历史,避免了最糟糕的开局,但他所拯救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可能性。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遍布荆棘和陷阱。

一股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悄然袭来。他拥有来自未来的知识,拥有精心培育的班底,拥有帝王的权柄,但他依然是孤独的。他的抱负,他的忧虑,他对这个时代深刻的认知和巨大的落差感,无人可以真正倾诉,无人可以完全理解。

就在这时,一件温暖的、带着体温的貂绒披风,轻轻地落在了他的肩上,阻隔了秋夜的寒气。

朱由检微微一怔,没有回头。他知道是谁。

方正化无声无息地站在他身后侧方,为他系好披风的带子,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已经做过千百遍。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做着这一切,然后稍稍退后半步,依旧如同融入阴影之中。

没有谄媚的问候,没有多余的劝慰,只有这恰到好处的、沉默的关怀。

这一刻,朱由检忽然感到那冰冷的孤独感被驱散了些许。至少,他并非完全孤身一人。他有方正化这样绝对忠诚的臂膀,有李若琏那样的利刃,有徐光启、宋应星那样的栋梁,有无数愿意追随新朝、渴望改变的志士能臣。

他所做的一切,并非没有意义。他救不了历史上的大明,但他或许能打造一个新的。

他紧了紧身上的披风,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起来,俯瞰着脚下这座沉睡的城市和更远处无边黑暗的大地。那目光中,有疲惫,有沉重,但更多的是一种任重道远、舍我其谁的决绝。

“方正化。”

“奴婢在。”影子低声回应。

“通知下去,明日……开始演练劝进之礼吧。”朱由检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国不可一日无君。这紫禁城,该有一位真正的新主人了。”

“是,主子。”方正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由衷的激动。

朱由检最后望了一眼那无垠的黑暗,毅然转身,走下高台。貂绒披风在他身后轻轻摆动,他的步伐稳定而有力,重新走向那灯火通明的文华殿。

那里还有无数政务等着他处理,帝国的巨轮需要他掌舵前行。短暂的休憩和感慨已经结束,他必须继续前行。

因为他是朱由检,是即将君临天下的崇祯皇帝,是立志要用科学和铁腕再造大明的——物理皇帝。

夜色依旧深沉,但紫禁城的新主,已然昂首立于苍穹之下,准备迎接属于他的时代,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