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80章 魏阉督建生祠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启七年,九月十五日(公历1627年10月4日)。

京城,信王府书房。

朱由检端坐书案后,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扳指,眼神却落在面前摊开的一份密报上。方正化垂手侍立一旁,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愤?他脚上那双崭新的小牛皮靴,此刻正小心翼翼地踩在一块刚从库房取出的、一尘不染的厚绒垫子上,仿佛脚下的不是王府地砖,而是布满荆棘的陷阱。

“王爷,”方正化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李千户刚送来的急报!魏忠贤……他……他疯了!”

“哦?”朱由检挑眉,语气平静无波,“说说看,九千岁又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他下令在全国各地督建生祠!”方正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句话,“就在昨日,他六十寿诞刚过,便以‘感念天恩,为圣上万寿祈福’为名,传谕各省、府、州、县,勒令地方官员为其兴建生祠!供奉其长生牌位!还要塑金身像!每日香火供奉,晨昏叩首!”

朱由检手指一顿,玉扳指在指间停住。他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哦?建生祠?给活人?这倒是……新鲜。”

“何止新鲜!简直是亘古未有之奇闻!”方正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更可恨的是!他要求各地生祠必须‘宏敞壮丽,金碧辉煌’,堪比孔庙!所需银钱、木料、石料、人工,一律由地方摊派!强征民夫!稍有延误或规模不足,地方官轻则罢官,重则下狱!如今……如今京城内外,已是沸反盈天!”

他顿了顿,从袖中抽出一份更详细的记录,双手呈上:“王爷,您看!这是李千户手下探子从通州发回的急报!通州知州为讨好魏阉,竟强征城内商户、民户‘捐输’!每户按人头摊派银钱!无力缴纳者,便强征家中壮丁为役!短短三日,已激起民怨无数!更有甚者,那知州竟……竟将州学明伦堂拆了!取其梁柱、砖瓦,用于修建生祠!简直是斯文扫地!辱没圣贤!”

朱由检接过记录,快速扫视。上面详细记载了通州强征民夫、摊派银两、拆毁学宫的具体情况,甚至还有几份被逼无奈的商户联名诉苦信的抄件。字里行间,充斥着百姓的血泪和愤怒。

“好一个‘为圣上万寿祈福’!”朱由检冷笑一声,将记录拍在桌上,“拆学宫,毁文脉,刮地皮,劳民伤财!这哪里是祈福?分明是祸国殃民!自掘坟墓!”

“王爷明鉴!”方正化愤然道,“这还只是通州一地!据闻,山东、河南、江南等地,已有官员闻风而动,纷纷上表请建!谄媚之词,令人作呕!更有甚者,竟有官员上奏,称在魏阉家乡肃宁‘夜见红光冲天,有神人降世之兆’,请求在肃宁修建‘首祠’!简直是……无耻之尤!”

“红光冲天?神人降世?”朱由检嗤笑,“魏忠贤的祖坟冒的不是青烟,是狼烟吧?烧得他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方正化深以为然,随即忧心忡忡:“王爷,此风一起,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恐非社稷之福啊!而且……各地官员为表忠心,争相献媚,诗词歌赋,阿谀奉承之文,怕是……怕是很快就会呈上御前!届时……”

“届时,魏忠贤的权势,将攀上顶峰。”朱由检接口道,眼神锐利如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好啊!让他烧!让他狂!烧得越旺,狂得越狠,将来摔得就越惨!”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秋高气爽的天空,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方伴伴!”

“老奴在!”

“传令李若琏!让他的人,给本王盯死各地建生祠的动向!特别是京城周边和魏忠贤老家肃宁!”朱由检一字一句,斩钉截铁,“详细记录!每一处生祠的选址、规模、耗费银钱几何、强征民夫几何、摊派百姓几何、拆毁民房学宫几何!所有账目,所有苦主证词,所有地方官员的奏报和献媚诗词文章……统统给本王收集起来!一份不许漏!”

方正化精神一振:“是!王爷!老奴明白!定让李千户查个水落石出!铁证如山!”

“另外,”朱由检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冷芒,“告诉陈子安,工坊的账目,立刻转入地下!所有与‘福源号’等明面产业的联系,全部切断!沈廷扬的船队,近期暂停大规模贸易活动,避避风头!还有……宋应星那边,新式火铳和开花弹的研制,加快进度!但务必保密!绝不能让魏阉的爪牙嗅到一丝味道!”

“是!”方正化凛然应命。

通州城外,运河码头附近。

原本还算宽敞的官道,此刻被堵得水泄不通。尘土飞扬,人声鼎沸,一片混乱景象。

道路两旁,原本的民居、商铺被强行拆除,断壁残垣触目惊心。空出的地面上,一群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民夫,在手持皮鞭的衙役和兵丁驱赶下,如同牲口般搬运着沉重的木料、石条。监工的吼骂声、皮鞭的抽打声、民夫的哀嚎呻吟声、沉重的号子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人间地狱般的图景。

一座刚刚搭起框架、规模宏大的祠堂雏形,矗立在废墟中央。其规制之高,用料之奢,远超寻常庙宇,甚至隐隐有僭越之嫌!工地上,几名穿着绸缎、脑满肠肥的“管事”(实为地方豪绅或官员亲属),正对着图纸指指点点,唾沫横飞地指挥着。

“快!快!那边的石料!赶紧运过来!耽误了九千岁的生祠工期,你们担待得起吗?!”一个管事叉着腰,尖声呵斥。

“王管事,”一个穿着吏员服饰的人小跑过来,满脸谄媚,“您看这木料……上好的金丝楠木,从西山运来,运费加上孝敬……这账目……”

“账目?”王管事斜睨了他一眼,嗤笑一声,“九千岁的生祠,那是天大的功德!谈什么钱?俗!不够的,让城里那些商户再‘捐’点!实在不行……把城隍庙那几根老梁拆了顶上!反正城隍爷也不敢怪罪九千岁!”

吏员连连点头哈腰:“是是是!小的明白!明白!”

就在这时,一辆不起眼的青布骡车缓缓驶近工地外围。车帘掀开一角,露出一张略显富态、留着八字胡的商人面孔,正是乔装改扮的方正化!他身边还跟着一个扮作伙计的精悍侍卫。

“哎哟!这位爷!前面修生祠呢!闲人免进!绕道!绕道!”一个看守路口的衙役懒洋洋地挥着鞭子,驱赶靠近的车辆行人。

方正化脸上堆起商人特有的圆滑笑容,递过去一小锭银子:“官爷辛苦!小的是从南边来的木材商,姓方。听闻通州大兴土木,特来……特来瞧瞧有没有生意可做。”他指了指远处堆积如山的木料。

衙役掂了掂银子,脸色缓和了些:“木材商?哼,你来晚了!这生祠的木料,早被几位爷包圆了!没你的份儿!”

“是是是!小的明白!九千岁的生祠,自然要用最好的料!”方正化连连点头,目光却锐利地扫视着工地,“只是……小的走南闯北,还没见过如此……如此宏大的工程!不知……这每日耗费几何?需要多少民夫?工期多久?小的也好开开眼,回去跟同行吹嘘吹嘘!”

衙役得了银子,又见对方态度恭敬,便放松了警惕,随口道:“耗费?那海了去了!光是这地基石料,就花了上万两银子!民夫?少说也有上千号人!日夜赶工!工期?哼!上头说了,必须在年前完工!谁敢耽误?”

方正化心中暗惊,脸上却不动声色:“啧啧!真是大手笔!大手笔啊!那……这些民夫,工钱想必也不少吧?”

“工钱?”衙役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嗤之以鼻,“给九千岁修生祠,那是积德行善!还要工钱?管两顿稀粥就不错了!喏,你看那边!”

方正化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工地角落,一群疲惫不堪的民夫正围着一口大锅,争抢着锅里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粥。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却不敢上前。

“唉,造孽啊……”方正化叹息一声,脸上适时地露出“同情”之色。

“造什么孽?”衙役瞪了他一眼,“能为九千岁效力,是他们的福分!少废话!看完了赶紧走!别在这儿碍事!”

“是是是!小的这就走!这就走!”方正化连忙放下车帘,示意车夫调头。就在车帘落下的瞬间,他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寒芒!

就在骡车调头准备离开时,一个推着独轮车运送泥土的民夫,因体力不支,脚下一个踉跄,车子猛地歪倒!车上湿滑的泥浆“哗啦”一声,不偏不倚,溅射开来!

“小心!”侍卫眼疾手快,一把将方正化拉开!

但为时已晚!

几大坨散发着土腥味的、湿漉漉、黏糊糊的泥浆,如同天女散花般,精准地……落在了方正化那双崭新的、光可鉴人的小牛皮靴上!瞬间,精致的靴面被污浊的泥浆覆盖,鞋尖甚至还挂着一缕烂草根!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方正化低头,看着自己心爱的新靴子瞬间变成了两只“泥萝卜”,脸上的表情从惊愕、到难以置信、再到一种近乎崩溃的扭曲!他精心维持的仪态,他小心翼翼的保护,在这一刻……土崩瓦解!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和心痛涌上心头!他感觉自己的心都在滴血!

“你……你……”方正化指着那个吓得面无人色、跪倒在地连连磕头的民夫,手指都在哆嗦,气得说不出话来!

“公公饶命!公公饶命啊!小的不是故意的!小的该死!该死!”民夫吓得魂飞魄散,磕头如捣蒜。

侍卫立刻上前一步,挡在方正化身前,眼神凌厉地扫视四周。

方正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怒火!他死死盯着靴子上的泥浆,又看看那跪地求饶的民夫,再看看远处那劳民伤财、如同怪兽般吞噬着民脂民膏的生祠工地……一股更深的愤怒和悲哀取代了心疼靴子的情绪。

他猛地一甩袖子,声音冰冷:“滚!”

民夫如蒙大赦,连滚爬爬地跑开了。

“走!”方正化不再看自己的鞋子,声音带着一种决绝的寒意,转身钻回车厢。车厢内,他掏出洁白的丝帕,却迟迟没有去擦靴子上的泥污,只是死死攥着帕子,指节发白。

信王府书房。

方正化已经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但脚上那双沾满泥浆的靴子……他没舍得扔,只是用布包好,放在一旁,脸上带着一种“痛失爱靴”的悲壮。他正低声向朱由检汇报通州之行的见闻。

“……强征民夫上千,每日仅以稀粥果腹,累死、病死者已有数人!强拆民房商铺数十间,州学明伦堂被拆毁大半!摊派银两逾万两!商户、百姓怨声载道!通州知州为献媚,竟……竟准备将生祠正殿的梁柱,漆成……明黄色!”方正化说到最后,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明黄色,那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颜色!

“明黄色?”朱由检眼中寒光爆射,“他魏忠贤,是真把自己当皇帝了?!”

“王爷,”方正化继续道,“李千户那边也传来消息。京城内外,已有数名官员联名上奏,请求在京城也为魏忠贤建生祠!奏章中……阿谀奉承之词,令人作呕!更有甚者,竟有翰林院编修,作《九千岁功德赋》,将魏忠贤比作周公、伊尹!简直……丧心病狂!”

方正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誊抄的文稿,正是那份《九千岁功德赋》的节选。朱由检接过,只扫了几眼,便被那肉麻至极、颠倒黑白的吹捧恶心得差点吐出来!

“……巍巍九千岁,德配天地,功高日月!扫除奸佞,廓清朝纲!恩泽四海,威震八荒!……生祠巍峨,永镇山河!香火万代,与国同休!……”

“够了!”朱由检猛地将文稿拍在桌上,脸色铁青,“无耻之尤!寡廉鲜耻!这些读书人的骨头,都让狗吃了不成?!”

方正化垂首:“王爷息怒。李千户已将这些献媚诗词文章,连同各地建祠的罪证,一并秘密归档,装订成册。只待……只待将来!”

朱由检深吸几口气,平复下翻腾的怒火。他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的方向,眼神深邃。

“方伴伴,”他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决绝,“替本王拟一份告病的折子。”

“告病?”方正化一愣。

“对。”朱由检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虚弱”,“就说本王……连日忧思国事,又感风寒,旧疾复发,需闭门静养,谢绝一切访客。朝中……无论发生何事,本王一概不知,一概不问。”

方正化瞬间明白了朱由检的用意!这是要彻底置身事外,避开这场愈演愈烈的建生祠风潮!避免被裹挟其中,被迫表态!他心中凛然,躬身道:“老奴明白!这就去办!”

魏忠贤府邸,花厅。

檀香袅袅,丝竹悦耳。魏忠贤半躺在铺着白虎皮的软榻上,微眯着眼,享受着两名美貌侍女的捶腿捏肩。他面前的长案上,堆满了各地官员送来的贺礼和请求建生祠的奏章。

崔呈秀、田尔耕、许显纯等心腹党羽,恭敬地侍立在下首。

“干爹,”崔呈秀满脸堆笑,捧着一份奏章,“您看,这是通州送来的生祠图样!规制堪比孔庙!肃宁那边的‘首祠’,更是选在了风水宝地!据说有‘龙气’!各地官员,感念干爹恩德,纷纷请建!这声势……前所未有啊!”

魏忠贤眼皮都没抬,慢悠悠地“嗯”了一声,脸上看不出喜怒。

田尔耕谄媚道:“九千岁功高盖世,泽被苍生!建生祠,受万民香火,那是天经地义!依小的看,这生祠不仅要建,还要建得比皇宫还气派!让那些不开眼的瞧瞧,谁才是这大明朝的天!”

许显纯也连忙附和:“正是!正是!九千岁就是咱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没有九千岁,哪有这太平盛世?建生祠算什么?依小的看,就该……就该给九千岁上尊号!封王!”

魏忠贤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弧度,似乎颇为受用。他拿起一份奏章,随意翻看着,正是那份肉麻的《九千岁功德赋》。

“嗯……文采不错。”他淡淡评价了一句。

就在这时,一个心腹小太监快步进来,在魏忠贤耳边低语几句。

魏忠贤脸上的惬意瞬间消失,眉头微蹙:“病了?闭门谢客?”

小太监低声道:“是,老祖宗。信王府刚递了折子上来,说信王殿下忧思国事,感染风寒,旧疾复发,需静养一段时日,谢绝一切探视。”

花厅内瞬间安静下来。丝竹声也停了。

崔呈秀、田尔耕等人面面相觑,脸上表情各异。有疑惑,有不解,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病了?”魏忠贤缓缓坐直身体,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软榻扶手,“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这个时候病了?”

他沉默片刻,忽然冷笑一声:“呵……咱家这位信王殿下,倒是会挑时候‘病’!也罢!既然病了,就好好养着吧!省得出来……碍眼!”

他挥挥手,示意小太监退下,目光重新落在那堆建生祠的奏章上,眼神却变得有些阴鸷。

“传话下去,”魏忠贤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各地建祠之事,加紧督办!务必在年前完工!至于信王那边……派人‘关心’一下!看看他这病……到底有多重!”

“是!”崔呈秀等人连忙躬身应道。

花厅内,檀香依旧袅袅,丝竹重新响起,但气氛却莫名地多了一丝压抑和紧张。魏忠贤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信王府的方向,眼神深处,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疑虑。

信王朱由检……这个看似无害的少年亲王,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病倒”,是真的体弱多病?还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一种刻意的疏离?

魏忠贤放下茶杯,手指在光滑的杯壁上缓缓摩挲着。他总觉得,这平静的水面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