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现代神侦探古代小捕快 > 第6章 古画迷踪案之金石为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章 古画迷踪案之金石为钥

面具人借着密道逃脱,如同在众人心头压上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郑龙带人试图寻找暗门的机关,却一无所获,那面石壁严丝合缝,仿佛从未开启过。空气中只残留着一丝血腥气与那特殊的墨香,证明着方才惊心动魄的搏杀并非幻觉。

“清理现场,仔细搜查,不要放过任何角落!”赵雄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但更多的是一种临危不乱的沉稳。他深知,对手的狡猾与组织的严密远超预期,急躁只会落入下风。

林小乙将那块用帕子包好的神秘墨锭小心收好,这是至关重要的物证。他的目光随即投向了石室内唯一未被激烈打斗波及的区域——那张石桌,以及桌上静静躺着的《秋山问道图》真容。

吴文早已迫不及待地走上前,戴上薄棉手套,小心翼翼地检查古画。“画作保存尚算完好,绢本质地、笔墨、题跋、印章……与我们先前的推断基本吻合,确系元明时期的托古之作无疑。这些隐藏的钤印,”他指着画面上几处肉眼难辨的淡红痕迹,“与拓印上的完全一致。”

然而,众人的注意力很快被石室另一个角落吸引。那里,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矗立着一件与这狭小密室格格不入的物件——一尊高约三尺,双耳三足,造型古拙的青铜鼎。

鼎身遍布墨绿色的铜锈,显然年代极为久远。但引人注目的,是鼎身内外,密密麻麻刻满了扭曲怪异、前所未见的篆文!这些文字并非常见的钟鼎文或小篆,结构更加抽象复杂,如同无数纠缠的蛇虫,又似变幻的云气,透着一股神秘莫测的气息。

“这是……什么文字?”郑龙凑近了看,只觉得头晕眼花。

吴文也被难住了,他仔细辨认良久,最终摇了摇头:“非甲骨,非金文,亦非殳书、鸟虫篆等常见变体……恕我孤陋寡闻,从未见过此种字体。看来,这‘墨社’不仅在画作上做文章,连文字都自成一派。”

线索似乎在这里又中断了。一幅需要琴谱解读的画,一尊刻满无人能识文字的鼎。

林小乙走到铜鼎前,伸出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冰冷、凹凸的铭文。高逸的灵魂在高速运转。前世处理过无数密码案件的他,有一种直觉——这尊鼎,这怪异的文字,绝非简单的装饰或记事。它们是另一把锁,另一重密码。

“吴大哥,”林小乙沉吟道,“能否将这些文字完整拓印下来?或许……它们的排列、组合方式本身,就藏着信息。”

“正有此意。”吴文立刻从勘察箱中取出工具,开始仔细地清理鼎身浮尘,准备拓印。

趁着吴文工作的间隙,林小乙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幅展开的《秋山问道图》。这一次,他看得更加仔细,不再局限于山水轮廓和题跋印章,而是关注画作本身的材质——绢本的经纬线。

在高逸前世的知识体系中,利用载体本身的物理特性(如纸张纤维、丝绸纹理)作为密码栅格,是相当高级的加密手段。这幅画所用的绢帛,经纬线看似均匀,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是否能发现某些特定的疏密变化?

他向吴文借来了那个珍贵的水晶放大镜,俯身贴近画作,一寸寸地检视。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只有吴文拓印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以及众人压抑的呼吸声。

突然,林小乙的身体微微一顿。在画作右上角,描绘远山云雾的区域,透过放大镜,他清晰地看到,那里的绢丝经纬线交织的网格中,存在着一种极其细微但具有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并非所有格子都是标准的正方形,有些略长,有些略扁,形成了某种潜在的、非视觉的“网格坐标”!

“找到了!”林小乙低呼一声,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这绢布的织法有古怪!经纬线形成了隐藏的格子!”

众人立刻围拢过来。赵雄眼中精光闪动:“说清楚!”

“这像是一种密码栅格!”林小乙解释道,“这些怪异的篆文,或许不能按照常规字义去解读,而是需要对应到这画作的经纬网格上,按照特定的顺序或规则来‘映射’,才能读出真正的信息!”

就在这时,吴文也将铜鼎上所有的怪异篆文完整地拓印了下来,足足铺满了三大张宣纸。

林小乙拿起拓片,将其与《秋山问道图》并置。他尝试着将拓片上的第一个字符,对应到画作经纬网格的某个起始点。然后,根据字符的笔画走向、转折,在网格上移动,记录下经过的“节点”……

这是一种极其繁复且考验想象力的工作。他假设了多种映射规则:顺时针、逆时针、依循笔画顺序、甚至与琴谱的旋律节奏结合……

一次,两次,十次……汗水浸湿了他的额发。

郑龙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嘀咕:“这比抓贼费脑子多了……”

赵雄却始终沉默地看着,他相信林小乙这种近乎“痴狂”的专注背后,必然有着明确的思路。

终于,当林小乙尝试着将篆文笔画视为在经纬网格上的“行走路径”,并以画中那条隐现的“问道”小径为隐含导向时,散乱的字符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那些扭曲的笔画,开始在无形的网格坐标上,勾勒出一个个熟悉的文字!它们不再是怪异的符号,而是被拆分、重组后,指引出的坐标方位对应的字词!

“头儿!吴大哥!破译出来了!”林小乙的声音因激动而沙哑,他指着草纸上根据映射规则写出的结果。

那并非一段完整的叙述,而是一句看似没头没尾的古老谚语:

“书山有路,墨海无涯;金石不语,却指归家。”

“书山有路,墨海无涯;金石不语,却指归家……”吴文低声念诵着,眉头紧锁,“这像是劝学格言,但又似乎意有所指……‘书山’、‘墨海’、‘金石’……‘归家’?”

林小乙目光灼灼,思维飞快地连接着所有线索:“‘书山’……县学藏书楼!平安县内,唯有县学藏书楼堪称‘书山’!‘墨海’自然指向‘墨社’及其秘密。‘金石’即指这铜鼎,它本身不言语,但其上的密码,却指向了‘书山’(藏书楼)这个‘家’,也就是下一个地点!”

他的分析如同拨云见日!

这尊铜鼎,这怪异的篆文,并非最终的答案,而是又一个路标!它利用《秋山问道图》的绢本经纬作为解码器,将探查者引向下一个舞台——县学藏书楼!

“墨社”的层层设防,机关的环环相扣,令人心惊。但也从侧面证明,他们所隐藏的秘密,是何等重要。

赵雄深吸一口气,果断下令:“清理痕迹,将古画、拓片、铜鼎全部妥善运回县衙!郑龙,派人暗中监视听松别院,看是否有可疑人物返回!吴文、小乙,随我回衙,准备下一步行动!”

目标,直指县学藏书楼!那看似庄严肃穆的文教之地,究竟隐藏着“墨社”怎样的秘密?“金石”所指的“归家”之路,又将通往何方?

金石为钥,开启的是一扇通往更深邃迷宫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