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93章 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章 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

伦理委员会的辩论更激烈。

主席英格丽德?尼尔森教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伦理学部主任,曾主导 2068 年《深海科研伦理声明》的起草)拍着桌子:

“莉娜 2070 年签署的《深海科研伦理声明》第 5 条明确拒绝‘无意识高风险实验’,当时她特意标注‘若本人失去意识,不得进行超出基础治疗的干预’;

马库斯家属昨天还发邮件求我们优先保他性命,他的女儿才 6 岁,难道要让孩子失去父亲?” 她还举例 2072 年俄罗斯 “北极深海站” 的事故:

当时科研人员为获取冰下生物信号,强行对昏迷的研究员进行脑波刺激,导致研究员脑干损伤,终身瘫痪。

中国医学伦理专家王锐(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全球紧急事态伦理公约》的修订)则反驳:

“《全球紧急事态伦理公约》第 12 条规定,当文明存续受到威胁时,可采取非常规措施,前提是‘风险与收益比小于 1:10’。

我们的模拟显示,‘神经织网’计划成功解析‘归乡协议’的概率达 63%,若成功,人类能掌握深海网络的行为逻辑,避免九州岛式的灾难;

而风险方面,我们设置了 0.001 秒自动切断阈值 ——

只要信号波动超 ±3%,系统会瞬间切断脑波连接,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2065 年小行星‘阿波菲斯’撞击预警时,

我们也是用非常规手段疏散了近百万人口,

最终减少了 90% 的伤亡,这就是紧急事态下的伦理选择!”

“但我们没有选择。”

陈砚在最终投票时敲下桌子,投影幕上的数据刺痛每个人的眼睛:

“深海网络的‘活跃周期’每 12 小时缩短 17 分钟 —— 上周监测时,活跃周期是 48 小时,现在已经缩短到 36 小时;

按路屿的数据推算,‘归乡协议’可能在 72 小时内完全启动 —— 到时候,深海网络会关闭所有信号接口,我们连赌的资格都没有。”

她还展示了最新的全球环境数据:

2073 年全球大气 co?浓度达 480ppm,较 2025 年的 422ppm 增长 13.7%,年均增速 1.2ppm;

海洋酸化率 0.02ph \/ 年,2100 年表层海水 ph 将降至 7.5(低于 7.8 的 “海洋生物生存临界值”);

北极冰盖融化速度达每年 13%,2073 年冰盖面积较 2025 年减少 40%—— 这些数据与深海网络信号中提到的 “环境恶化” 完全吻合,也让反对者陷入沉默。

计划的技术原理清晰却步步惊心:

科研人员先将莉娜和马库斯固定在 “脑波耦合舱”(舱体采用柔性材料,配备生命体征监测仪,可实时显示心率、血压、脑电波等 18 项指标),

通过 10 纳米直径的碳纳米管电极(由中国清华大学和德国马普研究所联合研发,比人类发丝细 5000 倍,信号传输效率 99.2%,

在 - 2c深海低温下仍能稳定工作),将两人脑波导入 “深海魔方”;

装置对脑波进行滤波放大后,接入搭载 “昆仑 - III” 量子处理器(算力 1.2x102?次 \/ 秒,是 “昆仑 - II” 的 1.5 倍,可快速处理海量信号)的 AI “伏羲”,

它能在 0.01 秒内过滤 99.9% 无效信号(比如脑电波中的随机噪声、深海环境干扰信号),将有效信号转化为人类可理解的影像与概念 ——

这个过程就像 “在沙堆里淘金”,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整个过程像走两条钢丝:接收者的意识是第一条,深海网络的容忍度是第二条。”

周野调试电极时,额角渗出冷汗 ——

他的手指上还留着 2065 年 “脑损伤修复” 实验时被仪器划伤的疤痕,那次实验虽然成功挽救了一名脑损伤患者,但也让他明白 “脑科学没有回头路”。

“上次核潜艇事件的教训还在 ——

要么接收者意识消散,要么引来更可怕的反击。”

他抬头看向监测屏上莉娜的脑波曲线,心中默默祈祷:“再坚持一会儿,我们需要你。”

2073 年 7 月 15 日凌晨 3 点,“神经织网” 计划启动。

当莉娜和马库斯的脑波首次接入 “深海魔方”,基地瞬间陷入异常状态:

灯光突然以 5hz 频率剧烈闪烁(与魔方纹路的闪烁频率完全同步),气压从 1 标准大气压骤降至 0.8 标准大气压(仅用 12 秒,远超基地气压调节系统的正常响应速度,

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出现耳鸣、头晕症状),实验室弥漫着 0.35ppm 的臭氧(虽未超 0.5ppm 的安全阈值,但臭氧具有刺激性,通风系统立即启动最高功率,

3 分钟后将浓度降至 0.1ppm),金属管道发出 12 赫兹的低沉嗡鸣 ——

这与 2070 年中国 “深潜者 - IV” 发现魔方时记录的频率完全一致,

当时深潜器的声呐仪捕捉到这一频率后,仪器瞬间黑屏,重启后才恢复正常。

“伏羲” 的 8 块巨型屏幕(每块屏幕面积 12 平方米,分辨率 4K,可同步显示不同维度的数据)瞬间被数据流淹没:

左侧两人的脑波曲线如狂涛起伏,莉娜的 β 波频率升至 70hz(远超正常上限 30hz),马库斯的 δ 波则与魔方纹路的闪烁频率完全同步;

右侧 1.2x10?个符号以 30 帧 \/ 秒刷新,42% 像古生代叠层石纹路(地质学家比对后发现,与 28 亿年前的蓝藻叠层石图案一致),

28% 是扭曲的三维坐标(AI 通过全球海沟地质数据库比对,发现这些坐标对应地球不同地质时期的海沟位置 ——

比如其中一组坐标对应 2.9 亿年前的马里亚纳海沟,当时海沟深度比现在浅 2300 米),其余几何图形内角和均为 540°(与魔方正五边形的内角和一致,说明这些图形是魔方的 “信号编码”)。

实验室里只有监测仪的 “滴滴” 声,

没人敢出声,连呼吸都放轻了 —— 所有人都知道,

这是人类与深海网络的第一次 “正式对话”,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信号强度 87%,滤波完成度 63%……”AI 的机械音每响起一次,陈砚的手指就攥紧一分 ——

她的手心已经出汗,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作为计划的总负责人,她要对两名接收者的生命和全人类的未来负责,这种压力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基地的观察窗(观察窗采用 7 层钢化玻璃,可承受 1200 个大气压,透过它能看到深海的黑暗与热泉口的微弱光芒),

“伏羲” 突然发出清脆提示音 ——

它从海量噪音中剥离出 17 秒完整信息包,这是计划启动以来首次获得 “清晰信号”。

屏幕上,影像开始流动:

湛蓝的二叠纪海洋里,体长 10 米的巨型栉虫(胸甲宽 1.8 米、触须长 3 米,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还原过这种生物,

此次影像首次展示其动态行为)缓慢爬行,它们用触须捕捉海水中的有机颗粒;

直径 5 米的狄更逊水母状生物(身体呈半透明状,24 条感光触手能感知微弱的光线变化)用触手捕捉浮游生物;

紫色藻类(含特殊 “紫藻素”,化学分析显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6 个碳原子的环形结构,光合效率是现代海带的 3 倍)覆盖海底,形成一片紫色的 “海底草原”。

突然,海水变黑(推测是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的火山灰涌入海洋),气泡喷涌(含大量硫化氢,浓度达 100ppm,远超海洋生物的耐受极限),生物纷纷抽搐下沉 ——

巨型栉虫的触须失去活力,狄更逊水母状生物的身体逐渐透明,紫色藻类迅速枯萎,最终被黑暗吞噬。

地质学家立即确认:

这是 2.9 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地质数据显示当时 96% 的海洋生物因缺氧和酸化死亡,是地球生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灭绝事件。

紧接着,概念文字以 “脑波投影” 的形式浮现(AI 将深海信号转化为人类可理解的文字,文字颜色随信号强度变化,从淡蓝逐渐变为深蓝):

“摇篮(地球)环境重置失败”(推测指二叠纪大灭绝后,深海网络曾尝试修复地球环境,但未成功)“守护者(深海网络自称)进入休眠,等待下一次环境窗口”

(深海网络在二叠纪后进入低活跃状态,直至人类活动引发环境恶化,才重新活跃)

“检测到摇篮环境再次恶化(大气 co?浓度 480ppm,较 2025 年 422ppm 增长 13.7%,年均增速 1.2ppm;

海洋酸化率 0.02ph \/ 年,2100 年表层海水 ph 将降至 7.5;北极冰盖融化速度达每年 13%),窗口即将永久关闭”“启动最终协议 ——‘归乡’:

携带 3.2x10?种生物基因库(包含从二叠纪至今的主要海洋生物基因,其中 92% 的基因目前仍存在于地球生物体内)、

17 套环境改造模组(推测可调节大气 co?浓度、海洋酸碱度等环境参数),逆溯时间线至 2.52 亿年前(二叠纪末大灭绝前夜),重塑摇篮生态,延续文明火种”。

最后,影像定格在混沌时空:

无数幽蓝光点(推测是基因库的 “载体”)从深海升起,汇聚成 100 公里直径的能量漩涡(漩涡中心的能量密度达 101?焦耳 \/ 立方米,

是氢弹爆炸中心能量密度的 10 倍),中心撕裂出银色裂缝(裂缝周围的时空出现扭曲,光线经过时发生折射),光点涌入 ——

裂缝另一端,远古地球布满岩浆(推测是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喷发的场景),火山灰云笼罩天空,

几只似哺乳爬行动物(体长约 50 厘米,身体覆盖细密鳞片,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在地面艰难爬行,它们在寻找能躲避灾难的栖息地。

“原来它不是要摧毁我们,是要‘回家’。”

周野喃喃道,手指颤抖着按下录像键 ——

他要将这段影像永久保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它把地球当文明摇篮,

现在要带基因库回过去重新开始,避免二叠纪大灭绝的悲剧重演。”

他的声音带着激动,

也带着一丝迷茫 ——

人类是否应该阻止这场跨越亿年的 “归乡”?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

只有 “深海魔方” 的银色纹路微微闪烁。

但寂静很快被打破:

环保组织 “深蓝守护” 代表安娜?科瓦奇(匈牙利人,曾参与 2069 年 “全球海洋保护公约” 的起草,长期致力于海洋生态保护)

激动地喊道:

“这是地球的第二次机会!我们该支持它!

现在的地球环境已经濒临崩溃,

深海网络的‘归乡’计划能重塑生态,让海洋恢复生机 ——

难道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整个地球的未来?”

她还展示了一组数据:

2073 年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较 2025 年减少 27%,

若不采取措施,2100 年将减少 50%,“归乡” 计划是唯一的希望。

美国国防部观察员马克?约翰逊

(退役海军少将,曾参与北约 “三叉戟” 舰队的行动规划)却反驳:

“谁能保证‘重塑生态’不会灭绝人类?

深海网络的‘环境改造模组’可能会调节大气 co?浓度至二叠纪水平,当时的氧气浓度只有现在的 60%,人类根本无法生存!

而且它携带的基因库可能包含远古病原体,一旦释放,会引发全球瘟疫!

必须启动‘深海屏障’计划,用电磁脉冲摧毁所有深海网络节点 ——

我们不能拿人类文明冒险!”

他还提到,美国国防部已经在关岛部署了 3 台 “超大型电磁脉冲发生器”,功率达 200 太瓦,可在 10 分钟内摧毁马里亚纳海沟的信号节点。

发展中国家代表的意见则更谨慎:

印度尼西亚代表拉赫曼?萨托诺(印尼海洋研究所所长,该国拥有全球最长的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和海啸灾害感受最深)建议:

“先进行小规模实验,比如让‘深海魔方’释放部分环境改造模组,测试其对当前地球环境的影响;

同时尝试与深海网络建立‘双向沟通’,询问它是否能调整‘归乡’计划,避免影响人类生存。”

巴西代表卡洛斯?门德斯(巴西亚马逊研究院研究员,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则担心:

“深海网络的基因库重塑生态时,可能会破坏现有生物多样性 ——

亚马逊雨林已经因为全球变暖减少 15%,若再遭遇‘基因入侵’,后果不堪设想。”

陈砚沉默地

看着屏幕上的远古影像,

手指悬在通讯器上方 ——

她需在 12 小时内将建议提交联合国深海科研联盟。

通讯器的屏幕上,显示着全球主要领导人的姓名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数十亿人的命运。

人类读懂了深海信号,却站在了更艰难的十字路口:

是阻止这场跨越亿年的 “归乡”,守护现有文明;

还是接受这个古老 “守护者” 的最终选择,为地球生态赌一个未来?

窗外,

深海的黑暗依旧深邃,仿佛在等待人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