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缓步走了进来,目光落在狼十三身上。
兰儿忙起身行礼。
“公国爷!”
陈墨微微点头,示意她可以先下去。
兰儿蹙眉看了狼十三一眼,退了出去。
房间里,只剩下陈墨和狼十三两人。
狼十三靠在床头,眼神有些戒备的看着陈墨。
“为何救我?”
他想不通,对方贵为定国公,零人之下,万人之上。
为何要救他一个身份卑微的大学府学子,甚至,他还是满清的细作。
陈墨只是在床边的椅子坐下,自己倒了杯茶,缓缓说道。
“只因我听说,你想做个人!”
狼十三身体猛地一颤。
原来陈墨什么都知道!
自己细作的身份,和秦风在破庙里的一举一动。
不过也对,对方若是没一点手段,也不可能短短一年,便统一了半个华夏。
“所以呢?”
他梗着脖子,故作冷漠的反问。
“可怜我?还是想把我收为己用?换个主子,继续当一条会咬人的狗?”
其实他心里清楚。
陈墨并不是他平时见到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在这里的半个月,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了解到的情况。
都告诉他,陈墨绝非常人。
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愿跟随,没有一人,是带着目的或被逼跟着他。
奇怪的是,只要跟着他,所有人,都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但他那孤僻又高傲的性格。
却不允许他这么轻易的就低头。
陈墨闻言,轻笑一声。
“我麾下,不缺杀人的刀,更不缺嗅探情报的狼。”
“我缺的,是能明辨是非,为自己和天下人做些事情的人!”
“狼十三,我救你,不是为了再给你套上个项圈,而是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
“一个真正……做人的机会!”
狼十三的心,被狠狠的撞了一下。
做人?
他渴望了许久的的东西,就这么简单摆在自己面前了?
“有什么区别?为大清卖命,还是为你卖命,不都是卖命?”
“区别大了!”
陈墨起身,走到床边,推开窗户。
让阳光照了进来。
“我不想和你讲什么大道理。”
“从这一刻起,你的命,属于自己了!”
“你知道你下落的永伴……”
说到此处,陈墨顿了顿。
“总之,在这里,没人知道你是谁,没人知道的你过往,你就是你!”
“是去是留,你自己做决定!”
“若是要走,桌上有盘缠,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若是要留……”
“那以后就别叫狼十三了!王师傅挺喜欢你的,一直说要认你当孙子!”
“你若是愿意,以后就姓王。”
“名字……就叫王……”
狼十三接过话说道。
“我想叫王新生!”
“新生?挺好!好好养伤吧!”
说完,陈墨转身,走出房间。
只留下王新生(狼十三)一个人,愣愣的坐在床上。
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又看了看自己的双手。
这不是梦……
他终于可以不再每天活在阴影里,而是堂堂正正的做个人了!
腹部的伤口依旧在痛,可他心里,却是暖的。
九月初九重阳节。
亦是个重生的日子!
一个月后,豫南的天,变了。
不再是李岩和红娘子初到时那般死气沉沉的一片。
空气里,也不再是饥饿带来的绝望。
而是泥土的气息,丰收的喜悦!
王家村。
三个多月前,还是一片死气沉沉。
此刻却已是热闹非凡。
李岩站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看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万千。
村民们的脸上,不再是麻木和空洞。
取而代之是他从未见过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村里的田地里,红薯藤蔓已被刨开。
一个个新收的红薯,就那么堆在地头上。
堆成了一个个一人高的小山。
“我的老天爷啊!”
村里的老里正,那个曾经跪在李岩面前,求他别再折磨村民的老人。
此刻正捧着红薯,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他这一辈子,别说是见过。
就连做梦,都没梦到过地里还能长出这东西。
而且味道还很不错。
“里正爷爷,俺家那几亩地,挖出来将近十石红薯呢!”
当初的那个小丫头,秀儿,将红薯举过头顶,笑容天真又灿烂。
老里正坐在低头,终于是忍不住哭出声来。
“好啊,好!俺们有救了!娃儿能吃饱饭了!”
一个人哭,很快就感染了整个村子。
男人们抱着粮食,女人们抱着孩子,哭成一片。
红娘子站在李岩边上,看着这副景象,也在偷偷抹泪。
她激动的拉住李岩的手。
“相公,我们做到了……”
李岩点点头,抬手抹去即将滑落的眼泪。
“不!是定国公做到了!”
他转过身,望着京师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我辈读书人,空谈误国,不及定国公一策安民百万!”
这番景象,不止是王家村。
整个豫南,数千个村庄,只要是李岩,或者岐黄兵到过的地方。
都在上演着同样的奇迹。
曾经逃荒的路,如今被一辆辆满载着土豆红薯的车堵的水泄不通。
那些逃难的百姓,如今也都回到了故土。
他们看着家里堆满的粮仓,无一不是抱头痛哭。
跪地感谢定国公再生之恩。
李岩看着各地汇报上来的产量,激动的抖个不停。
一个个惊人的数字,震得人心惊不已。
疯了!
这片土地,疯了!
这哪里是种地,这分明就是在地里种金子啊!
李岩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狂喜。
他知道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从今往后,华夏的根基稳了!
意味着陈墨日后的军事行动,再无粮草之忧。
也意味着这片土地,终于可以迎来真正的修生养息。
他铺开一张纸,沾满了墨。
他要用最快的方式,将这个足以振奋天下人心的消息。
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陈墨的手上。
他颤抖着手,一笔一划,写下了那足以载入史册的数字!
鲁豫两省,新作物种植推广率达五成!
整个秋收,两地土豆、玉米、红薯产量。
共计八千六百万石!
做完这一切,他对着早已等候多时的传令兵,喊出了压抑许久的声音。
“八百里加急!送往京畿,告诉定国公,华夏!再无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