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时空基石 > 第124章 童守坊聚智?创艺拓双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4章 童守坊聚智?创艺拓双界

宣德十六年三月廿八,暮春的雨润透了双时空的草木,却没挡住 “老艺创新工坊” 里的热闹。宣德枫山村的工坊内,老布、竹篾、染液整齐堆放在长桌上,师徒们围坐成三组,正对着设计图纸讨论 —— 有的研究 “老布竹编融合包”,有的琢磨 “双时染纹渔网”,还有的调试 “艾草防虫农具”;天启蓝海村的分工坊里,渔民师徒们通过时空共鸣镜,同步展示深海渔网的结构模型,镜面上还悬浮着线上互助库调取的技法资料。今天是 “老艺创新工坊” 正式启动的日子,也是跨时老艺研发项目落地的首日,小小守护者们要让师徒智慧碰撞出创新火花,让双时空的老手艺突破地域限制,融合出更适配新时代的实用成果。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绣着云纹的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工坊中央的展示台前核对研发清单。他的礼服袖口别着 “工坊总监” 徽章,手里捧着的《跨时研发手册》上,用彩色笔标注着三个核心项目:“1. 老布竹编融合包(宣德老布 + 竹编,适配日常通勤);2. 双时染纹渔网(天启渔网 + 宣德草木染,防腐蚀易识别);3. 艾草防虫农具(宣德艾草工艺 + 天启耐盐材质,适配海边农田)”。“每个项目都要‘师徒组队’—— 老艺人掌技法根基,新徒弟提创新思路,双时空师徒线上联动补短板,” 阿海对着工坊里的师徒们说,“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要基于老手艺的精髓,解决双时空居民的实际需求,比如融合包要轻便能装,染纹渔网要防腐蚀好辨认,这样的成果才有意义。”

阿蕊这时正带着张奶奶、李爷爷组成的 “融合包研发组” 讨论设计细节。张奶奶手里拿着老布样品,李爷爷则摆弄着细竹篾:“老布结实但容易皱,竹篾轻便却怕磕碰,我们把老布做包身,竹篾编包框,既挺括又耐用,” 张奶奶建议道。新徒弟阿雅立刻拿出画好的设计图:“我在包侧面加了个竹编小兜,能放钥匙、手帕,包带用老布编,里面衬着细竹条,既不勒肩又不容易断。” 阿蕊对着图纸补充:“还要在包内衬缝上艾草香囊,夏天能驱虫,这是居民在平台上提的需求,我们得加进去。” 说着,她打开线上互助库,调出天启分工坊的 “竹编轻量化工艺” 视频,“天启的竹篾处理技法能让包框减轻三成重量,我们可以借鉴。”

新学员小辰所在的 “染纹渔网研发组” 正通过共鸣镜与天启的渔民师徒联动。天启的阿波拿着一张普通渔网,对着镜头说:“深海渔网长期泡在海水里,容易被腐蚀,而且渔民们收网时很难快速分辨渔网归属,” 他指着渔网破损处,“要是能在渔网上染出独特花纹,既防腐蚀又能做标识,就解决大问题了。” 小辰立刻拿出草木染样品:“我们用艾草染液加天启海盐固色,染出的绿色既醒目又防腐蚀,还能在渔网上染出‘枫海纹’—— 宣德的枫叶、天启的海浪,既好看又能区分归属。” 渔民长老点头认可:“这个思路好!我们明天就把渔网寄过去,你们先染样品,我们同步测试耐盐性。”

辰时三刻,各研发组正式投入工作。“融合包研发组” 的师徒们分工明确:张奶奶带着阿雅裁剪老布,李爷爷和小辰处理竹篾 —— 李爷爷教小辰把竹篾放进温水加盐水浸泡,“这样竹篾更柔韧,不容易开裂”;阿雅跟着张奶奶学 “老布锁边”,针脚细密均匀,“锁边要多缝一圈,包身才不容易散线”。工坊里,老布的气息、竹篾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师徒们的讨论声、针线的穿梭声、竹篾的碰撞声,汇成了热闹的创新交响曲。

“艾草防虫农具研发组” 的进展也很顺利。学员老陈带着新徒弟阿明,把晒干的艾草磨成粉,与天启寄来的耐盐树脂混合:“我们把这个混合物涂在农具表面,既能防虫,又能防海水腐蚀,” 老陈一边搅拌混合物,一边讲解,“涂的时候要均匀,厚度控制在两毫米,太厚会影响农具使用,太薄又起不到防虫效果。” 阿明认真记录步骤,还通过线上平台同步给天启的农田师徒,“你们那边的农田靠近海边,盐分高,我们涂完后会寄样品过去,你们测试一下在海边农田的使用效果。”

午后,“融合包研发组” 率先做出了样品。阿雅捧着融合包,兴奋地展示:“包身是藏青色老布,包框是浅棕色竹篾,侧面小兜编着枫叶纹,内衬缝了艾草香囊,提起来很轻,能装下书本、水壶还有手帕!” 张奶奶接过包,仔细检查针脚和竹编接口:“针脚没歪,竹篾编得紧实,比我预想的还好,” 她对着阿雅笑,“你这孩子,学了三个月就能把老布和竹编结合得这么好,比我当年强。” 阿蕊立刻把样品拍照上传到线上平台,发起 “居民试用预约”,不到半小时,就有五十多位居民报名。

“染纹渔网研发组” 也传来好消息 —— 小辰和伙伴们用艾草染液加海盐,成功染出了 “枫海纹” 渔网样品。他对着镜头展示:“染好的渔网颜色均匀,用海水浸泡两小时,颜色没掉,也没出现腐蚀痕迹,” 天启的阿波立刻回应:“我们明天就安排出海测试,看看在深海里的使用效果,要是没问题,就能批量生产了。”

傍晚时分,各研发组总结当日进展:“融合包” 完成样品制作,开启居民试用预约;“染纹渔网” 完成样品染色,待深海测试;“艾草防虫农具” 完成涂层配方调试,样品待寄往天启。阿海看着成果,心里满是欣慰:“第一天就有这么大进展,离不开师徒们的默契配合,更离不开双时空的联动互助,” 他对着大家说,“下周我们要组织‘样品优化会’,根据居民反馈和测试结果调整设计,争取下个月就能让第一批创新成果落地。”

离开工坊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给融合包、染纹渔网镀上了一层金色。师徒们还在讨论着明天的计划 —— 张奶奶要教阿雅做老布盘扣,李爷爷要带小辰优化竹篾工艺,天启的渔民师徒则要准备渔网测试。阿海望向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分工坊里,渔民们正对着染纹渔网样品拍照,脸上满是期待。

“下个月的成果落地会,我们要邀请双时空的居民代表参加,”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让他们亲手体验创新成果,提更多建议;还要把研发过程中的师徒故事、双时联动细节,整理成‘创新日志’,补充到《老艺创新手册》里,让后来人知道,老手艺的创新不是单打独斗,是师徒携手、双时同心的结果。”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融合包样品,老布的纹理、竹篾的触感都透着温暖。“我们还要在工坊里设‘创新灵感墙’,” 她说,“让居民们随时把需求、想法写在墙上,师徒们从里面找创新方向,让老手艺的创新永远跟着需求走,永远贴近生活,让双时空的老艺之花,在协同创新中开得更艳,拓得更广。”

晚风拂过工坊,带来艾草的清香与老布的气息。阿海知道,这场 “老艺创新工坊” 的启动,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新突破 —— 当师徒智慧碰撞出创新火花,当双时手艺融合出实用成果,当老手艺突破地域限制服务更多人,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协同创新的活力与文脉传承的坚守中,成为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跨越山海与时空的创新之路,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暮春的创新里、师徒的协作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