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五年三月廿五,暮春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拂过双时空各 “老艺传承点”。宣德枫山村的 “老布传承点” 里,张奶奶坐在木桌前,手里捧着《老手艺创新手册》,身边围坐着十余名首期学员;天启蓝海村的 “渔网修补传承点” 中,渔民长老正通过时空共鸣镜,向宣德的小守护者们展示老渔网的修补工具 —— 今天是 “老艺传承接力首训” 的日子,也是各传承点正式开展实践的启动日,小小守护者们要协助老传承人解决教学难题,把 “接力计划” 从纸面落到指尖,让老手艺在实操中真正 “活” 起来。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枫山村 “老布传承点” 的院门前核对教学清单。他的礼服口袋里装着《传承点实践手册》,上面详细记录着各传承点的学员信息、教学难点预判:“老布传承点学员多为中年女性,基础缝补会但‘回针缝’不熟练;竹编传承点学员以年轻人为主,对竹篾处理技巧掌握不足;渔网修补传承点需解决双时工具差异问题,” 他对着身边的小队员们说,“我们的任务不是代替老传承人教学,是做‘桥梁’—— 帮学员理解难点,帮老人记录经验,还要通过共鸣镜,让双时空的传承点互相借鉴,别让难题卡了传承的路。”
阿蕊这时正带着小妍,在 “老布传承点” 整理教学物料。木桌上,老棉布、艾草棉絮、各色针线整齐摆放,每样物料旁都贴着《老手艺创新手册》的对应页码标签。“张奶奶,您等会儿教‘回针缝’时,要是学员看不清针脚,我们可以用手机拍特写,投到墙上的白布上,” 阿蕊拿着手机调试投影,“昨天天启的渔网传承点就是这么做的,长老说学员们看得更清楚了。” 张奶奶笑着点头,拿起针线演示了一个针脚:“好啊,我这老花眼,有些细节自己都看不清,有你们帮忙,教学也省心多了。”
新学员小辰则跟着李爷爷,在 “竹编传承点” 准备竹篾。他按照手册里的 “温水浸蜡” 步骤,先把青竹篾放进温水里浸泡,再加入少量盐,不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李爷爷,水温到 40 度了,是不是可以加蜡了?” 李爷爷凑过来查看,满意地说:“对,就是这个温度,蜡融化得均匀,竹篾吸收得也好。你看,这细节手册上写得清楚,你做得也仔细,以后就能帮我带新学员了。” 小辰听了,立刻把水温、浸蜡时间记在实践笔记上,准备待会儿分享给其他学员。
辰时三刻,“老艺传承接力首训” 正式开始。各传承点同步开课,时空共鸣镜实时传递着教学场景 ——“老布传承点” 里,张奶奶先给学员们讲老布的历史:“这老棉布是手工纺的,比机器织的布结实,就是弹性差,补的时候要注意留余量,” 说着,她拿起针线,演示 “回针缝” 的起针动作,阿蕊立刻用手机拍下针脚特写,投到白布上,学员们凑近观察,不时点头;“竹编传承点” 中,李爷爷教大家编竹篮底,小辰在一旁帮学员调整竹篾的角度,还把手册里的 “十字编法” 插图铺在桌上,方便学员对照;“渔网修补传承点” 内,渔民长老通过镜头,教宣德的学员们辨认渔网的网眼大小:“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网眼的渔网,修补时也要用同粗细的线,不然容易破。”
教学过程中,难题也随之出现。“老布传承点” 的一位阿姨,学了好几次 “回针缝”,针脚还是歪歪扭扭,急得额头冒汗:“张奶奶,我怎么总也缝不直呀?” 张奶奶耐心地握着她的手,一点点教:“别急,手要稳,针从布下往上穿时,眼睛盯着针尖的位置,每一针的距离差不多,缝出来就直了。” 阿蕊还从手册里找出 “针脚练习纸”,递给阿姨:“您先在练习纸上练,熟悉了再用老布缝,慢慢就熟练了。”
“竹编传承点” 也遇到了问题 —— 有学员编到竹篮边时,竹篾总是开裂。李爷爷查看后,发现是学员在收口时用力过猛:“编边时要轻一点,竹篾虽然浸过蜡,但是太用力还是会裂,” 他一边说,一边演示正确的收口动作,小辰则在一旁补充:“手册第 23 页写了,收口时每圈竹篾的拉力要均匀,还可以在接口处抹一点木胶,更结实。” 学员们按照方法尝试,果然不再开裂,纷纷对着手册点头:“这手册真是及时雨,连解决办法都写了。”
午后,双时空传承点通过共鸣镜开展 “难题交流会”。各传承点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渔网修补传承点” 的学员反映,天启的渔网线比宣德的粗,修补时不好打结,“老布传承点” 的阿姨们立刻建议:“可以把粗线拆成细股,再按我们的打结方法试,可能会好一点。” 阿海还把各传承点的难题和解决办法,整理成 “实践错题本”,准备补充到手册的修订版里:“这些都是实战经验,比手册里的理论更有用,要让后来的学员少走弯路。”
傍晚时分,首训接近尾声。学员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布传承点” 的阿姨们缝好了艾草棉垫,针脚虽然不算完美,但都很整齐;“竹编传承点” 的学员们编出了小小的竹篮底,有的还在边缘加了简单的花纹;“渔网修补传承点” 的学员们则补好了一张小渔网,虽然网眼大小不太均匀,但能正常使用。
李爷爷看着学员们的成果,心里满是欣慰:“你们第一次学就能做成这样,已经很棒了。老手艺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以后每周我们都练,慢慢就熟练了。” 阿海也对着各传承点的学员们说:“下周我们要开展‘实践小任务’—— 老布传承点的学员帮邻居补旧衣,竹编传承点的学员编小竹筐送老人,渔网修补传承点的学员补好渔网给渔民试用,让老手艺真正用在生活里,帮到需要的人。”
离开传承点时,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给老布、竹篾镀上了一层金色。小守护者们帮老传承人收拾物料,学员们则拿着自己的成果,兴奋地讨论着下周的实践任务。阿海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学员们也在展示自己补好的渔网,对着镜头挥手说 “下周见”。
“以后每个月,我们都要组织一次‘传承点交流会’,”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让各传承点分享教学经验、实践成果,还要把优秀的学员评为‘传承小助手’,帮老传承人带新学员,让接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 “实践错题本”,上面记满了今天的难题与解决办法。“我们还要给每个传承点建‘实践档案’,” 她说,“记录学员的学习进度、成果反馈,以后修订手册时,就能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调整内容,让手册越来越实用,让传承越来越顺畅。”
晚风拂过传承点的院子,老布的气息、竹篾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阿海知道,这场 “老艺传承接力首训” 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实践开篇 —— 当老传承人的经验通过教学传递给学员,当实践中的难题通过协作一一破解,当双时空的传承点通过共鸣镜互相扶持,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老手艺的教学与实践中,成为一条 “传技、传情、传心” 的纽带,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春日的实践里、接力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