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时空基石 > 第72章 渔枫和鸣?双时传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2章 渔枫和鸣?双时传乐

宣德六年六月十五 辰时

双时学堂后院竹林

盛夏的阳光透过竹林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青珩坐在竹制的石凳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宣德枫谣集》,正轻声哼唱着里面的童谣 ,“枫叶绿,竹苗青,宣德巷里暖人心”,旋律温柔舒缓,像山间流淌的溪水。

“青珩,你唱的枫谣真好听!” 阿明抱着一把自制的竹笛跑过来,笛子上还缠着新鲜的枫树枝,“我试着用竹笛给你伴奏,你再唱一遍好不好?对了,天启的阿珠说,她们已经把渔民伯伯教的渔歌录下来了,正通过时空共鸣镜传过来,我们今天就能一起编新曲子了!”

青珩点点头,翻开《宣德枫谣集》的空白页,准备记录渔歌的旋律:“墨姐姐说,今天要举办‘双时空渔枫和鸣’活动,让我们把天启的渔歌和宣德的枫谣结合起来,创作出属于双时空的歌。等会儿还要请张秀才帮忙写歌词,让新曲子既有大海的辽阔,又有枫山的温暖。”

正说着,墨青芜提着一个装满乐器的竹篮走进竹林,里面有宣德的竹笛、古筝,还有天启的海螺哨、鱼骨琴, 这些都是双时空的工匠特意为孩子们制作的乐器。“天启的渔歌已经传过来了,” 墨青芜将时空共鸣镜放在石桌上,镜面亮起蓝光,映出天启海边的景象,阿珠正和几个渔村孩子围坐在沙滩上,手里拿着海螺哨,“你们先听听渔歌的节奏,再试着和枫谣结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老林叔,他可是天启最会唱渔歌的人。”

辰时三刻,“双时空渔枫和鸣” 活动正式开始。阿珠通过时空共鸣镜,率先唱起了天启的渔歌:“海风轻,海浪涌,渔船摇摇晃晃归;鱼虾肥,渔网满,渔民伯伯笑开颜”,旋律明快活泼,像海浪拍打着沙滩,充满了大海的气息。

青珩一边听,一边在纸上记录旋律,还时不时用竹笛试着吹奏。“渔歌的节奏是‘一轻一重’,像海浪的起伏,” 青珩对着镜头说,“枫谣的节奏比较平缓,像枫山的风,我们可以把渔歌的副歌和枫谣的主歌结合起来,这样既好听又有双时空的特色。”

阿珠立刻点头,拿起海螺哨吹了一段渔歌的副歌,青珩则用竹笛吹奏枫谣的主歌,两种旋律交织在一起,竟意外地和谐。墨青芜笑着说:“再调整一下节奏,让渔歌的明快和枫谣的温柔更融合。比如在‘海风轻’后面,接‘枫叶绿’,用海螺哨的清脆搭配竹笛的悠扬,肯定会更好听。”

孩子们按照墨青芜的建议,反复调整旋律。阿明用竹笛吹奏枫谣的主歌,阿珠用海螺哨吹渔歌的副歌,青珩则在一旁记录歌词,还时不时加入几句自己编的短句:“枫山青,蓝海蓝,双时朋友心相连”。张秀才也来到竹林,根据孩子们的旋律,很快写好了新歌词:“海风拂过枫山岗,枫叶落在海面上;双时儿女手拉手,共唱同心好时光”。

午后,孩子们开始排练新创作的《双时和鸣曲》。宣德的孩子用古筝和竹笛伴奏,天启的孩子用海螺哨和鱼骨琴配合,青珩和阿珠则作为主唱,隔着时空共鸣镜一起演唱。“海风拂过枫山岗 ” 阿珠的声音清亮,像海鸥的鸣叫;“枫叶落在海面上 ” 青珩的声音温柔,像山间的清泉,两种声音透过镜面,完美融合,在竹林和海边同时回荡。

老林叔通过时空共鸣镜,认真地听着孩子们的演唱,还时不时提出建议:“渔歌的部分可以再欢快一点,像渔船归港时的热闹;枫谣的部分可以再轻柔一点,像枫树叶落在肩上的感觉。” 孩子们按照老林叔的建议调整,《双时和鸣曲》渐渐变得更加丰满,既有大海的辽阔,又有枫山的温暖。

傍晚时分,《双时和鸣曲》终于排练完成。孩子们通过时空共鸣镜,为双时空的居民们进行了第一次正式演唱。宣德的居民们聚集在学堂前的广场上,天启的渔民们则围坐在海边,大家都静静地听着,脸上满是欣慰与自豪。

“这首歌真好听,像看到了枫山和大海连在一起的样子!” 一位宣德的老人笑着说,眼里满是泪水,“以前从来没想过,宣德的歌和天启的歌能这么和谐,这就是双时空的缘分啊。”

天启的老林叔也激动地说:“以后我们出海捕鱼的时候,就唱这首歌,让大海也听听双时空的声音。等秋天枫海节的时候,我们还要和宣德的孩子们一起,在枫山和海边同时演唱,让更多人听到这首《双时和鸣曲》。”

夕阳西下时,活动渐渐接近尾声。孩子们约定,要把《双时和鸣曲》教给双时空的每一个孩子,让这首歌成为双时空的 “守护之歌”。青珩还把歌词和旋律整理好,放进 “双时故事册” 里,准备和之前的文化手作一起,放进守护阁的信物柜,作为双时空文化传承的新信物。

离开竹林时,青珩回头望了一眼时空共鸣镜,阿珠还在对着镜头哼唱《双时和鸣曲》,海螺哨的声音透过镜面,在竹林里轻轻回荡。她知道,这首《双时和鸣曲》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歌,更是双时空文化交融的见证,是孩子们用音乐传递守护心意的开始。

陆珩真走到青珩身边,轻轻摸了摸她的头:“今天的活动很成功,你们创作的歌真好听。” 青珩笑着说:“娘,我们以后还要创作更多的歌,有春天种竹苗的歌,有秋天捡红叶的歌,还有冬天送暖冬物资的歌,让双时空的每一个美好瞬间,都能被歌声记录下来。”

墨青芜望着远处的守护阁,眼中满是期待:“我们还要把《双时和鸣曲》刻成乐谱,送到双时空的每一个学堂,让孩子们从小就会唱这首歌,让双时空的音乐文化永远传承下去。双时空的守护,不仅要守护安稳的生活和珍贵的文化,还要守护这份用音乐传递的温暖情谊。”

晚风拂过竹林,竹叶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在为《双时和鸣曲》伴奏。青珩牵着陆珩真和墨青芜的手,一步一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嘴里还轻声哼唱着新创作的歌。她知道,这首《双时和鸣曲》会像一双温柔的手,将双时空的人们紧紧牵在一起,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守护与情谊,永远在歌声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