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55章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5章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晚,我想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下民间育儿中常说的那句老话——“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话乍听之下或许有些朴素甚至令人疑惑,但它历经千百年传承,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医学的智慧土壤之中,与中医的整体观和脏腑理论高度契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养生哲理,尤其在当今物质丰盈、养育过度的时代,更显其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我们常常看到,现代家庭对孩子呵护备至,唯恐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殊不知这种“过度关爱”反而可能成为健康隐患的源头。家长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顿顿大鱼大肉,穿衣层层叠加,晚上盖厚被,生怕着凉。然而,正是这种无微不至的“保护”,常常适得其反,导致孩子脾胃负担加重、体温调节失衡,最终引发各种疾病。而“三分饥与寒”正是对这种养育误区的温柔提醒:适度的节制,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它不是冷漠,不是忽视,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留白”艺术,是给予孩子自我调节、自我成长的空间。

我们先从中医的两大核心理论说起:“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皮毛”。这两句话看似抽象,实则揭示了人体内部器官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能解释许多临床上看似无关却内在相通的现象。中医认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宣发肃降直接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大肠主传导糟粕。当肺气肃降正常,大肠传导有力,排便顺畅;反之,若肺气不降,或外邪束表,肺气闭郁,则大肠传导失常,可出现便秘或腹泻。例如,曾有一位长期受风寒感冒困扰的患者,在服用感冒清热冲剂后,不仅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的症状明显缓解,竟连困扰多年的习惯性便秘也意外痊愈了。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此类感冒药多具宣肺解表、升发肺气之功,肺气一通,如同打开气机的阀门,大肠的传导功能也随之恢复,正所谓“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道”,气行则津布,大便自然通畅。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意义。而另一个案例则更令人警醒:一位生活精致、注重保养的公关女经理,平时饮食清淡,作息规律,却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辗转于皮肤科、过敏科、免疫科,各项检查均无异常,使用抗组胺药、激素药膏均无效。最终在一次例行胸透中,竟意外发现肺部已有弥漫性阴影,确诊为肺癌晚期。这一悲剧性的发现,正是“肺与皮毛相表里”的残酷印证——皮肤的异常,有时正是肺脏病变的外在投射。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肤的润泽、汗孔的开合、体表的防御能力,皆由肺气所主。肺气充足,则皮肤致密,抗邪有力;肺气虚弱或肺热内盛,则皮肤易生痤疮、湿疹、瘙痒。这两个真实案例,一个展现了肺与大肠在气机上的联动,另一个揭示了肺与皮肤在生理病理上的深层关联。前者说明肺气宣发有助于通便,后者则警示我们,即便是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医生在诊疗时忽略了肺与体表之间的潜在通路,而中医的整体观恰恰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思考维度——从整体出发,从脏腑关联入手,寻找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预防“上肺火”,从日常调养入手最简洁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大便通畅、胃肠无积滞、饮食有节制,同时确保皮肤能够正常呼吸与散热,避免郁热内生。这看似简单的养生原则,其实正是“三分饥与寒”在现代健康理念下的学术性表达与实践延伸。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验证的食疗验方来辅助调理,比如民间流传的“上床萝卜,下床姜,绿豆鸡蛋黄汤”。萝卜能下气消食、化痰通腑,尤以白萝卜为佳,其性凉味辛,归肺胃经,善于化解食积,促进胃肠蠕动;姜可温中散寒、助阳气升发,早晨食用可助阳气外达,抵御晨寒;绿豆清热解毒、入肺胃经,是夏季清火佳品,能清除体内积热;搭配鸡蛋黄滋阴润燥,共奏调和脾胃、清泄肺热之效。这些天然食材组成的食方,不仅取材便利、操作简单,更因其温和持久的调理作用,在长期实践中展现出显着的保健价值。尤其对于儿童而言,这些食疗方法安全、无副作用,是家庭日常调理的理想选择。家长可以将白萝卜煮水给孩子喝,或做成萝卜汤;早晨给孩子喝一小碗姜枣茶,温暖脾胃;夏季煮绿豆汤,加少许冰糖,清热又解暑;鸡蛋黄可蒸成蛋羹,易于消化吸收。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谈谈“饱暖生肺火”这一值得警惕的现象。古人云“饱暖思淫欲”,这句话虽带有社会伦理色彩,但从中医养生角度看,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生理规律:当人体基本生存需求——如温饱——被过度满足时,不仅可能引发情志层面的躁动,更会在体内产生“内热”或“虚火”。尤其对于儿童而言,过度喂养、衣着过厚,极易导致“肺火”内生。这需要我们从中医五行生克理论来理解:五行顺序为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为肝、心、脾、肺、肾。其中“土生金”,脾胃属土,肺属金,脾胃为肺之母,肺为脾胃之子。若脾胃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腻而积热,此“母病”便会传之于“子”,导致肺热上炎,形成“肺火”。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食积化火,移热于肺”。临床上常见孩子因吃太多零食、高蛋白食物,如炸鸡、蛋糕、奶茶等,导致腹胀、口臭、便秘,舌苔厚腻,继而出现咳嗽、咽红、发热,夜间辗转难眠,甚至出现磨牙、烦躁等现象,这正是食积化火、火邪犯肺的表现。许多家长误以为是“感冒”,盲目使用抗生素,却忽视了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积热。

老一辈人在带养孩子时常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朴素的育儿箴言,实则凝聚了无数代人的实践经验。当孩子手心发热、夜间盗汗、舌苔厚腻、口气重时,往往是饮食过量、食积内停的表现,此时胃中已有积热,若不及时调整,极易“火气上攻”,转化为肺热咳嗽、咽痛、甚至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除了饮食,穿衣过厚也是诱发肺火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婴幼儿群体中更为普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怕冷”,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结果孩子满头大汗,皮肤潮湿,毛孔闭塞,热邪无法外泄。北京儿童医院每年接诊大量“复感儿”——即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医学上通常将12岁以下儿童,若一年内上呼吸道感染达5~7次,或下呼吸道感染发生2~3次,定义为“复感儿”。经长期观察与研究,许多此类病例的根源并非免疫力低下,而是家长过度呵护,穿衣过多、盖被过厚,导致孩子“捂”出内热,皮肤汗孔闭塞,热邪无法外泄,久而久之郁而化火,反成外感之源。这种“内热外寒”的体质,极易在气温变化时发病,治疗也往往事半功倍。医生常建议“三分饥与寒”,正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生理节律和抗病能力。

金元名医朱丹溪在《慈幼论》中早有警示:人至十六岁以前,“惟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养之之道不可不谨。童子不衣裘帛。裳,下体之服。帛,温软甚于布也。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是以下体不与帛绢夹厚温暖之服,恐妨阴气。”这段话明确指出,儿童处于阴气生长的关键阶段,若下肢穿着过于温暖厚实的丝绸棉裘,会助长阳热、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现代医学也发现,过度保暖会影响孩子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削弱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孩子本应通过适度的冷热刺激来锻炼体温调节功能,若长期处于恒温环境,反而会降低抵抗力。因此,“三分寒”并非让孩子受冻,而是给予适度的环境刺激,以促进生理机能的成熟与平衡。比如,春秋季节,孩子活动后微微出汗,及时擦干,适当减少衣物;冬季不必穿得像“粽子”,选择透气、保暖的棉质衣物即可;夜晚睡觉,被子不宜过厚,以孩子手脚温暖、背部无汗为宜。

穿衣与肺火之间的关系,正是中医“肺开窍于皮毛”理论的直接体现。皮肤不仅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更是肺气外达、散热排邪的重要通道。当面部、前胸、后背出现细小粉刺、痤疮或毛囊炎时,很多人归因于“上火”或“油脂分泌旺盛”,但从中医辨证来看,这多属“肺经风热”或“肺火上炎”,而非单纯的胃火。肺热上蒸,熏蒸皮肤,导致毛孔堵塞,发为痤疮。因此,仅清胃火往往治标不治本,唯有从清肺热、润肺阴入手,才能根除。北京中医院皮肤科陈勇教授针对此类肺热型粉刺,推荐一个简便验方:取新鲜芹菜与雪梨一同榨汁,于春季气候干燥、风热易侵之时每日饮用。芹菜性凉入肺经,可清热平肝、利尿解毒;雪梨甘寒,善润肺止咳、清泄肺火,二者合用,既能清肺热,又能养阴生津,阴液充足则虚火自平,对改善皮肤问题效果显着。这一食疗方案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疾病尚未形成前,通过饮食调理恢复平衡,防患于未然。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纾难曾接诊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性高管,她长期感到后背皮肤莫名瘙痒,反复就诊于皮肤科、免疫科,使用多种外用药和抗过敏药物均无效。她生活规律,饮食健康,无慢性病史,但瘙痒持续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通过全身系统检查,行胸部ct扫描,竟发现肺部存在占位性病变,确诊为中晚期肺癌。这一案例令人唏嘘,也再次验证了中医“肺主皮毛,开窍于皮毛”的整体观——肺的功能状态,会通过皮肤这一“外窍”显现出来。皮肤的瘙痒、干燥、痤疮,有时正是肺脏潜在问题的早期信号。中医强调“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身体内部的失衡总会以某种方式在体表显现。因此,我们不应只关注表面症状,更应深入探究其内在根源。当皮肤问题久治不愈时,或许应考虑肺部健康,进行系统检查。

我们必须认识到,皮肤具有重要的呼吸与体温调节功能。若长期穿衣过多、室温过高,或睡觉时盖被太厚,皮肤的毛孔就会持续处于闭塞状态,体内的热能无法通过汗液蒸发和辐射散热有效排出,久而久之,热郁于内,便形成“内火”,尤以肺火为着。而一旦外感风寒,毛孔闭锁,表气被束,内热无法外透,便形成“寒包火”型感冒,这类感冒往往起病急、症状重、病程长,治疗也更为复杂。孩子尤其容易出现此类情况,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剧烈、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疗需解表清里,双管齐下,常用麻杏石甘汤等方剂。因此,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捂热”,保持皮肤通畅呼吸。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时刻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信号,尤其是儿童的健康状态。饮食应遵循“七分饱,三分饥”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以孩子主动停止进食为度;穿衣讲究“洋葱式穿搭”,根据气温灵活增减,做到“背暖、腹暖、足暖,而头凉、手微凉”;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多进行户外活动,接触自然环境,增强体质。同时,保持大便通畅、胃肠轻松、皮肤清洁与适度散热,是预防肺火、增强抗病能力的关键环节。让我们从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生活细节做起,以科学的态度结合传统智慧,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鼓励家长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自然环境,增强体质;避免盲目进补,尊重孩子自身的生长节律。真正的健康,不在于“补得多”,而在于“调得衡”。中医讲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真正健康。

此外,家长还应学习基本的中医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而肝气偏旺,易生内热。因此,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情绪宜平和,避免过度刺激。当孩子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安、情绪烦躁时,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而非急于用药。可采用推拿、艾灸、食疗等自然疗法,帮助孩子恢复平衡。

2.城里人感冒多属寒包火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中提到:“其人素有郁热,而风寒束之,热在内而寒在外,谚云寒包火也。”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寒包火”的病理机制,即人体内部原本已有郁热积聚,却又遭受外部风寒侵袭,导致热蕴于内、寒束于外的特殊症状。这种内外夹击的病理状态,犹如火焰被寒冰包裹,热不得外散,寒不得内入,形成一种复杂而典型的中医辨证类型。在中医理论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火”为阳邪,其性炎上躁动,易耗气伤津。当二者并存,便形成一种“外束于寒,内郁于火”的矛盾格局,不仅阻碍了正常气血运行,也破坏了人体自有的调节机制。这种证型既非单纯的风寒感冒,也非纯粹的风热感冒,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类型,治疗上若辨证不清,极易误治。

在现代社会,这种“寒包火”型的感冒尤为常见,几乎成为城市居民冬季及季节交替时的“标配”病症。尤其在城市人群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作息不规律、情绪长期紧绷,加之空气污染、噪音干扰、电磁辐射等现代环境因素的持续刺激,人们往往容易出现阴阳失衡、气血紊乱的亚健康状态,进而形成内热外寒的体质基础。都市人普遍处于“高压、快节奏、少运动、多应酬”的生活模式中,长期的精神紧张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饮食上偏好辛辣、烧烤、油炸、甜腻食物,加之饮酒频繁,进一步助湿生热,蕴结于脾胃,上扰于肺胃。同时,现代办公环境多依赖空调系统,室内常年恒温,人体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渐退化,一旦走出暖房进入寒冷环境,皮肤毛孔无法及时开合,卫外功能减弱,风寒之邪便乘虚而入,形成表寒。而体内积热未清,内外交攻,遂成“寒包火”之证。

当外界寒冷空气突然来袭,或空调冷风直吹,体表毛孔骤然闭合以御寒,卫气被郁,形成表寒;而体内则因长期熬夜、嗜食辛辣油腻、饮酒过量、情志不舒等原因,导致肝郁化火、肺胃积热,热邪内蕴,难以外泄。这种外寒束表、内热壅盛的矛盾格局,正是“寒包火”感冒的核心病机,也体现了现代人“外强中干”的体质特征。表面上看,城市人群衣食无忧、医疗条件优越,实则内在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抗病能力反而下降。尤其在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常达十几度,人体频繁在高温室内与低温户外之间切换,皮肤、呼吸道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免疫屏障受损,为外邪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具体症状上,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发烧现象,体温迅速升高,伴有恶寒无汗、头身酸痛、颈项僵硬,全身皮肤紧绷,汗孔闭塞,这是表寒束肺、卫阳被遏的典型表现;同时,体内火热的症状也极为显着,如咽喉红肿疼痛,甚至扁桃体化脓,口干舌燥,口气灼热,咳嗽痰黄黏稠或带血丝,鼻流黄浊涕,大便干结难解,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眼睛干涩等肝火上炎之象,或胸闷胁胀等气机不畅之症。这些症状交织并存,既具外感之表证,又兼内热之里候,病情往往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给生活与工作带来不小困扰。更有甚者,若治疗不当,热邪深入营血,可能引发高热惊厥、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构成威胁。

治疗此类感冒,相较于单纯的着凉感冒更为复杂,绝不可一味发汗解表,否则易致“火随汗越”,加重内热,甚至引发高热神昏。若单纯解表散寒而不清除内热,感冒症状将难以彻底缓解,甚至演变为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慢性疾病,或遗留长期咳嗽、咽炎等后遗症。在中成药的选择上,患者可以采用感冒清热冲剂或通宣理肺丸,以疏风散寒、宣肺解表,促使身体微微发汗,从而达到发散体表寒气的效果,用中医术语来说,即为“解表”。与此同时,必须配合黄连上清丸、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片或清开灵等清热解毒、泻火通腑的药物,以清除体内的火热之邪,实现“表里双解”。对于便秘明显者,可酌情使用防风通圣散,其兼具解表、清热、攻下三法于一身,正合“寒包火”之病机,既能发汗解表,又能通腑泻热,使邪有出路。在某些情况下,缓泻之法也需适当运用,如以芦荟、决明子泡茶通便,借肠道排泄之力引导内热下行,所谓“釜底抽薪”,以实现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目的。此外,针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法也可辅助使用,如在大椎、肺俞、曲池等穴位拔罐放血,有助于清泄肺胃之热,疏通经络,加快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年年高发的“寒包火”感冒现象,无疑反映了现代城市人群中肺火旺盛、肝郁化火的普遍现状。这与城市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冬季室内暖气或空调过度使用,导致室内外温差巨大,人体频繁在冷热交替中切换,皮肤开阖失常,易致外邪入侵;而现代饮食结构中,高油、高糖、高蛋白的精细食物摄入过多,蔬菜纤维不足,加之外卖盛行、饮食不节,进一步助长内热;熬夜成习、情绪焦虑、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亦使阳气亢盛而不得潜藏,阴液耗损而难以制火。城市人普遍缺乏日光照射与自然接触,运动量严重不足,气血运行迟缓,代谢废物难以排出,进一步加剧内热积聚。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寒包火”滋生的温床。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寒包火”感冒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增强体质锻炼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建议日常多饮水,保持体内津液充足;多吃梨、百合、莲藕、银耳、荸荠等滋阴润燥之品,清泄内热;减少辛辣煎炸、烧烤、酒精等助火动血之物的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确保子时(23:00-1:00)进入深度睡眠,以养肝血、敛阳气;适当进行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有氧运动以调和气血,增强卫外功能;并注重情绪管理,学会释放压力,避免长期精神紧张,保持心态平和,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寒包火”感冒不仅是城市人群中常见的病症类型,更是现代生活方式下人体健康失衡的一种深刻反映。它既是外邪侵袭的结果,更是内因积弊的爆发。现代医学往往将其归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但中医从整体观出发,更强调人体内在状态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医所倡导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天人相应”“治未病”等理念,在应对现代都市“寒包火”问题上,尤显其智慧与价值。预防胜于治疗,唯有回归自然、调整节奏、调和情志、合理饮食、规律起居,才能真正构建坚固的免疫防线,摆脱“年年感冒、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健康不是一时的治疗结果,而是长期生活方式的积累。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尊重自然的节律,才能在喧嚣都市中守护内心的平衡与身体的安宁。唯有如此,“寒包火”才不会成为都市人的宿命,而只是生活中一个可防可控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