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回去的路上,包拯与李方清并辔而行,两人身后的马蹄声在寂静的夜色中回响。

包拯轻声对李方清道:

“主公,您这一手实在高明。”

李方清傲娇地瞥了包拯一眼,故作不解地问:

“什么高明?”

包拯微笑着解释道:

“您以南城缺人为由,从三城调走部分兵卒,这些兵卒自然不能再回原单位,这就巧妙地削弱了他们的兵权。”

他接着说:

“当然,最关键的是,您已将四城的治安大权稳稳掌握在手中。”

李方清听后,微微一笑,自信地一笑,默不作声地骑着马。

包拯疑惑地问:

“那主公,您打算如何处置萧家呢?”

李方清仰望夜空,繁星闪烁,他轻声说道:

“萧家的罪行自有上层去处理,我们只管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包拯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继续问道:

“那主公,您打算如何处理南城的治安问题?”

李方清回头看了看被押送的囚车,脸上闪过一丝坚定的神情,他沉声说道:

“南城的治安问题,我会亲自过问,确保那里的治安稳定。”

包拯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李方清的手段和决心,相信南城的治安问题在他的治理下一定会得到改善。

李方清快马加鞭,赶往公主的宫殿。

宫门外,侍卫们齐齐弯腰行礼,李方清下马后,大步流星地跨进宫门。

殿内,公主正抚琴,悠扬的琴声在殿内回荡,李方清缓步上前,恭敬地行礼。

公主停下琴声,轻声开口,声音温和却透着威严:

“李方清,我听说你对南城的萧家下手很重?”

李方清轻描淡写地回答:

“公主,出来混,不就为个面子嘛。

他们不给我面子,我自然也不给他们留。”

公主微微摇头,似是对他的回答不满,声音里带着一丝责备:

“李方清,你真的会如此莽撞吗?”

李方清又说:

“我本想用他们的家人和名誉来让他们臣服,可他们却选择反抗。

我也没有别的办法。”

公主叹了一口气,解释道:

“萧家是凌海大公的重要支持者,同样也代表着支持大王子。

而你是我的人,本应与萧家友好相处。”

李方清恭敬地反驳说:

“公主殿下,如果他真的把我当朋友,把你当主子,就不会在我上任后不去拜见。

这说明他们从未把您当成他们的领导。”

公主沉思片刻,最后说:

“既然事情已成定局,那就交给父王去处理吧。”

步出公主宫殿,李方清翻身上马,马蹄声声碎碎,直奔国王所在的正殿。

未及殿前,早有内官候着,引他自侧门绕过回廊,进到国王的办公室。

国王正批阅奏章,见他进来,搁下朱笔,和蔼道:

“李方清,近期你在王城的行动雷厉风行,甚合我意。

你让我看到了王城的黑暗,也看到了王城迈向光明的希望。”

李方清单膝跪地,恭敬道:

“陛下明鉴,臣不过是尽忠职守。

能为王城除弊,乃臣之荣幸。”

国王含笑颔首,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起来吧。”

国王温和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鼓励。

李方清起身,微微躬身,保持着谦逊的姿态。

国王继续说道:

“你这一番行动,不仅打击了犯罪,还震慑了那些企图破坏王城安宁的势力。

你的努力,我皆看在眼里。”

李方清感激地说道:

“谢陛下肯定。

臣定当继续努力,不负陛下厚望。”

国王微微一笑,似乎对他的回答感到满意。

随后,国王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不过,你也知道,王城的势力盘根错节。

行事之时,还需多加斟酌。”

李方清明白国王的提醒,郑重地点头答应:

“臣明白,定会谨慎行事。”

国王将朱笔搁在玉案上,指尖轻敲龙椅扶手,似在敲一段无声的鼓点。

“李方清,”

他抬眼,目光温和却带锋,

“萧家之事,你只管说,朕想听听治安官的刀锋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风声。”

李方清垂首片刻,再抬眼时,眸色沉如夜潮。

“陛下既问,臣便斗胆直言。

臣如今与萧家已势成水火,若按律论罪,私通敌国、拐卖童男、侵吞军饷、纵亲行凶——条条皆可抄家流放。

臣私心而言,自是希望萧氏一族永离皇城,以绝后患。”

他说到此处,略一停顿,声音更低,却字字清晰:

“再者,前线战事胶着,将士需一鼓作气。

若将‘萧方旭私通敌国’坐实,便可昭告天下:

王师北伐,非为拓土,实为清内奸、雪国耻。

届时三军同仇,百姓同愤,粮道、饷道、兵源皆可得民心而聚。陛下——”

李方清双手一拱,语气恳切。

“一纸檄文,胜过十万檄书;

一场流放,可换万里边关的士气。”

国王听完,指尖在龙椅扶手上停了半息。

忽而朗声大笑,笑声在金柱间回荡,似惊起檐角铜铃。

“好一个‘民心士气’!”

他起身,袖袍拂过案上如山奏折。

“那就依你——萧氏全族,明日发落到北方领地,做一个地方领主吧。”

说罢,他俯身拍了拍李方清的肩,声音低得只容两人听见:

“治安官的刀,今日斩的是萧家;

他日若刀口偏了,朕也会亲手把刀柄调正。

去吧——王城的夜,还很长。”

次日卯初,天色尚未大明。

王城治安总官府邸的朱漆大门便轰然洞开,两列飞鹰卫携鼓而出,鼓声三通后,高墙之上同时垂下巨幅白绢告示。

绢布以朱墨写就,笔力遒劲,字字如刀。

告示首言“整饬四城,肃清奸宄”。

继而列明:

凡现任治安兵卒,不论官阶、不分南北,皆须于三日内赴校场复测弓马、刀棍、负重、疾行诸科,不合格者即行汰换;

复设“忠义夜课”,由总官府录事逐条宣讲律令,凡观念昏庸、徇私枉法者,一经查实,革籍永不叙用。

末段则面向满城百姓:

凡年十八至三十五、身无残疾、品行无亏之健壮男子,皆可于各城治安署报名,经初试、复试、政审三关,择优录为“新编治安卒”,月给双饷,三年后考核优异者可转军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