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了两个月炎热的夏季,

后洞的玉米趁着还没老,被迅速收割一部分用来当做主食以后,水稻也迅速的变黄了。

众所周知,东北的秋季过得很快。

也就那么几天甚至十几天。

许阳一家还没惬意上几天,就再次投入到忙碌之中。

首要任务依旧是储备饲料。

许阳和许振振几乎住在了草地里。

鼻炎患者许振振戴着口罩镰刀挥舞,将那些在短暂秋日里奋力生长、籽粒饱满的牧草成片割倒。

他们顾不上挑选,只求在秋霜降临前,尽可能多地收割,晒干,捆扎,运回山洞。

后洞的干草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高、变宽,成为母羊和家禽们越冬的底气。

“爸,这草摸着还挺润。”

许振振抱起一捆新割的草。

“抱到后洞LEd灯下头抓紧晒,晒透了才能存住,不然非得霉了不可。”

菜园里更是一片繁忙。

张母和张月几乎是小跑着在垄间穿梭。

豆角必须立刻摘下来,摘完了就老了。

她们将豆角焯水后,密密麻麻地挂在通风的廊下,像一道道绿色的帘幕。

茄子被切成薄片,黄瓜切成条,铺满了所有能利用的平面进行晾干。

空气中弥漫着蔬菜被风带走水分时散发的、略带青涩的干香。

“这秋豆角,晒干了炖肉最香。”

张母手脚麻利,一边将豆角上架一边说。

“赶在变天前,能晾个七八成干就行,后洞还能慢慢阴干。”

张月接口道,手下的刀快得几乎出了残影。

许母熟练的将晾干的豆角和蘑菇全都收起来。

还好他们平时还算勤快,下了雨就会隔三差五的去采蘑菇。

最后几个侥幸在秋凉中长大的西瓜也被小心摘下,存入冰柜和地窖里。

木柴也被整齐的码放好,垒得密不透风。

这些是大伙儿早就做惯了的,虽然忙但依旧有条不紊。

许阳他俩忙完了割草,就赶紧回到山洞里参与秋收。

秋收时是最忙的,

许阳他们镰刀都快甩飞了,还好地不算太多,几个人一起干,水稻两天就收完了。

只等脱粒,再用战神这个“无情的”拉磨工具进行脱壳就可以。

比较麻烦的是收玉米。

许父和许阳和张父三个人在前面砍倒玉米杆。

许振振和张月许母张母则是将砍倒的玉米棒子掰下。

金黄的玉米棒子很快堆成了小山。

最后再用筐或者麻袋将玉米堆放到通风又防潮的地方暂时储存,接下来脱粒留种,再磨成玉米面也就行了。

玉米收了两天总算是弄完了,

大伙儿都累的不行,

特别是抗玉米的许振振,

“妈………我屁股疼,大腿根疼,胳膊疼,手指头也疼………”

“妈………我起不来炕了…………”

“妈…………有没有止疼药给我弄点,实在不行止疼针也行。”

许振振年轻,歇了两天才敢慢慢走。

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白天分成几组,和三头狼一起给稻谷脱壳。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伴随着“噼啪”声,飞快地剥着玉米粒。

许振振龇牙咧嘴地靠在垫子上,看着堆成小山的玉米棒子,哀嚎道:

“妈,这玉米粒邦邦硬,嚼都嚼不动,收这么多到底咋吃啊?光磨成碴子煮粥也吃不完啊……”

张月不语,只以为扒玉米粒。

许母正利落地搓着玉米粒,闻言笑了,拿起一个玉米棒子在他眼前晃了晃:

“傻小子,这粮食金贵着呢,用处多了去了!”

她一边干活一边如数家珍:

“瞅见没,这瘪的、小的,还有脱粒时崩下来的碎渣子,拌上麸皮,就是上好的精饲料,比光吃干草强。”

“磨出来的玉米面,不光能贴饼子、熬粥,筛得细细的,擀面条的时候当浮面,比白面还好用,不粘手,面条还筋道。”

“你平时吃的玉米面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随即许母叹了口气,道:

“唉,也就是现在吧,还能秋收下地,不然这时候你正是马上中考的年纪,哪有机会干农活,认识这东西………”

张月见气氛有点低沉,指着旁边特意挑出来的一些颗粒不那幺饱满的玉米:

“看见了吗?这些,等忙过这阵,还能拿来酿酒!玉米酒劲儿足,冬天喝一口,浑身都暖和。”

“看在你现在已经快十四岁了,也算半大小子了,允许你喝一点点。”

许振振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身上的酸痛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还能酿酒?还能给我喝??”

“那我可得跟着学!!!”

“学,都学!”

许父在一旁乐呵呵地插话,

“等这批粮食都归置妥当,咱们就开干!冬天猫在洞里,有粮有肉有酒,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