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小镇炊烟米其林 > 第99章 “苏小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美院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全然浪漫。昂贵的画材、不时出现的采风费用,以及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很快就让苏琪带来的那点积蓄捉襟见肘。奶奶给的钱,她省了又省,但支撑完第一学年已是极限。向家里开口?她拉不下这个脸,也知道那意味着妥协。

生存的压力,第一次如此现实地摆在面前。

就在她为下学期的生活费发愁,甚至开始留意校外快餐店招兼职的小广告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同宿舍一个本地女孩过生日,想在宿舍搞个小聚餐,抱怨学校食堂吃腻了,出去吃又太贵。

“要是能自己做饭就好了,可惜宿舍不让用电器。”女孩唉声叹气。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苏琪脑子里那根被奶奶训练多年的“厨艺神经”下意识地动了。她鬼使神差地脱口而出:“我……我会做点家常菜。要不……我们去租个短期的民宿厨房?食材AA,我来做?”

舍友们将信将疑,但看在苏琪信誓旦旦的份上,决定试一试。

那天,苏琪带着她们去菜市场,熟练地挑拣砍价,那架势把舍友们看得一愣一愣的。在租来的小厨房里,她系上围裙,手握锅铲的瞬间,那些被奶奶强行灌输的肌肉记忆苏醒了。洗、切、炒、炖,动作行云流水,虽然嘴上还在抱怨着油烟,但眼神里却有种自己都没察觉的专注。

当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可乐鸡翅、鱼香肉丝、蒜蓉西兰花,甚至还有一道改卤味拼盘——端上桌时,舍友们惊呆了!

“苏琪!你深藏不露啊!这也太好吃了吧!”

“比外面餐馆还好吃!这卤味绝了!”

“你以后就是我们宿舍的御用大厨了!”

听着室友们真心实意的夸赞,看着她们吃得眉开眼笑的样子,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混着锅气,暖暖地涌上苏琪心头。这和她完成一幅得意画作时的感觉不同,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接地气的,用双手创造快乐、并被即时反馈的满足感。

更重要的是,聚餐结束后,舍友们坚持要多付给她一些“辛苦费”,远远超出了均摊的食材成本。

“这……这不合适吧?”苏琪有些犹豫。

“有什么不合适的!你出了力,而且做得这么好吃,值这个价!以后我们还想经常蹭饭呢!”

握着那笔意外的“收入”,苏琪的心怦怦直跳。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也许……我可以靠这个赚钱?靠奶奶逼我学的这门手艺?

于是,美院悄然兴起了一个地下小生意——“苏小厨私房菜”。一开始只在相熟的同学间小范围接单,预约制,在租来的厨房操作。她做的菜,用料实在,味道有“家”的感觉,价格又比餐馆实惠,很快就在学生中传开了口啤。订单越来越多,从宿舍聚餐,到情侣约会,甚至有小社团搞活动也来找她。

为了兼顾学业和“生意”,她不得不更高效地规划时间,研究更快捷美味的菜谱,计算成本利润。她发现自己竟然乐在其中!那种将各种食材组合、创造出美味、满足他人需求、同时还能养活自己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她甚至开始偷偷把自己的绘画审美运用到摆盘上,让菜品看起来更赏心悦目。

美院的四年,苏琪的“苏小厨”私房菜在小范围内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也让她顺利解决了经济上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她发现,厨房并非只是束缚她的牢笼,也可以是创造快乐和价值的舞台。她对烹饪的感情,从纯粹的被动接受到产生了主动探索的兴趣。

大学毕业时,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做出了让父母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寻求专业对口的艺术工作,投身餐饮行业。

“你疯了苏琪!辛辛苦苦供你读美院,你去当厨子?”电话里,父亲的声音几乎是咆哮。

“爸,这不是简单的当厨子。我觉得我能在这行做出不一样的东西。”苏琪试图解释,但收效甚微。

“不一样?能有什么不一样!”

与家里的关系再次降至冰点。但这一次,苏琪更加坚定。她凭借“苏小厨”积累的经验和之前在一些小比赛中获得的名次,加上美院毕业带来的独特审美视角,成功应聘上了沿海大城市一家颇具口碑、注重创意融合菜的 “璞味”餐厅,职位是最基础的砧板学徒。

从“苏小厨”的“老板”到专业厨房最底层的学徒,落差巨大。在这里,她不再是主角,每天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需要清洗、削皮、切配的食材,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厨房里温度高,环境嘈杂,主厨和资深厨师脾气一个比一个大。

“苏琪!洋葱丝!要均匀!你这切的什么?滚粗细!”

“速度!速度!没吃饭吗?客人都等着呢!”

“你那美术生的眼光呢?摆个盘都摆不利索!”

嘲笑、斥责是家常便饭。她那点“野路子”基本功,在专业后厨严苛的标准下,显得漏洞百出。她无数次在深夜回到租住的狭小房间后累得瘫倒在地,怀疑自己的选择。

但苏琪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这或许是奶奶无形中传给她的。她咬着牙,把所有的委屈和疲惫都咽进肚子里。别人下班了她还留下练习刀工,研究不同食材的特性,偷偷观察主厨和其他资深厨师的技巧。她开始系统性地学习专业厨房的运作流程、食材管理、标准化调味。

她的美术功底也开始在不起眼的地方发挥作用。她切的配菜,形状、大小、色泽搭配总是比别人更和谐;她参与摆盘的冷盘,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也总能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构图感。渐渐地,厨房里那些原本看不起她的人,开始对她有所改观,给她起了个外号叫“砧板苏”,带着点揶揄,也带着点认可。

在“璞味”工作的第二年,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参与了一次重要宴会的后备工作。当时负责一道创新前菜的厨师突然身体不适,主厨情急之下,让平时表现沉稳、想法独特的苏琪顶替。

那道菜需要用到一种名贵的菌类,数量有限,不容有失。苏琪临危受命,压力巨大。她回想起奶奶处理珍贵食材时那种近乎虔诚的专注,也调动起自己所有的专业积累和艺术直觉。她没有追求过于花哨的做法,而是极尽所能地突出食材本身的风味和质感,在摆盘上,她用可食用的花草和酱汁,勾勒出一幅极简却意境深远的“山野小景”。

菜品呈上后,获得了客人的好评,主厨也对她刮目相看。这次事件后,她被调到了协助热菜岗,开始接触灶台,真正向一名厨师迈进。

也就是在“璞味”工作期间,因为餐厅定位和创意理念,她第一次听说了美食评论界一个特立独行的名字——陈默。据说此人点评极其毒舌,眼光刁钻,从不给任何餐厅面子,但他的一句肯定,却能在业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餐厅主厨提起他,都是又恨又怕,私下称其为“美食界的黑面判官”。

苏琪曾在行业内的杂志和网络上读过陈默的几篇评论,那精准到近乎冷酷的分析、毫不留情的批判,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对真正美好食物的一丝近乎偏执的追求,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甚至偷偷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做的菜能被这样的人物点评,会得到怎样的评价?是劈头盖脸的毒舌,还是……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悄悄埋在了心里。她知道,现在的自己,还远远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