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怀仁凭借“镶豆芽”在御茶膳房崭露头角,虽未立刻晋升,却也摆脱了最初任人欺凌的境地,至少,那些刻意刁难的脏活累活少了些。他与王守山,一个潜心钻研技艺,一个广结人脉耳目,在这深宫之中,渐渐形成了某种互补的默契。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御茶膳房作为离天家最近的地方之一,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烹饪美食的所在。它更是权力、恩宠和利益的角力场。

当时掌管御茶膳房的大总管太监姓李,是个面白无须、眼神精明的中年人。他并非厨子出身,却深谙权术,将膳房上下打理得铁桶一般,自己也从中捞足了油水。他对林怀仁这类有真本事却无根基的年轻厨役,态度颇为微妙,既要用其手艺讨好主子,又要防其风头太盛,脱离掌控。

这年夏日,光绪帝名义上亲政,但实际大权仍紧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朝局波诡云谲,连带着宫内的气氛也时常紧绷。慈禧太后年事渐高,脾胃愈发娇贵,对膳食更是挑剔到了极致。御茶膳房上下无不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便触了霉头。

一日,太后午憩后,忽感烦闷燥热,传旨想用一道“清心去火、观之雅致”的羹汤。旨意传到御茶膳房,李总管立刻召集几位掌案师傅商议。

“老佛爷要清心去火,观之雅致……”李总管捻着手指,慢条斯理地说,“这‘清心去火’不难,绿豆、莲子、百合皆是好物。可这‘观之雅致’……诸位有何高见啊?”

几位老师傅面面相觑。清淡的羹汤,既要效果好,又要样子好看,谈何容易?用绿叶菜?色泽单一。用花瓣?恐不合体制。一时间竟无人能拿出个妥帖的方案。

李总管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了角落里的林怀仁身上。他记得这个年轻人上次的“镶豆芽”做得颇得太后欢心。

“林怀仁,”李总管点名,“你可有想法?”

林怀仁心中一紧,知道这又是考验,亦是险局。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恭敬回道:“回总管话,奴才以为,或可用冬瓜与鸡蓉为主料。”

“冬瓜?鸡蓉?”一位老师傅嗤笑,“太过寻常,如何雅致?”

林怀仁不卑不亢:“冬瓜去皮去瓤,只取最中心无筋络之嫩肉,切成极细之丝,状如银缕。鸡胸肉剔净筋膜,捶打成茸,以纱布过滤,只留最细腻之部分,用清鸡汤徐徐澥开,不可见一丝肉渣。二者同烩,冬瓜丝晶莹剔透,鸡蓉羹洁白如玉,望去如……如雪后初霁,云霞隐现。”

他描述得细致,众人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碗清澈见底、其中银丝与乳白交融的羹汤景象,果然雅致非凡!

李总管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微微颔首:“听着倒有几分意思。那‘清心去火’之效呢?”

“冬瓜本性甘凉,利水清热。可再加入鲜莲子剥皮去芯,取其清甜;干百合泡发,取其宁神;最后点缀三五粒宁夏枸杞,增色之余,亦能滋阴明目。如此,功效与品相或可兼顾。”林怀仁补充道。

王守山在一旁听着,暗暗为好友捏了把汗,也为他这番构思叫绝。他悄悄打量李总管的神色,见他似乎意动,心下稍安。

“既如此,这道‘雪霞羹’便由你试做。若合老佛爷心意,自有你的赏赐;若是不合……”李总管后半句没说完,但威胁之意不言而喻。

压力再次给到林怀仁。他回到灶台,全神贯注。王守山则不动声色地溜出去,利用他的关系,确保送来的冬瓜是最水灵的中心部分,鸡胸肉是最新鲜的,莲子、百合也都是上等货色。

制作过程更是如履薄冰。切冬瓜丝需手腕极稳,粗细均匀,不能断;调制鸡蓉羹火候至关重要,既要将鸡茸烫熟,又不能让其结块,必须保持汤体清澈,口感滑嫩。林怀仁屏住呼吸,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完美。

当那碗清澈如水、其中银丝与浮云交织、点缀着嫩黄莲子、洁白百合和点点嫣红枸杞的“雪霞羹”制成时,连见多识广的李总管都微微动容。

羹汤被小心翼翼地呈送上去。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林怀仁只觉得手心全是汗。

终于,传旨太监回来了,脸上带着笑意:“老佛爷用了小半碗,说这羹汤清雅爽口,瞧着也舒心,赏!”

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林怀仁不仅再次过关,这道“雪霞羹”更是被记入御膳单中,成了日后太后夏日里常点的菜品之一。李总管也因此得了太后几句夸赞,对林怀仁的态度愈发“和蔼”,赏下了一些银钱。

然而,王守山却私下里提醒林怀仁:“怀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如今风头太盛,李总管现在用你,可他那人……心眼比针鼻还小,未必真心容你。还需小心为上。”

林怀仁深以为然。他深知,在这深宫之中,手艺是立身之本,却也可能是招祸之源。他更加谨言慎行,除了当差,几乎足不出户,只与王守山偶尔交流。

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场真正针对他,甚至可能牵连王守山的巨大风波,正伴随着一道来自宫外的、极其特殊的“贡品”,悄然逼近。这道贡品,将与那本《林氏食珍》的由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