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庵内比外面看起来更加清幽简朴,青石板铺就的院子一尘不染,除了那棵巨大的银杏,墙角还种着几畦青翠的蔬菜。静心师太将我们们引到一间小小的茶室,室内只有一张矮几,几个蒲团,四面开窗,将院中的秋色尽收眼底。
师太为我们沏上茶,是庵后自种的野茶,汤色清亮,入口微涩,但回味却有一股山泉般的甘甜与野韵,仿佛将山林的灵气也一并饮入。
几口热茶下肚,一路的奔波与心头的燥气似乎都被抚平了些。苏琪忍不住感叹:“师太,您这儿真好,一进来就觉得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静下来了。”
静心师太微微一笑:“外在环境,不过是助缘。心若不定,身处深山亦觉喧闹;心若安定,居于闹市也可得清静。二位施主眉宇间颇有倦色,想来是平日过于劳心劳力了。”
我点头:“不瞒师太,开餐馆生意虽好,但各种琐事纷争不断,确实有些心力交瘁。”
“人生在世,如同烹肴。”师太语气平和,“火候太过,则焦躁;火候不及,则夹生。需懂得张弛有度,如同掌控灶火。一味猛火急攻,非但菜品味劣,也易伤及自身。”
这话如同暮鼓晨钟,敲在我和苏琪心上。她们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动。我们何尝不是一直在用“猛火”应对所有事情?
闲聊间,天色渐晚。静心师太起身道:“二位远来是客,若不急着赶路,便在庵中用些斋饭吧。”
斋饭极其简单,却让我和苏琪吃得心服口服。一碗清汤豆腐,豆腐是师太用山泉水和自种豆子所做,质地紧实细腻到了极致,入口即化,豆香纯粹浓郁,仿佛能洗涤味蕾。一碟清炒野山药,脆嫩清甜,只用了少许盐调味,却将山野的灵气完美保留。一碟蒸艾草糕,艾草香气天然浓郁,口感软糯弹牙。
没有复杂的工序,没有炫目的技巧,有的只是对食材本味的极致尊重和呈现。
苏琪吃得异常专注,半晌,她放下筷子,眼神灼灼地看向静心师太:“师太,我服了!我以前总觉得做菜就得味道鲜明,让人印象深刻。可您这菜,味道这么淡,却……却好像直接吃到心里去了。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静心师太看着她,眼中带着赞许:“苏施主能有此问,便是机缘。烹饪之道,不在调味之繁复,而在识物之本性,顺其自然。这豆腐,你若心急,火候稍过,则失去其嫩滑;点卤时机稍差,则失了其神韵。需心静、眼准、手稳,与食材对话,感受它在每个阶段最细微的变化。这不仅是做菜,亦是修心。”
“修心……”林薇喃喃重复,若有所思。
饭后,师太见我们兴致颇高,便道:“后山有片野茶园,此时夕阳正好,二位可愿随贫尼走走,消消食?”
自然没有不愿意的。我们三人从庵堂后门走出,沿着一条碎石小径往后山走去。小径两旁林木葱郁,空气愈发清新。走着走着,来到一处稍微开阔的坡地,坡下是一小片依山势开垦的梯田式茶园。
就在这时,一只色彩斑斓的野鸡似乎被惊动,突然从斜前方的灌木丛中猛地窜出,扑棱着翅膀,慌不择路地朝着走在稍前面的静心师太直冲过来!速度极快,眼看那尖喙和利爪就要撞到师太身上!
“师太小心!”苏琪惊呼出声。
电光火石之间,只见静心师太脚步看似未动,身形却已如流水般向侧面滑开半步,宽大的僧袍衣袖随着她转身的动作轻柔拂出,仿佛只是随意地拂过空气。然而,那只迅猛冲来的野鸡,被那看似轻柔的袖风一带,前冲的势头竟被巧妙地带偏,像个陀螺一样在空中打了个旋儿,稳稳地落在了几步开外的草地上,茫然地晃了晃脑袋,然后飞快地钻入草丛消失了。
整个过程发生在眨眼之间。静心师太的动作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她依旧神色平和,继续往前走去。
而跟在后面的我和苏琪,却彻底僵在了原地,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溜圆。
刚才……发生了什么?
那不是巧合!
那轻描淡写的一滑、一拂……分明蕴含着她们无法理解的精妙力道和速度!
苏琪猛地抓住我的胳膊,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薇……薇姐!你看到了吗?师太她……她会功夫?!我的天!这不是电视剧里才有的吗?!”
我的心也怦怦直跳,她看着静心师太那淡然前行的背影,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位看似与世无争的师太,竟身怀如此绝技!而且,这功夫似乎与她平和的心境、与这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山水,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