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小镇炊烟米其林 > 第19章 终极考核(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毕业考核开始!

操作间里瞬间奏响了锅碗瓢盆交响乐。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我重复了无数遍的流程:

蒸饭——选用合适的米,水量、浸泡时间、火候,精确到秒,得到一锅软硬适中、颗粒分明的米饭,摊开晾凉。

打蛋——蛋液充分打散,加入少许盐和水,让蛋更嫩。

热锅滑油——一丝不苟。

下猪油——油温升高,油膜出现细微波纹。

倒入蛋液——快速划散,在蛋液即将完全凝固,还保持嫩黄湿润的黄金状态……

倒入米饭——最大火力!颠锅翻炒!让每一粒米都均匀地包裹上蛋液,在高温下迅速分离、变得金黄、散发出浓郁的蛋香和锅气!

调味——只有盐,精准撒入,快速翻匀。

撒葱花——关火,利用余温翻炒两下,激发出葱花的香气。

出锅!装盘!

一碗金黄剔透、粒粒分明、葱翠点缀、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蛋炒饭就这样完成了。

我的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一丝多余动作。看着这碗饭,我心里异常平静。

两小时到了。大家的作品一一呈上评审席。

刘大叔的猪肉炖酸菜:肉烂汤浓,酸香开胃,分量十足!有家的味道,也有豪爽的诚意。

李静大姐的“春色满园”蔬菜塔:极其精致,色彩搭配如画,刀工精湛,味道清淡雅致,是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赵焱的“椒香沸腾鱼”:果然!看似清淡的蒸鱼,最后淋上了一勺用大量花椒和少量辣椒爆香的热油,瞬间香气爆炸!鱼肉极嫩,麻味突出但不过分,体现了他对“麻”的精准掌控和创新胆识。

孙小曼的香料卤鸡配鸡汁豆苗:鸡肉卤得色泽红亮,香气复杂而深邃,入味至骨髓却肉质不柴。旁边配着一小碟用卤鸡原汤煨熟的嫩豆苗,清口解腻。将传统卤味的深厚功底和对食材的尊重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到我了。

评审们看着这碗其貌不扬的炒饭,表情有些微妙。

郑师傅拿起勺子,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咀嚼着。

其他评审也纷纷品尝。

然后,他们相互看了一眼,点了点头。

郑师傅放下勺子,看向我:“米饭蒸得恰到好处,水分控制精准。蛋液火候掌握得极好,嫩、香、润。猪油用量准确,增香不腻。盐分均匀。颠锅功夫到位,锅气足。最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这碗饭里,没有‘我’。”

我愣了一下。

“没有刻意炫技,没有多余的想法,没有想要表达什么深刻的东西。”郑师傅缓缓道,“就是一碗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火力全开、用心炒好的蛋炒饭。它所有的功夫,都花在了看不见的基础和对细节的掌控上。这碗饭,只想着怎么让自己变得好吃,而不是怎么让做它的人显得厉害。”

他目光扫过所有人:“这一个月,我吼你们,骂你们,折磨你们,不是为了把你们都变成特级厨师,而是为了让你们明白——厨艺的尽头,是返璞归真。是对食材的敬畏,对基础的尊重,和对食客的负责。这道蛋炒饭,诠释得最好。”

我的眼眶瞬间就热了。能得到郑师傅这样的评价,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最终成绩综合评定,孙小曼凭借无可挑剔的传统技艺再次夺魁。我的蛋炒饭在“意”和基础项上拿到了惊人的高分,综合排名第二!赵焱的创新冒险精神获得了鼓励奖。刘大叔和李静大姐也顺利通过。

结业仪式简单而隆重。我们从郑师傅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结业证书。这个平时凶神恶煞的老头,此刻眼里竟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小兔崽子们,滚吧!别丢老子的脸!”这是他最后的“临别赠言”,但我们却都听出了里面的不舍。

仪式结束后,我们正互相拉着拍照留念,约定以后一定要保持联系,有机会互相探店……

就在这时,培训中心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只见中心领导和几位工作人员,正陪着一个人走进来。

那人穿着合体的西装,身形挺拔,戴着金丝边眼镜,手里拿着一叠文件,正一边走一边和领导说着什么,目光随意地扫过我们这群穿着厨师服、叽叽喳喳的学生。

是陈默!

他怎么又来了?!而且还是在这个时间点?

他的目光扫过我时,似乎停顿了一秒,然后极其自然地移开,继续和领导交谈,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但我却莫名觉得,他的出现绝非偶然。

赵焱用手肘捅了捅我,压低声音:“哇!薇薇姐!那不是那个毒舌美食家吗?他来看你结业啊?”

我脸一热:“别瞎说!他肯定是来办事的!”

刘大叔大嗓门响起:“哎呦!这不是那个说俺们炖菜油大的小子吗?”

李静大姐则已经开始整理仪表,似乎准备上前探讨美食理论。

陈默和领导简短交流后,并没有过多停留,只是在我们这边又看了一眼,对郑师傅点了点头,便转身离开了。

来去如风,像个真正的“孤岛”。

但他的出现,他是来看考核结果的?还是来……确认什么的?

握着手里滚烫的结业证书,看着身边即将各奔东西的同学们,再想到那个神秘莫测的评论员,以及远方那个烟雾缭绕的家常菜馆……我知道,一段旅程结束了。

青川镇,老林菜馆。

曾经的“剥蒜小妹”……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