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 第68章 钱眼里的风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信用社主任那几句不冷不热的话,像几根冰棱子,扎在晓燕的心窝上,让她连着几宿都没睡安生。账本上的数字,她闭着眼都能背出来,左边是零零碎碎的进项,右边是密密麻麻、等着开销的窟窿,中间那道红线,细得像根头发丝,随时要断。

展销会带回的名声和几张意向订单,听着是喜讯,可落到实处的钱,却像那梅雨天的日头,看得见,摸不着,暖不透身子。建立那劳什子“出口标准”,更是吞金的兽。沈技术员列的单子,什么恒温恒湿的记录仪,什么检测成分的简单设备,还有可能要更新的包装线……哪一样,都不是“林记”这小小家当能轻易扛起的。

厂子里,那股子因外商来访而沸腾的热乎气儿,还没等彻底暖透人心,就被这现实的寒风吹得七零八落。工人们虽不说,可那眼神里头,也带上了掂量和忧虑。缓发的分红还没见着影儿,新的投入又像个无底洞,谁心里能不打个鼓?

李师傅愈发沉默了,整日泡在车间里,对着那堆渐渐成型的“规矩”条文发愣,烟抽得比以往更凶。他那双惯于和面的手,如今拿起笔来,却显得笨拙而沉重。晓燕知道,老师傅心里的那架天平,一头是祖辈传下来的、靠手感拿捏的“魂儿”,另一头,是那冷冰冰、却能带“林记”走出县城的“规矩”,他正受着煎熬。

这天下午,天阴得厉害,黑沉沉的云彩压着厂房的屋顶,闷得人喘不过气。晓燕正和沈技术员在办公室里,对着那叠越来越厚的标准草案发愁,盘算着从哪里还能再抠出点钱来,门口忽然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不是乡下常见的卡车、拖拉机的动静,是那种清脆又带着点倨傲的小轿车的声音。

方芸跑进来,脸上带着诧异:“晓燕姐,外面来了辆小轿车,不认识的人,说是……说是从南边来的,想找咱谈生意。”

南边来的?晓燕心里一动,和沈技术员对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疑惑和一丝警惕。她整理了一下衣衫,迎了出去。

厂门口,果然停着一辆崭新的黑色皇冠轿车,锃亮的漆面在这灰扑扑的厂院里,显得格外扎眼。车旁站着两个人,前面一个,约莫四十出头年纪,穿着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能照见人影,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眼神却透着一股子商人的精明。他身后跟着个年轻人,提着个黑色的公文包,像是秘书模样。

那中年人见晓燕出来,上前一步,操着一口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伸出手:“这位一定就是林晓燕林厂长啦?久仰久仰!敝姓黄,黄永发,从鹏城过来的。”

鹏城?那可是改革开放最热闹的地方!晓燕心里更是惊疑,面上却不动声色,与他握了握手:“黄先生,您好。不知您远道而来,有什么指教?”

“指教不敢当,不敢当!”黄永发笑容可掬,目光却飞快地扫过整个厂院,在那棵老槐树和略显陈旧的厂房上停留了一瞬,“我们是听说贵厂的‘林记’点心,口味独特,连外国朋友都赞不绝口,特意过来考察考察,看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

合作?又是合作?晓燕心里嘀咕,将这黄永发让进了办公室。

落座后,黄永发也不绕弯子,直接从秘书手里接过一份印制精美的计划书,递给晓燕:“林厂长,我们是很有诚意的。我们公司,看好内地传统食品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像‘林记’这样有特色、有故事的老牌子。我们打算投入资金,帮助‘林记’扩大生产,改进包装,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把‘林记’打造成一个……嗯,响当当的品牌!”

他话语流畅,带着一种不由分说的鼓动性。“资金”两个字,更是像重锤,敲在晓燕心上最脆弱的地方。她翻开那计划书,里面是彩色的图表,宏伟的蓝图,预计的销售额数字后面跟着一长串的零,看得人眼花缭乱。

“黄先生的意思是……”晓燕合上计划书,抬起眼,试探着问。

“我们的意思很简单,”黄永发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带着诱惑,“我们注资,占一部分股份,帮助‘林记’快速发展。林厂长您呢,还是厂长,负责生产和技术,市场、销售这些,交给我们专业的团队来运作。保证让‘林记’在一年内,走出清源,三年内,遍布全省!”

股份?注资?晓燕的心猛地一缩。这听起来,不像合作,倒像是……要把“林记”给卖了?

沈技术员在一旁,听得呼吸都有些急促,显然被那庞大的数字和美好的前景打动了。

“黄先生的好意,俺们心领了。”晓燕斟酌着词句,语气谨慎,“只是,‘林记’是俺们几代人的心血,这股份的事……关系重大,俺得跟厂里的老师傅们,好好商量商量。”

“理解,理解!”黄永发哈哈一笑,似乎并不意外,“应该的!不过,林厂长,机会不等人啊。现在市场变化快,光靠你们自己慢慢积累,恐怕会错过最好的时机。我们有资金,有渠道,有经验,强强联合,才是最快的路子!”

他又说了许多,什么“规模化效应”,“品牌溢价”,“资本的力量”,晓燕听着,有些词似懂非懂,可那核心意思,她听明白了——他们看中了“林记”这块牌子,想用钱,把这牌子更快地做大,而代价,就是“林记”不再完全属于他们这些老人了。

送走了黄永发,办公室里一片沉寂。方芸眨着眼,小声说:“晓燕姐,他们……他们好像很有钱……”

沈技术员也犹豫着开口:“晓燕,他们说的,也不是没道理。光靠咱们自己,要达到那个标准,打开市场,确实太难了,也太慢了……”

晓燕没说话,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阴沉的天。那辆皇冠轿车已经开走了,只在泥地上留下几道新鲜的车辙印。黄永发的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不是希望的涟漪,而是深深的忧虑。

钱,能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可能不能保住“林记”的“魂儿”?把市场和销售交给别人,“林记”还是那个街坊邻居认了几十年的“林记”吗?李师傅他们,能答应吗?

她想起顾知行曾说过的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突如其来的“强强联合”,是助力,还是裹着糖衣的炮弹?

夜里,雨终于落了下来,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棂。晓燕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桌上左边是沈技术员那叠关乎“规矩”的草案,右边是黄永发那份充满诱惑的计划书。一边是艰难却踏实的自力更生,一边是快捷却可能失去自主的借力而行。

她拿起电话,犹豫了许久,终于还是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听筒里,传来长长的“嘟——嘟——”声,每一声,都像是在敲打着她纷乱的思绪。

这一次,她需要的,或许不只是一个解决资金的法子,更是一个能帮她看清前路的选择。

电话接通了,那边传来顾知行沉稳的声音:“喂?”

晓燕握着听筒,望着窗外漆黑的雨夜,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