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 第127章 技术员的到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省城食品厂带来的冲击波,在林晓燕心里持续震荡了好几天。那张印着春光食品厂副厂长梁兰的名片,被她用一块细花布小心包好,藏在装钱的铁皮盒子最底层。可这东西像有魔力,即便看不见,也时时在她心头浮现,搅得她心神不宁。

她照常凌晨四点起床,和面、调馅、生炉子。煤块在炉膛里噼啪作响,映得她脸颊发红。娟子打着哈欠进来帮忙时,晓燕正盯着面团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揉捏着,直到娟子了一声:晓燕姐,面都快被你揉出筋了!

晓燕这才回过神,忙将面团分成剂子。院里的大公鸡正好打鸣,声音穿过薄雾蒙蒙的晨色。公共水龙头旁已经有人排队接水,铝皮水桶碰撞声、咳嗽声、早起人们的闲聊声,混杂成家属院特有的晨曲。

于得水来得比平日都早,手里拿着新一期的《农业科技通讯》,眼镜片上还沾着晨露。

晓燕同志,我仔细想过了,他一来就切入正题,声音压得低低的,省城的机会固然好,但你看这个——他翻到杂志中间一页,指着一段文字,中央刚发布的《关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若干问题》,明确提出要支持专业户、重点户发展。你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晓燕凑过去看,油墨印刷的字迹有些模糊,但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她的心猛地跳快了几拍。

这说明什么?于得水推推眼镜,神情激动,说明你现在的路子走对了!要是去了省城,反倒成了给别人打工。留在这里,你就是带头人!

娟子在一旁听得半懂不懂,却插嘴道:就是就是,晓燕姐要是走了,咱们这点心铺子可怎么办?

晓燕没说话,手下利落地包着豆沙包。豆沙是昨晚上熬的,加了蜂蜜,甜而不腻。她想起母亲在世时说过的:好东西不在大小,在用心。

陈默是快开摊时才来的。他今天换了件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肩上沾着些许油渍,显然是刚检修完车过来。他也不多话,帮着将蒸笼搬到大门口的小推车上,动作稳当有力。

默哥,省城那事...晓燕忍不住开口。

陈默手上动作没停,只淡淡了一声,表示在听。

你怎么看?晓燕追问。

陈默终于抬头看她,晨光中他的眼神深邃:你自己怎么想?

这正是晓燕最纠结的地方。她张了张嘴,还没说出话,买早点的顾客已经围了上来,话题只得打住。

上午生意格外好,新做的蜂蜜槽子糕不到两小时就卖完了。几个老主顾没买到,颇有些怨言:晓燕啊,现在你这手艺出名了,我们吃口点心都难了!

晓燕只好赔笑:明天一定多做一些。

正忙活着,院门口传来清脆的车铃声。一个穿着白色确良短袖衬衫的年轻人推着自行车进来,车把上挂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人造革公文包。

请问,这里是林晓燕同志的家吗?年轻人声音清亮,带着几分文气。

晓燕闻声抬头,看见来人约莫二十三四岁,皮肤白皙,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衬衫口袋别着两支钢笔,一看就是个文化人。

我是林晓燕,您这是?

年轻人赶紧停好自行车——那是一辆崭新的永久牌二八大杠,车铃锃亮,车圈闪闪发光。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信封,抽出一张盖着红章的介绍信。

林晓燕同志你好!我是县农业局多种经营办公室的技术员,沈柏晟。他说话节奏明快,吐字清晰,局里领导看到广播站的报道,对你搞的庭院经济、特别是鱼蜂结合的模式很感兴趣,派我下来调研,总结经验。

晓燕在围裙上擦擦手,接过介绍信。信纸上红色的公章赫然在目,县农业局的字样让她心里咯噔一下。

沈技术员,快请坐。晓燕忙招呼着,四下看看,只能搬来两个小板凳放在树荫下。

沈柏晟却不急着坐,而是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小小的产业帝国——门口的点心摊子,旁边的蜂窝煤炉子,屋檐下挂着的竹筛子、笸箩,还有远处用网围起来的鱼塘和排列整齐的蜂箱。

真是名不虚传啊!沈柏晟推推眼镜,眼神发亮,林晓燕同志,你这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能先看看你的蜂箱吗?

当然可以,就是蜜蜂有点闹,您小心点。晓燕提醒道。

沈柏晟却笑了:没事,我大学在农大读的蜂学专业,跟蜜蜂打交道惯了。

晓燕惊讶地睁大眼睛。农大?蜂学专业?这对她来说都是新鲜词儿。

沈柏晟走近蜂箱,动作熟练地打开箱盖,仔细观察蜂脾情况:用的是活框蜂箱?不错不错,比老式固定巢础先进多了。哟,这蜂王体格不错,产卵力应该很强...

晓燕跟在后面,听他一口专业术语,什么蜜粉源群势分蜂热,既陌生又新奇。但看他检查蜂群的手法,确实是个行家里手。

你自己摸索出这套方法,很了不起!沈柏晟检查完蜂箱,由衷赞叹,很多做法很科学,比如在流蜜期前奖励饲喂,促进蜂群繁殖...

晓燕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瞎琢磨,想着多产点蜜。

实践出真知嘛!沈柏晟说着,走到鱼塘边,抓起一把晓燕自配的饲料闻了闻,豆饼、麦麸、鱼粉...这配方很合理啊!蛋白质含量够,成本也控制得好。

他看得仔细,问得也专业,从饲料配比、鱼病防治问到蜂蜜产量、销售渠道,甚至还蹲下来仔细观察塘水颜色和鱼的活跃度。晓燕一一回答,越说越放松,遇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话也多了起来。

沈柏晟从公文包里掏出笔记本和钢笔,认真记录着。那支钢笔是英雄牌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字迹工整有力。

立体农业...生态循环...附加值提升...沈柏晟边记边说出一串晓燕似懂非懂的词儿,但大概意思她是明白的,就是说她这套做法又科学又高效。

两人正说得投入,陈默拎着一条刚捕上来的草鱼过来了。看到树荫下相谈甚欢的两人,他的脚步顿了一下,眼神微暗。

默哥,晓燕抬头看见他,连忙介绍,这位是县农业局的沈技术员,来调研的。沈技术员,这是陈默,他经常帮我忙。

沈柏晟站起身,礼貌地伸出手:陈默同志,你好。

陈默看了看他伸出的手——那是一只拿笔杆子的手,指甲修剪得整齐干净。他把自己沾着鱼鳞和水渍的手在裤子上擦了擦,才快速握了一下:你好。语气平淡,没什么温度。

沈柏晟似乎没察觉,依旧热情:陈默同志也在帮林晓燕同志搞生产?太好了!群众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致富,精神可嘉!

陈默没接话,只是对晓燕说:鱼放水桶里?

哎,好,谢谢默哥。晓燕感觉气氛有些微妙的尴尬。

沈柏晟看看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那表在阳光下反着光,亮晃晃的。时间不早了,林晓燕同志,今天打扰你了,收获很大!我回去就把报告整理出来。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几本《农村科学养殖》杂志和几张油印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送你,上面有些新技术新信息,或许对你有用。下回来,我带几本《养蜂手册》给你。

晓燕接过资料,连声道谢。那些油印纸上还散发着新鲜的油墨味,杂志封面上的日期显示是最近出版的。

沈柏晟推起自行车,跟晓燕道别,也对着陈默点了点头。他跨上车座的姿势很潇洒,白衬衫下摆在风中微微扬起,很快消失在家属院门口。

陈默沉默地拿起斧子,开始劈柴。咔嚓、咔嚓,木屑四溅,力道似乎比平时大了些。

晓燕翻看着手里的杂志和资料,心里还在为刚刚得到的认可而兴奋:这个沈技术员懂得真多,说的好多词我都没听过...他说我这儿是立体农业,还说能推广呢!

陈默劈柴的动作停了一下,头也没抬,声音闷闷的:嗯,文化人,是懂得多。

晓燕这才觉出点味儿来,看向陈默。夕阳的光线勾勒出他硬朗的侧脸轮廓,额角有汗珠滚落,带着一种与刚才那个白净技术员截然不同的、充满力量感和生活痕迹的气息。

她忽然想起省城的梁厂长,又看看手里的资料,再看看默默劈柴的陈默,心里那架刚刚因为沈柏晟的到来而稍微偏向的天平,又开始剧烈地晃动起来。

留下,有刚刚起步的事业,有熟悉的环境,有于得水的技术帮助,现在好像还有了官方的关注和可能的支持,还有...陈默。

而去省城,有的则是一个模糊却巨大的可能性,一个跳出眼前世界的机遇。

哪个选择,才是对的?

她低头看着杂志封面,1983年的字样和红色的拖拉机图案充满了时代感,而里面的内容,却又似乎在指向一个崭新的、不断变化的未来。

院墙外突然传来熟悉的吆喝声:冰棍儿——奶油冰棍儿豆沙冰棍儿——接着是一群孩子欢快的奔跑声和几分钱硬币的叮当响。

这熟悉的声音让晓燕恍惚了一瞬。她站在院子里,一手捏着来自省城的名片,一手捧着县农业局的技术资料,耳边是孩子们的欢笑声和陈默劈柴的节奏声,仿佛站在了时代交汇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