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 第64章 展销会上的锣鼓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地区所在的市,比县城大了不止一圈。楼高了,街宽了,连那空气里的味儿都杂了。汽油味,扬尘味,还有不知从哪儿飘来的、若有若无的香水气,混在一块儿,冲得人头昏。卡车吭哧吭哧地穿过闹市,七拐八绕,总算停在了一片空旷的场院前。

这就是地区商品展销会的会场了。好家伙,真真是人山人海,彩旗招展!几排长长的、临时搭建的棚子,白顶红柱,一眼望不到头。高音喇叭里放着激昂的乐曲,夹杂着各展位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介绍声,嗡嗡嗡地汇成一片喧腾的海洋。拉货的三轮车、板车在人群里艰难地穿梭,鸣笛声、叫骂声不绝于耳。

晓燕跳下车,脚踩在坚实的水泥地上,心却像那高音喇叭里的调子,忽上忽下。她定了定神,招呼着沈技术员和方芸,还有跟来的两个年轻力壮的徒弟,赶紧卸货,找自家的展位。

展位是按地区分配的,“林记”分在“地方特色食品”区的一个角落里,位置不算好,偏些,光线也暗。可晓燕顾不上挑剔,领着人手脚麻利地布置起来。新做的竹木架子支棱起来,粗布横幅挂上去,上面是请县里老先生写的“林记传统点心”几个敦实的大字,旁边就贴着那张放大了的省报报道,红戳清晰可见。新打制的木格盘子擦得锃亮,将那些精心准备的“如意云纹酥”、“金丝枣泥卷”一样样摆出来,黄澄澄,金灿灿,倒也引得路过的人侧目。

方芸性子活泛,学着旁边展位的样子,拿起一块切开的桃酥,切成小块,放在小碟子里,见到有人驻足,便笑着递上去:“同志,尝尝俺们‘林记’的点心,老手艺,味道正!”

头一天,来看热闹的多,真问价、有意向的少。不少人拿起那小巧的“云纹酥”,翻来覆去地看,嘴里啧啧称奇:“哟,这点心做得精巧!”可一问价钱,比普通桃酥贵上一截,便又大多放下了。也有那懂行的,尝了“金丝枣泥卷”,点头道:“嗯,枣泥炒得透,甜而不腻,是下功夫了。”可也只是说说,并未见真章。

沈技术员有些沉不住气,趁着人少的空档,凑到晓燕身边,低声道:“晓燕,咱这价钱……是不是定高了?你看旁边那家,差不多的东西,比咱便宜两成呢!”

晓燕心里也急,面上却不露,只摇了摇头:“咱的成本在那儿摆着,用料、手艺,都不是那便宜货能比的。降价容易,再想涨起来就难了。再等等看。”

她嘴上这么说,眼睛却不住地往入口处瞟。顾知行信里提到的“外商”,连个影子也没见着。

第二天,人更多了。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晓燕正给一位带着孙子的老太太称绿豆糕,忽听得旁边传来一阵不小的喧哗。她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的展位前,围了一大圈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那展位上挂着的牌子,赫然写着——“麦香坊”!

真是冤家路窄!晓燕的心猛地一沉。只见“麦香坊”的展位,布置得光鲜亮丽,拉着红绸带,摆着花篮,几个穿着统一制服、抹着红嘴唇的年轻姑娘,正卖力地吆喝着。他们的点心,样子竟也与“林记”的新品有七八分相似,也打着“创新”、“精致”的旗号,价钱却比“林记”低了不少。

方芸气得脸通红,跺脚道:“他们……他们这是故意的!学咱的样子,还压价!”

沈技术员也铁青着脸,拳头攥得紧紧的。

晓燕看着“麦香坊”展位前涌动的人潮,再看看自家这边略显冷清的场面,一股火直冲脑门,却又被她死死压住。她知道,这时候冲动不得。

“麦香坊”那边的人也注意到了“林记”,一个穿着西装、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中年男人,隔着人群,朝晓燕这边瞥了一眼,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挑衅般的冷笑。

正是“麦香坊”的那个经理!

就在这时,展区入口处又传来一阵骚动,似乎是有重要人物来了。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只见几位穿着干部服、胸前别着红条的人,陪着一个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外国男人,还有一个穿着利落套装、提着公文包的中国女同志,正向这边走来。

“外商!真是外商!”周围有人低呼。

晓燕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下意识地理了理衣角,深吸了一口气。那外国男人约莫五十岁年纪,面容和善,一双蓝眼睛带着好奇,四处打量着。他们一行人,走走停停,偶尔在某个展位前驻足,听负责人介绍几句。

眼看他们越来越近,先是经过了“麦香坊”的展位。“麦香坊”那个经理立刻堆起满脸笑容,迎了上去,用带着浓重口音的、磕磕巴巴的英语大声招呼:“hello! wele! our pastry, very good!”

那外国男人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看着“麦香坊”那些花哨的点心,旁边的女翻译低声快速地解释着。

晓燕这边,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方芸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沈技术员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那外国男人在“麦香坊”展位前停留了片刻,点了点头,却没多说什么,又继续往前走。眼看就要从“林记”的展位前走过去了!

晓燕急了,她知道机会稍纵即逝!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她跨前一步,不是对着那外商,而是对着陪同的、看起来像领导的干部,用清晰而平稳的声音说道:

“领导同志,您好!俺们是清源县‘林记点心铺’的,这是俺们祖传的手艺做的传统点心,用的是最地道的原料,前不久刚在省里获得了维权支持。”

她的话,成功地让那一行人停下了脚步。几位干部的目光落在了“林记”那朴拙的展位,和那张醒目的省报报道上。那外国男人也好奇地转过头来,蓝眼睛落在了晓燕脸上,又看向那些摆盘虽不花哨、却透着精心的小点心。

晓燕的心怦怦直跳,她努力让自己镇定,拿起一块最普通的、什么花样也没有的老桃酥,递向那位女翻译,语气诚恳:

“同志,能不能请这位外国客人,尝尝俺们这最本分的桃酥?点心好不好,最终还得味道说了算。”

女翻译有些意外,看了看晓燕,又看了看那位干部和外商,见他们都微微颔首,便接过桃酥,用英语对外商解释了几句。

那外国男人接过桃酥,并没有立刻吃,而是先仔细看了看那酥松的质地,又放在鼻尖闻了闻,这才小心地掰下一小块,放进了嘴里。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