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鉴宝赌石王 > 第548章 正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大爷学得最认真,竹圈编得方方正正,逗得大家直笑。他摸着后脑勺:“我这叫方灯笼,透着股正气!”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帮他修圆:“爷……大爷,圆的好看,像……像月亮。”

灯笼编到一半,学竹蜻蜓的姑娘突然喊:“我爸说,镇上的集市给我留了个摊位,开春就能摆!”

大家都停下手里的活,围着她道喜。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拍着她的肩:“到时候我们去给你撑场子,把最好的竹器都带去。”

开春的桂花苗又长高了,结巴的孩子给它们换了更粗的竹支架,还在支架上缠了圈彩色竹条,远远看去像串小旗子。

“这样……这样好看,”他退后两步打量,“等……等开花了,更……更显眼。”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在旁边翻土:“我妈说,桂花要多上肥才长得旺,咱去河边捞点水草回来沤肥吧。”

俩人扛着竹筐去河边,水草滑溜溜的,沾了满手泥。她突然指着水里的影子笑:“你看你,像只泥猴。”

他低头看了看,也笑了:“你……你也一样,辫……辫子上都挂着草呢。”

回去的路上,碰见学竹蜻蜓的姑娘在练摊,竹筐、竹篮摆了一地,就是没多少人问。

“别……别着急,”结巴的孩子蹲下来帮她摆整齐,“刚……刚开始都这样,咱的竹器好,会……会有人买的。”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把带来的桂花干撒在竹篮里:“这样有香味,吸引人。”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人停下,拿起竹篮闻:“这篮子真香,多少钱?”

姑娘脸一红,半天说不出价。结巴的孩子赶紧接话:“五……五块,编……编了三天呢。”

第一笔生意做成时,三个人都笑了,阳光照在竹器上,亮闪闪的。

入夏的暴雨来得猛,学竹蜻蜓的姑娘跑来敲门,说她的摊位被水淹了,竹器泡了汤。

“没……没事,”结巴的孩子拉着她往院里走,“泡……泡了的竹器能修,咱……咱重新编。”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烧了锅热水:“先喝点热的暖暖,竹器泡了水,晾干了照样能用,就像人受了委屈,哭一场就好了。”

三个孩子蹲在竹棚下,把泡湿的竹器拆开重编,竹条软乎乎的,反而更好塑形。

姑娘边编边说:“我爸说,这是给我的考验,能经住事,才能干成事。”

结巴的孩子点点头:“竹……竹子泡了水才更……更结实,人也一……一样。”

秋天收桂花时,竹满堂的竹篮都装满了,金黄的花瓣堆得像小山。

学竹蜻蜓的姑娘带来了新编的竹筛子,筛起桂花来又快又干净:“你看,我编的筛子比上次的密,不漏花瓣。”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把桂花装进竹罐:“一层桂花一层糖,封起来腌着,冬天煮汤圆时放一勺,香得很。”

结巴的孩子蹲在桂花苗旁,给它们松松土:“这……这些苗长……长得真好,明……明年就能开更多花。”

天冷后,他们在火塘边编竹制的小炭炉,学竹蜻蜓的姑娘已经能独立编出带提手的,卖得特别好。

“有个城里的阿姨说,要订二十个,给她的茶馆用,”姑娘数着订单,眼里闪着光,“她说咱的炭炉透着烟火气,煮茶最好。”

结巴的孩子拿着竹刀刻字:“我……我在炭炉上刻‘暖’字,这……这样看着就暖和。”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给炭炉编了棉套:“这样拎着不烫手,城里人格外讲究这个。”

跨年夜,学竹蜻蜓的姑娘带了她的账本过来,上面记着卖竹器的收入,一笔一笔清清楚楚。

“我……我攒够钱了,能给我妈买台洗衣机了,”姑娘的声音有点抖,“她总说手洗太累。”

李奶奶凑过来看账本,直夸:“这孩子有出息,靠自己的手艺挣钱,比啥都强。”

结巴的孩子从屋里抱出个竹制洗衣篮:“这……这个给你,装脏衣服正……正好,比塑料篮透气。”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也拿出个桂花包:“放洗衣机上,洗衣服都带着香味。”

新年第一天,结巴的孩子在桂花苗旁插了块竹牌,上面刻着“竹满堂第六茬”,字比以前工整了不少,还特意刻了朵小桂花。

学竹蜻蜓的姑娘带来了她妈妈做的年糕,用竹簸箕装着,热气腾腾的。

“我妈说,谢谢你们教我闺女手艺,”姑娘红着眼圈,“她说你们是咱家的贵人。”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她的手:“咱是朋友,说这些就见外了。”

阳光照在竹牌上,照在满院的竹器上,照在三个孩子笑盈盈的脸上。

结巴的孩子突然想起刚到竹满堂时,自己躲在竹堆后面,连话都不敢说。

现在呢?

能站在人前教手艺,能笑着跟人讨价还价,身边还有这么多掏心窝子的朋友。

他低头看着手里的竹条,突然觉得,说话结不结巴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手里的竹条能编出日子,心里的热乎能暖透岁月。

风穿过竹林,带着桂花的香和竹子的清,像在说:这样的日子,真好。

开春的阳光刚把竹苗上的霜气晒化,结巴的孩子就蹲在院里削竹条,准备编批新竹筐。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端着早饭过来,竹碗里盛着红薯粥,飘着股甜香:“慢点削,别又把手划了,昨天那道口子还没好呢。”

他抬头嘿嘿笑,嘴上应着“晓……晓得”,手里的刀却没慢下来。竹条在他手里转着圈,很快就削得又薄又匀,像片透亮的竹叶子。

学竹蜻蜓的姑娘推着自行车来,车后座捆着新砍的竹料,是她爸从山里给捎来的:“我爸说这竹料老,编出来的筐子经用,能传辈儿。”

结巴的孩子摸了摸竹料,竹节处硬邦邦的:“好……好料,得……得泡三天,不然太……太脆。”

三个孩子把竹料扔进院里的大水缸,水面“咕嘟”冒起泡,像在给竹料打招呼。

入夏的蝉鸣刚起,学竹蜻蜓的姑娘就跑来报喜,说城里的茶馆又订了五十个竹炭炉,还特意嘱咐要刻上“竹满堂”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