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银色商务车的轮胎,在半个月里碾过了剩下几个乡镇的山路与田埂。从杨梅镇的山泉旁,到秤架瑶族乡的瑶寨深处,从江英镇的梯田边,到黎埠镇的集市口,李泽岚带着陈浩,用“随机走访+现场办公”的方式,把剩下的乡镇走了个遍,没搞一场汇报会,却解决了一堆“实打实”的民生事。

杨梅镇:半山腰的“饮水难题”

商务车刚到杨梅镇,就被几个背着水桶的村民拦住——镇上5个山腰自然村,靠井水和山泉水过日子,一到雨天,水就变得浑浊,去年还出现过村民喝了生水拉肚子的情况。镇干部说“蓄水池选址难”,选在山下,管道要铺3公里;选在山上,又怕滑坡。

李泽岚没听汇报,直接跟着村民往山上走。在海拔300多米的山坳处,他看到一处天然泉眼,水质清澈,周围地势平坦,还远离山体滑坡区。“就选这!”他当场拍板,让县水利局的人当天就来勘测,“蓄水池建在泉眼旁,用混凝土加固,再铺管道到各村,每户出点钱,县里补大头,一个月内完工。”

半个月后,当李泽岚回访时,蓄水池已经蓄满了清水,村民们打开自家的水龙头,看着流淌的泉水,笑得合不拢嘴。70岁的陈阿婆端着一碗泉水,当场喝了一口:“李县长,这水比井水甜多了,以后再也不用下雨天挑水了!”

秤架瑶族乡:瑶寨里的“路与歌”

秤架瑶族乡是阳山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最远的必坑瑶寨,藏在海拔800多米的深山里,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瑶胞们背山货下山,要走3个小时。李泽岚去时,正赶上瑶寨的“盘王节”筹备,瑶胞们说“想请山外的人来看瑶歌表演,可路太难走,没人愿意来”。

他当场给县交通局打电话,让他们带着施工队来现场:“先修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从乡道通到瑶寨,不用搞花哨的设计,能走车、能过人就行,争取春节前通车,让瑶胞们过个好年。”同时,他还让乡干部统计瑶寨的特色农产品,联系县城的超市,搞“瑶寨山货直供”,帮瑶胞们打开销路。

离开时,瑶胞们穿着民族服装,唱着瑶歌送他下山。乡党委书记说:“李县长,您这一来,瑶寨的路通了,心也通了!”

江英镇:梯田里的“丰收愁”

江英镇的梯田,种着有名的“江英米”,但每年秋收,农户们都犯愁——梯田在山上,收割机开不上去,全靠人工收割,一亩地要花3天,还容易错过最佳收割期。镇里想组织“互助队”,可农户们各干各的,没人愿意牵头。

李泽岚找到村里的老党员和种植大户,让他们带头成立“秋收互助队”,按“一户帮三户,三户轮着帮”的规矩,还让镇里给互助队补贴镰刀、草帽等工具。同时,他联系县农机站,调来了几台小型 handheld 收割机,专门适合梯田作业。

当他离开江英镇时,梯田里已经响起了收割机的声音,农户们笑着说:“今年秋收,再也不用熬夜赶工了!”

黎埠镇:集市旁的“占道难题”

黎埠镇的集市,是周边乡镇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点,但摊贩们占道经营,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行人走路都难。镇干部整治过几次,可摊贩们“打游击”,上午赶走,下午又回来。

李泽岚没让镇干部“强拆”,而是和摊贩们聊了一上午:“大家占道,是因为没地方摆摊。”他让镇里把旁边的闲置空地改造成“临时集市”,划好摊位,不收租金,还安排专人打扫卫生。同时,他让城管队员“文明执法”,不再喊打喊杀,而是帮摊贩们搬东西、找摊位。

三天后,黎埠镇的街道变宽了,临时集市里却热闹起来。摊贩们说:“李县长给我们找了地方,我们再也不会占道了!”

岭背镇、太平镇:景区与农田的“双赢路”

岭背镇的生态景区,游客越来越多,可周边农户却抱怨“景区赚了钱,我们没沾光”;太平镇的农田,因为靠近景区,游客踩坏了庄稼,农户们和景区闹了矛盾。

李泽岚让岭背镇景区和农户搞“合作”:景区帮农户卖土特产,农户给景区游客提供“农家饭”“民宿”,收益按比例分成;太平镇则在农田边修了“观光步道”,让游客沿着步道看风景,不踩庄稼,还让农户搞“稻田摸鱼”“采摘体验”,吸引游客消费。

半个月后,岭背镇的农户笑着给景区送土特产,太平镇的农田里,游客和农户一起摘果子,再也没有矛盾了。

半月之后:办公室里的“民生台账”

半个月的调研结束,李泽岚回到办公室,桌上摆着一本厚厚的“民生台账”,上面记着每个乡镇解决的问题:杨梅镇蓄水池完工,5个村喝上放心水;秤架瑶族乡通村公路动工,瑶寨山货进了县城;江英镇秋收互助队帮农户收割300亩稻田;黎埠镇临时集市让街道变通畅;岭背镇、太平镇实现“景区农户双赢”……

陈浩看着台账,感慨道:“李县长,这半个月,咱们跑了6个乡镇,解决了12件民生事,比开十场会都管用!”

李泽岚笑着翻开台账,在扉页上写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阳山还有很多问题等着解决,但只要坚持“脚下沾着泥土,心里装着百姓”,就一定能给阳山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窗外,秋阳洒在县政府的院子里,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李泽岚的眼睛。他拿起笔,在台账上写下下一个计划:“一周后,回访所有乡镇,看看问题有没有反弹,听听百姓还有啥新需求。”

银色商务车停在院子里,仿佛还带着山间的露水和田野的稻香。它见证了李泽岚半个月的奔波,也将继续陪着他,在阳山的大地上,走好每一步“民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