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城区的槐花开得正盛,一串串雪白的花穗垂在枝头,风一吹,清甜的香气便漫满整条街巷。青石板路上,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老人们坐在墙根下摇着蒲扇聊天,“老王面馆”的热气顺着门缝飘出来,混着槐花香,成了老城区最鲜活的气息。

县委大院外的空地上,几顶蓝色帐篷已经搭了起来,白色的横幅上“张北县老城区改造项目临时办公点”几个红字格外醒目。王启年的团队带着打印机、文件柜和厚厚一摞《拆迁补偿协议》驻了进来,工作人员刚把资料摆好,就有住户凑过来打听情况。陈明一早便到了这里,刚走近帐篷,就听见张记杂货铺的张老爷子正攥着一份协议,凑在工作人员跟前反复确认:“小伙子,你再跟我说说,这‘优先选商铺’是咋选?我那杂货铺开了四十多年,就想还在老街上开,能不能还挨着老王的面馆?”

工作人员笑着把协议翻到第三页,指着条款说:“张大爷,您看这儿写得明明白白,回迁商铺按签约顺序选房号,您要是今天签,就是咱们的‘001号’,到时候整条东街的商铺您随便挑,保准能挨着王老板的面馆。”

“那感情好!”张老爷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从口袋里掏出用红绳系着的老花镜戴上,又从怀里摸出一支磨得发亮的钢笔,在协议上一笔一划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张守业”,三个字写得端端正正,带着一股子执拗的认真。“我这招牌都挂了四十多年了,是我爹传下来的,可不能挪地方。”他把签好的协议小心翼翼折起来,揣进怀里,像揣着个宝贝似的,乐呵呵地回了铺子。

陈明站在帐篷门口,看着这一幕,脸上也露出了笑意。这时,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李泽岚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黑色的文件夹,眉头微微蹙着,像是有心事。

“陈县长,来得挺早。”李泽岚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帐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看来老百姓对改造还是挺期待的,但人多事杂,怕是会有不少麻烦。”

陈明点点头:“确实,刚才还有户人家问,能不能把老院子里的石榴树移到回迁房去,王总的人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一时没答上来。”

“所以我找你,就是为了这事。”李泽岚拉着陈明走到旁边的树荫下,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草拟的《关于成立老城区改造拆迁办公室的通知》,“王启年的团队是外地来的,对咱们张北的风土人情、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不算熟,光靠他们对接拆补,容易出纰漏,也容易让老百姓心里不踏实。我琢磨着,成立一个专门的拆迁办公室,你来牵头负责,配合王总的团队推进工作。”

陈明愣了一下,随即挺直腰板:“李书记,您放心,我保证把事办好!只是拆迁涉及的事太杂,从政策解读到矛盾调解,再到施工协调,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我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

“放心,人我都给你选好了,都是咱们县里干事靠谱、懂基层的人。”李泽岚指着通知上的名单说,“城关镇的李明,你还记得吧?去年棚户区改造,他负责拆补协商,最难缠的那几户‘钉子户’,都是他凭着耐心磨下来的,跟老百姓打交道有一套;住建局的周伟,跟着你跑老城区改造规划这么久,懂政策、懂技术,能帮着解答规划方面的疑问;还有信访局的小郑,性子耐心细,之前在窗口接访,从没跟老百姓红过脸,负责接访登记正好。这三个人配合你,组成拆迁办的核心班子,有啥需要县里协调的,随时跟我说。”

陈明看着名单,心里一下子踏实了。李明的本事他是亲眼见过的,去年棚户区改造,有户人家因为对补偿面积有异议,堵着镇政府门口闹了三天,最后是李明带着人,每天去家里帮着挑水、做饭,跟户主拉家常,硬是把心结解开了;周伟做事严谨,之前规划管网路线时,为了避开几棵老槐树,反复修改了三次方案;小郑的耐心更是出了名的,不管老百姓多急躁,她都能笑着把话听完。

“有他们三个帮忙,这事就稳了。”陈明把通知揣进兜里,“今天下午我就召集他们三个开会,把分工定下来,明天拆迁办就正式在临时办公点挂牌,争取尽快把工作理顺。”

“核心原则记牢了:‘自愿、公平、透明’。”李泽岚拍了拍他的胳膊,语气严肃起来,“绝不能搞强拆强迁,更不能让老百姓吃亏。咱们搞改造,是为了让老百姓住得更好,不是为了添堵。拆迁办的作用,就是给老百姓当‘定心丸’,让他们知道,这事有人管、有人帮,咱们不会糊弄人。”

“您放心,我把这六个字刻在心上。”陈明重重地点头。

当天下午,陈明在临时办公点最里面的一间小帐篷里,召集李明、周伟、小郑开了第一次碰头会。帐篷里摆着一张折叠桌,四把塑料椅,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住户资料。陈明把李泽岚的要求和盘托出,然后指着墙上贴着的老城区地图说:“咱们分个工,各司其职,也方便配合。李明,你带小郑,负责入户走访和矛盾调解,重点盯那些还在犹豫、有顾虑的住户,一户一户上门聊,把他们的诉求摸清楚,记下来;周伟,你留在办公点,负责政策解读和规划对接,老百姓问起回迁房户型、施工进度,你得给人家说清楚,刘教授那边有啥技术要求,你也及时跟王总的团队沟通,别出偏差;我来统筹全局,跟李书记和王启年对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随时碰头商量。”

“没问题!”三人异口同声应下。李明从包里掏出一份早就整理好的《老城区住户情况表》,上面按东街、西街、南巷、北巷分了片,每一户的姓名、家庭人口、房屋面积都记得清清楚楚,还用水彩笔标注了“重点关注”的记号。“我昨晚已经让城关镇的同事帮着统计了,老城区一共128户,其中有23户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西街的李奶奶,孤身一人,老伴走得早,就守着一套老房子,对房子感情特别深;北巷的老周家,三兄弟共住一栋祖宅,现在在补偿款分配上闹了矛盾,一直没谈拢;还有东街的赵师傅,开了个修车铺,担心拆迁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继续营业。今天下班前,我和小郑先去这几户看看,摸摸底。”

陈明看着表格,忍不住称赞:“准备得真充分,看来你早就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李明笑了笑:“干咱们这行,就是得提前做功课,不然到了老百姓家里,啥都不知道,人家也不跟你说实话。”

第二天一早,拆迁办的牌子就挂在了临时办公点的门口,红底白字,看着格外醒目。牌子刚挂好,就有人走进了帐篷——正是李明昨天提到的李奶奶。她拄着一根枣木拐杖,头发花白,脸上满是怒气,一进门就拍着桌子:“我不签!你们这补偿方案不合理!我那房子虽然小,可地段好,按市价1.2倍补根本不够买新房!你们这是欺负我一个老太太!”

小郑刚想站起来解释,李明已经快步上前,扶住李奶奶的胳膊,语气温和:“李奶奶,您别生气,快坐下来喝口水,慢慢说。我是拆迁办的李明,您有啥委屈、啥顾虑,都跟我说,我一定帮您想办法解决。”

李奶奶被他扶着坐到椅子上,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这房子是我老伴当年用攒了半辈子的钱买的,我们在这儿住了四十多年,墙上还有他当年给我画的牡丹图呢。现在要拆了,我去哪找这么念想的地方啊?我年纪大了,不想搬远,可你们给的回迁房要么面积小,要么要加好多钱,我就靠那点养老金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钱啊。”

李明一边听,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记着,等李奶奶说完,他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回迁房的效果图,递到李奶奶面前:“李奶奶,您看这回迁房,红砖灰瓦,窗户是木质的,跟您现在住的房子风格一模一样,您住进去肯定觉得亲切。您家房子套内面积是45平米,按政策,选同等面积的回迁房不用加钱,一分钱都不用多花。至于您墙上的牡丹图,我们已经跟刘教授的学生沟通过了,他们有专业的工具,能把画完整地揭下来,等您的新房子装修好了,再重新贴上去,保证跟原来一样。”

他顿了顿,又想起什么似的,补充道:“对了,您不是喜欢在院子里种月季花吗?回迁房小区里专门留了花池,到时候您可以把您的月季花移过去,还能跟以前一样,每天浇花、赏花。”

这时,陈明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热水的搪瓷杯,递到李奶奶手里:“李奶奶,李明说的都是真的。我们搞老城区改造,不是要把老东西都拆了,是要让您住得更舒服,同时还能守住您和老伴的回忆。您要是不信,我可以跟您签个保证书,要是到时候牡丹图没保住,或者回迁房不是这个样子,您找我算账。”

李奶奶捧着热乎乎的搪瓷杯,看着效果图上熟悉的建筑风格,又看了看两人真诚的眼神,心里的火气渐渐消了。她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我不是故意找茬,就是舍不得这房子,舍不得我家老头子留下的东西。”

“我们懂,我们都懂。”陈明在她身边坐下,“张大爷您认识吧?他昨天签了协议,就盼着改造后还能在老街上开杂货铺。到时候您搬回回迁房,还能跟张大爷、王老板他们做邻居,跟以前一样,没事就去面馆吃碗面,多好啊。”

李奶奶终于点了点头:“那……那我就签吧。你们可不能骗我。”

“绝对不骗您!”李明立刻拿出协议,逐字逐句给李奶奶念了一遍,重点念了“保留老物件”“回迁房风格一致”的条款,确认李奶奶听明白了,才让她在协议上签了字。送走李奶奶时,李奶奶拉着李明的手说:“小伙子,谢谢你啊,要是昨天来的是别人,说不定我就跟人家吵起来了。”

李明笑着说:“应该的,李奶奶,您以后有啥问题,随时来帐篷找我。”

接下来的日子,拆迁办的四个人像上了发条的钟,从早忙到晚。李明和小郑每天背着资料袋走街串巷,把128户住户走了个遍。遇到担心补偿款不到位的,他们就联系银行,带着工作人员上门,现场演示补偿款的打款流程,让住户亲眼看到钱能及时到账;遇到担心老物件保不住的,就跟着刘教授的学生一起上门,给老家具、老壁画做标记,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遇到商户担心拆迁后影响生意的,就帮着联系临时经营点,还协调王总的团队,优先给商户安排回迁商铺。

北巷的老周家,三兄弟因为祖宅的补偿款分配闹得不可开交,老大说自己照顾父母多,应该多分点,老二和老三觉得应该平均分,吵了好几天,连亲戚都来劝过,还是没谈拢。李明听说后,带着小郑去了老周家,把兄弟三人叫到一起,还特意请了村里的老支书来作证。

“三位大哥,我知道你们不是为了钱,是觉得自己的孝心、兄弟情不能被亏待。”李明先给三人倒了杯茶,缓缓开口,“这房子是老爷子留下的,按法律规定,你们三兄弟都有平等的继承权,补偿款36万,平均分就是每人12万,这是规矩。但老大照顾父母多,辛苦也多,咱们可以从情理上补一补——回迁房选房时,老大可以优先选楼层,或者咱们一起凑点钱,给老大买套家具,这样既守了规矩,也顾了情分,你们看行不行?”

老支书也跟着说:“明娃说得在理,都是亲兄弟,别因为这点钱伤了和气。老爷子要是在天有灵,也希望你们好好的。”

兄弟三人互相看了看,老大先松了口:“其实我也不是非要多分,就是觉得心里有点委屈。既然明娃这么说,那就按平均分,选房的时候让我先挑就行。”老二和老三也点头:“行,就听明娃的,也听老支书的。”当天下午,三兄弟就一起签了协议,临走时,老大还握着李明的手说:“谢谢你啊明娃,要是没你,我们兄弟仨说不定就闹掰了。”

周伟在临时办公点也没闲着,每天要接几十个咨询电话,接待上百个来咨询的住户。有一次,一群商户围着他问:“施工的时候会不会把咱们的铺子门堵了?要是影响做生意咋办?”周伟立刻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施工进度表》和《扰民预案》,跟商户们解释:“大家放心,我们跟王总的团队已经商量好了,施工分阶段进行,先改造背街的管网,再改造临街的墙面,施工时会留出行人通道,保证大家能正常开门营业。而且晚上十点以后就停止施工,不会影响大家休息。”他还把商户们的诉求记下来,当天就跟王启年的团队开了会,把施工时间调整到了商户的非营业高峰。

陈明则每天在县委、临时办公点和老城区之间穿梭,一边跟李泽岚汇报拆迁进度,一边协调解决拆迁办遇到的难题。有一次,一户住户签了协议后,又反悔了,说觉得回迁房的楼层不好,非要换个三楼的。可当时三楼的回迁房已经被选完了,陈明亲自上门,跟住户商量:“你想要三楼,是觉得方便老人上下楼,对吧?现在三楼确实没了,但四楼有一套,采光比三楼好,而且我们可以给你装个扶手,再减免一年的物业费,你看行不行?”住户听了,觉得陈明确实在为自己着想,最终同意了。

短短十天时间,在拆迁办和王总团队的密切配合下,老城区已有92户住户签了协议,占比超过七成。王启年看着签满名字的协议,对陈明竖起了大拇指:“陈县长,你们拆迁办真是帮了大忙!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至少得花一个月才能签这么多。你们对老百姓的心思摸得太透了,这就是‘接地气’啊。”

陈明笑着说:“都是应该的,咱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把老城区改好,让老百姓满意。”

六月初,刘景明教授亲自从北京赶来,要和大家一起敲定最终的规划方案。陈明提前让拆迁办的几人做好准备:李明带着人清理了考察路线,把路上的碎石、杂物都打扫干净,还在坑洼的地方垫了木板;周伟整理了老城区的建筑数据,标注了需要重点保护的老墙面、老招牌;小郑则准备了矿泉水、草帽,怕刘教授路上渴了、晒着。

刘教授看着眼前细致的安排,又听陈明说起拆迁办如何帮老百姓保留老物件、协调矛盾,忍不住称赞:“你们这个拆迁办,真是把‘民心’二字放在了心上。老城区改造,不光是改房子,更是改民心,你们做到了。”

六月五日,老城区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开工仪式当天,临时办公点前挤满了人,张老爷子、李奶奶、老周家兄弟都来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李泽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人群,声音洪亮地说:“各位老街坊,今天是咱们老城区改造项目开工的日子。这个项目能顺利开工,离不开刘景明教授的精心规划,离不开王启年先生的大力投资,更离不开拆迁办的同志们——陈明同志、李明同志、周伟同志、小郑同志,这些天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帮大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是咱们老百姓的贴心人!”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老爷子举着手里的蒲扇喊道:“陈县长、李主任,你们都是好干部!我们信得过!”

掌声过后,陈明、李泽岚、王启年和拆迁办的几人一起走到启动台前,按下了开工按钮。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挖掘机小心翼翼地挖开地面,开始进行管网改造;工人们拿着工具,轻轻敲掉老墙面上松动的砖,准备用糯米灰浆进行加固;刘教授的学生们则拿着图纸,在现场指导施工,时不时停下来跟工人交代几句。

陈明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从一开始的没钱没思路,到现在项目顺利开工,这一路虽然充满了困难,但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转头看了看身边的李明、周伟和小郑,三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充满了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