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24章 蜜月旅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年初六的北京南站,晨光穿透玻璃穹顶,给候车大厅里的红灯笼镀上一层柔光。李泽岚一手拖着塞得满满当当的行李箱,一手紧紧牵着苏晴,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这趟推迟了半年的蜜月旅行,终于要在春节的余温里启程。

“票都放好啦?别像上次出差似的,把车票落办公室。”苏晴仰头看他,眼里带着笑意,手里还提着一个装着保温杯和零食的帆布包。去年秋天两人结婚时,李泽岚刚调入农业部政策研究室,正赶上全国农业补贴政策摸底调研,每天抱着成摞的报表加班到深夜,原定的蜜月计划一推再推。苏晴从不说抱怨的话,只是悄悄在手机备忘录里存满了“华东五市攻略”,连哪家生煎包最地道、哪个园林适合拍剪影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放心,这次专门放在内兜,丢不了。”李泽岚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刘海,从背包里拿出她爱吃的草莓干,“路上垫垫,到上海咱们就去吃生煎。”检票口前,两人随着人流踏上高铁,找到靠窗的座位坐下。苏晴迫不及待地打开平板电脑,调出她做的旅行计划表,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着行程:“第一天先到上海,住两晚,下午逛外滩,晚上吃生煎;第二天去豫园,下午坐高铁去苏州,住平江路旁边的民宿,第三天上午逛拙政园,下午听评弹……”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李泽岚侧耳听着,偶尔点头应和,心里满是柔软的愧疚。这半年来,他早出晚归,连苏晴生日都只是在办公室楼下买了个小蛋糕。有一次加班到凌晨三点回家,推开门看到苏晴趴在餐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给他剥好的橘子,那一刻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借着春节假期,好好陪她补上这段蜜月。

高铁缓缓驶出北京,窗外的景色从林立的高楼变成白雪覆盖的田野。苏晴靠在窗边,看着远处村庄里挂着的红灯笼,忽然感慨:“你看,咱们老家这会儿,我妈肯定在跟邻居们一起包饺子。”李泽岚握住她的手,轻声说:“等开春不忙了,咱们回青川看爸妈,带你去山上挖春笋。”苏晴笑着点头,把脸贴在他的肩上:“好啊,还想尝尝妈做的腊肉,比北京卖的香多了。”

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在两人的闲聊和苏晴的“攻略讲解”中很快过去。下午三点多,高铁抵达上海虹桥站。走出车站,一股带着湿润气息的暖风扑面而来,和北京干燥的寒冷截然不同。李泽岚打了辆车,按照苏晴的要求,直奔外滩附近的老巷民宿——推开窗户,就能看到黄浦江面上缓缓驶过的游船。

放下行李,两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沿着南京东路往外滩走。街道两旁的商铺还挂着春节装饰,红灯笼和中国结在微风中摇晃,苏晴像个孩子一样,拉着李泽岚的手,一会儿指着橱窗里的苏式糕点,一会儿停下来看路边艺人画糖画。“你看那个糖画龙,跟咱们小时候庙会上的一模一样!”她兴奋地指着一个正在作画的艺人,李泽岚笑着给她买了个小兔子形状的糖画,看着她小心翼翼地舔着,嘴角沾了点糖霜,忍不住伸手帮她擦掉。

走到外滩时,夕阳正好斜照在江面上,给江水镀上一层金箔。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厦鳞次栉比,而靠近岸边的老建筑则带着欧式风情,穹顶、廊柱、雕花,每一处都透着历史的厚重。苏晴拉着李泽岚沿着观景台慢慢走,一边走一边拍照,还让他帮自己和和平饭店的绿色屋顶合影。“听说这里以前是上海最洋气的地方,老电影里总拍这儿。”她仰头看着建筑上的时钟,眼里满是向往。

晚上,两人拐进巷子里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生煎包店。小店只有五六张桌子,墙上贴满了老顾客的留言,老板是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妻,见他们进来,热情地招呼:“两位来点啥?生煎刚出锅,带汤汁的!”苏晴点了两份生煎、一碗牛肉汤,很快,金黄酥脆的生煎包端上来,咬一口,鲜美的汤汁在嘴里散开,苏晴吃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太好吃了,比北京的生煎鲜多了!”

李泽岚看着她开心的样子,自己也觉得胃口大开。老板坐在旁边包生煎,笑着跟他们聊天:“小两口是来旅游的吧?过年期间上海人少,玩着舒服。我们家这生煎,好多老顾客从外地来,就为这一口。”苏晴点点头,好奇地问:“老板,你们这生煎的肉馅有啥讲究吗?”老板笑着说:“得用当天的猪前腿肉,加皮冻,这样煎出来才有汤汁,火候也得把控好,大火煎底,小火焖,外皮才酥。”

吃完生煎,两人沿着老巷子往民宿走。巷子里的路灯是复古款式,暖黄的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偶尔有居民牵着狗经过,笑着跟他们打招呼。苏晴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墙上的涂鸦:“你看,画的是老上海弄堂生活,好有烟火气。”李泽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涂鸦里有穿着旗袍的女子、推着自行车的小贩,还有坐在门口乘凉的老人,像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第二天一早,两人吃过早饭,就坐高铁前往苏州。不到一个小时,列车抵达苏州站。走出车站,一股江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和上海的繁华喧嚣不同,苏州的街道两旁是白墙黛瓦的建筑,河道里的乌篷船缓缓驶过,船头挂着的红灯笼随风摇晃,透着温婉宁静的韵味。

“这里也太好看了吧,像画里一样!”苏晴兴奋地拉着李泽岚,站在车站广场的牌坊下拍照。李泽岚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也泛起一阵新奇——他以前去基层调研,大多是北方的平原农村,或是西南的山区村落,像苏州这样“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景象,还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两人打车直奔提前订好的民宿,就在平江路边上,推开院子门,就能看到一条潺潺的小河,河上横跨着一座石板桥,桥上坐着几位老人在晒太阳。民宿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笑着迎上来:“两位是来度蜜月的吧?房间给你们留了临河的,推开窗就能看到河景。”

放下行李,两人沿着平江路慢慢走。路边的店铺大多是木质门脸,卖丝绸的、卖苏绣的、卖糕点的,还有不少临水而建的茶馆。苏晴钻进一家苏绣小店,看着橱窗里精致的绣品,眼睛都看直了:“你看这个花鸟绣品,针脚好细啊,跟真的一样。”李泽岚看着标价,悄悄记下款式,想着回去时给她买一件当礼物。

中午,两人在一家临河的小馆吃饭。点了松鼠鳜鱼、响油鳝糊,还有一份奥灶面。松鼠鳜鱼端上来时,造型像一只张开尾巴的松鼠,鱼肉炸得金黄酥脆,浇上酸甜的酱汁,苏晴尝了一口,忍不住赞叹:“太好吃了,比北京吃的入味多了!”李泽岚看着她吃得开心,自己也觉得满足,偶尔夹起一块鱼肉,帮她剔掉鱼刺。

下午,两人直奔拙政园。刚走到门口,就看到不少游客在拍照,门口的牌坊上“拙政园”三个大字透着古朴的气息。买了票走进园内,李泽岚瞬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和北方园林的大气磅礴不同,拙政园处处透着“小巧玲珑”的精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池塘相映成趣,长廊曲折蜿蜒,每一处都像精心设计的画框,框住了不同的景致。

“你看这个‘与谁同坐轩’,名字好好听啊。”苏晴拉着李泽岚走到一座临湖的小亭前,亭子三面环水,对面就是荷花池,虽然是冬天,池里只剩下残荷,但透过枯枝,能看到远处的假山和楼阁,别有一番韵味。李泽岚看着亭柱上的对联“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心里忽然泛起一阵宁静——这半年来,他每天被政策文件、调研数据包围,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此刻站在亭子里,看着眼前的湖光山色,听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所有的疲惫仿佛都消散了。

两人沿着长廊慢慢走,长廊的墙壁上开着不少漏窗,每个漏窗的形状都不一样,圆形、方形、菱形,透过漏窗看出去,园里的景色像一幅幅流动的画。“你看那个漏窗,框住的假山好像一幅水墨画。”苏晴指着一个圆形漏窗,兴奋地说。李泽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漏窗里的假山、腊梅、池塘,组合在一起像极了古画,忍不住感叹:“古人真是太会设计了,处处都是巧思。”

走到“卅六鸳鸯馆”时,里面传来悠扬的琵琶声。两人走进去,看到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子正在弹琵琶,旁边还有人唱评弹,软糯的吴侬软语配上清脆的琵琶声,让人心里格外舒畅。苏晴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听得入了迷,手指跟着节奏轻轻敲击桌面。李泽岚坐在她身边,看着她专注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柔,偶尔转头看向窗外,园子里的腊梅开得正盛,淡黄色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和室内的琵琶声相映成趣。

从鸳鸯馆出来,两人来到“香洲”,这是一座建在水上的楼阁,造型像一艘停泊在湖边的小船。李泽岚站在楼阁上,看着眼前的景色——湖水清澈,倒映着岸边的树木和建筑,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他忽然注意到,园子里的不少游客都是举着相机的年轻人,还有不少穿着汉服的姑娘在拍照,路边的小铺里卖着文创产品,钥匙扣、书签、笔记本,上面印着拙政园的景致。

“这里的旅游业做得真细致。”李泽岚轻声对苏晴说,“你看,不仅保留了园林的原貌,还开发了这么多文创产品,既能让游客感受到文化,又能带动消费。”苏晴点点头:“是啊,我刚才看那个苏绣书签,上面绣的就是拙政园的景色,特别好看,好多游客都在买。”李泽岚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他想起自己在基层调研时,不少农村也有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却因为缺乏规划,要么过度开发破坏了原貌,要么无人问津,没能真正带动村民增收。或许,苏州园林的模式,能给那些乡村旅游项目一些启发。

傍晚时分,两人走出拙政园,夕阳的余晖给园林的白墙黛瓦镀上一层暖色。苏晴拉着李泽岚的手,笑着说:“今天逛得好开心,拙政园比我想象中还要美。”李泽岚点点头,心里却在琢磨着——南方水乡的旅游业,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兼顾了商业价值,这种“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模式,或许可以借鉴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比如老家青川县,有山有水有民俗,如果能像苏州这样,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说不定能让老乡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回到民宿时,老板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清蒸白鱼、炒青菜,还有一份当地特色的桂花糖藕。两人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吃饭,看着河面上的灯笼渐渐亮起,倒映在水里,像一串流动的星星。苏晴靠在李泽岚肩上,轻声说:“要是每天都能这样,该多好啊。”李泽岚握住她的手,笑着说:“以后咱们常来,等我把工作理顺了,就带你去更多地方。”

晚上,两人坐在房间的窗边,看着河面上缓缓驶过的乌篷船,听着船头传来的摇橹声。苏晴拿出相机,翻看着白天拍的照片,一边看一边笑:“你看这张,你在‘与谁同坐轩’拍照,表情好严肃,像在开会一样。”李泽岚凑过去看,忍不住笑了:“还不是被你催着拍照,没来得及调整表情。”两人笑着翻看照片,偶尔聊起白天在拙政园的见闻,李泽岚也跟苏晴说起自己对乡村旅游的想法,苏晴听得很认真:“你说得有道理,咱们老家要是能像苏州这样,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夜深了,河面上的灯光渐渐稀疏,摇橹声也消失在夜色里。李泽岚帮苏晴盖好被子,看着她熟睡的脸庞,心里满是温暖。这一天,不仅让他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更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或许,乡村振兴不只是靠农业补贴,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发展旅游业、文创产业,让老乡们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能赚到真金白银。而这段蜜月旅行,也在不经意间,给了他工作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