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19章 圈子思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雪夜格外静谧。李泽岚坐在书房的窗前,手里捧着那本1972年版的《资本论》,目光却落在窗外——路灯下的积雪泛着柔和的光,偶尔有车辆驶过,留下两道清晰的车辙,又很快被飘落的新雪覆盖。白天和林豆豆他们聚会的场景,像电影片段一样在脑海里回放,让他忍不住对“圈子文化”有了新的思考。

这段时间在北京,他听了不少关于“圈子”的议论——有人说“圈子就是靠关系走捷径”,有人说“没圈子在京城寸步难行”,也有人说“圈子里都是利益交换,没什么真心”。之前他对这些说法半信半疑,直到接触了林豆豆和他的朋友,又想起苏晴提起的那些“红二代”故事,才慢慢觉得,“圈子”本身或许没有那么绝对的“好”与“坏”,关键要看圈子里的人,以及彼此相处的底色。

他想起苏晴曾跟他说过苏明远的老战友——那位老将军的儿子,没有靠父亲的光环进体制、谋高位,反而一头扎进了山区,搞起了“教育帮扶”,在偏远县建了三所希望小学,还组织城里的老师去支教。苏晴说,那位“红二代”每次跟苏明远聊天,聊的都是“怎么改善山区教学条件”“怎么让孩子有学上”,从未提过“找关系”“要资源”的事。还有林豆豆,父亲在央企任职,却对“政治”“仕途”毫无兴趣,只喜欢跟朋友一起做农旅项目、帮村里设计文创,一门心思扑在自己喜欢的事上,踏实又纯粹。

李泽岚忽然明白,很多红二代、红三代,从小在红一代的耳濡目染下,其实是带着“正直”“务实”的底色长大的。他们听着父辈“为人民服务”的故事,看着父辈为国家建设奔波忙碌,这种“家国情怀”早已刻进了骨子里。就像苏明远常说的“做人要对得起良心,做事要对得起百姓”,这种价值观的传承,比任何“人脉”“资源”都更能影响一个人的选择。

当然,他也见过不一样的例子。之前跟着张建军去参加一次行业座谈会,曾遇到过一位“红三代”——开口闭口都是“我爷爷当年如何”“我爸认识某某领导”,聊项目时不谈实际规划,只说“找某某打个招呼就能批”,眼神里的浮躁和功利,与林豆豆他们的踏实形成了鲜明对比。还有一次,在单位楼下听到两个年轻人聊天,说“靠家里的关系拿到了项目补贴,转手就能赚一笔”,语气里的得意,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时他才意识到,“圈子”本质上是“人”的集合,而人是复杂的——有受父辈影响、坚守本心的,也有沉迷于光环、走捷径的;有想靠自己踏实做事的,也有想靠关系投机取巧的。所谓“圈子文化”,其实是圈子里的人共同形成的相处模式:如果圈子里的人都踏实务实,那圈子的底色就是“做事”;如果圈子里的人都功利浮躁,那圈子的底色就是“投机”。

他想起白天阿凯说的“找泽岚哥请教,是因为知道你懂基层、靠得住”,想起小雅说的“跟你聊完,觉得心里踏实,知道该怎么跟老乡们沟通”。林豆豆他们的“小圈子”,之所以让人觉得舒服,不是因为有什么“特殊资源”,而是因为彼此了解——知道对方是“真心想做农村事”的人,知道对方不会搞“利益交换”的小动作,所以才能放心地聊想法、找帮忙。

就像苏明远常说的“事情是靠人做的,识人比做事更重要”。从小一起长大的人,一起经历过事的人,彼此了解性格、品行、能力,知道对方“靠不靠谱”“能不能担事”,这种“了解”本身,其实是一种信任的基础。比如林豆豆知道阿凯“做事踏实,不会糊弄老乡”,所以愿意跟他合作做露营项目;知道小雅“尊重农村文化,不会乱改老房子”,所以放心让她设计民宿。这种基于“了解”的信任,比“陌生人之间靠关系搭线”要靠谱得多。

当然,“了解”也不是绝对的。李泽岚想起之前在基层工作时遇到的一件事——他曾跟一个“老熟人”合作推广土豆种植技术,对方一开始表现得“积极又靠谱”,可后来却为了多拿补贴,虚报种植面积,最后不仅没帮到老乡,还让村里损失了不少资金。这件事让他明白,就算是“认识很久的人”,也可能因为利益诱惑而改变,“看错人”的情况总会发生。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李泽岚合上书,指尖划过封面的烫金书名,心里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对待“圈子文化”,不用刻意排斥,也不用盲目融入。关键是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如果遇到的是像林豆豆他们这样,踏实做事、不沾功利的圈子,不妨多交流、多学习,在互相帮助中把事做好;如果遇到的是“靠关系、走捷径”的圈子,也不用勉强自己迎合,守住“做事靠能力,交友靠真心”的底线就好。

他想起苏晴说的“我爸总说,真正的人脉不是靠圈子混出来的,是靠做事攒出来的”。确实,无论是在农业部做政策,还是在基层帮老乡,最终能让人站稳脚跟的,不是“认识谁”,而是“能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就像他现在能帮林豆豆他们解答政策疑问,能给阿凯推荐合作案例,不是因为“圈子”,而是因为他在基层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是他对农业政策的熟悉和对农民的真心。

夜深了,书房里的台灯依旧亮着。李泽岚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圈子是人的集合,底色由人定。有坚守初心的纯粹,也有追名逐利的浮躁;有基于了解的信任,也有因利而变的失望。不必纠结于‘要不要进圈子’,而要专注于‘做什么样的人’——守得住正直,扛得起责任,靠本事做事,靠真心待人,自然能遇到同频的人,做成该做的事。”

写完这段话,他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未来在北京的日子里,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圈子”,还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但只要守住这份“本心”,专注于把农业政策落到实处,把农民的事办扎实,就不会被“圈子文化”裹挟,也能在复杂的环境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踏实而坚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