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11年7月下旬的一个周五下午,农业部农业产业司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研讨会正热烈进行。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泽岚坐在角落,手里握着那本写满批注的《四次经济危机中三农角色演变分析》,认真听着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发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还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难题,种粮收益低、农民积极性不足,这些都需要通过政策扶持来解决。”司长张建军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大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谈谈,下一步农业扶持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李泽岚看着手中的材料,想起河南调研时张大爷布满老茧的手,想起青石乡老乡们期待的眼神,又想起半个月来梳理的四次经济危机中三农的“牺牲与担当”,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表达欲。他深吸一口气,举起了手。

“李泽岚同志,你来说说。”张建军点头示意。

李泽岚站起身,双手捧着材料,语气坚定而恳切:“张司长,各位领导、同事,结合我前段时间在河南的调研,以及对建国后几次经济危机中三农角色的梳理,我认为农业扶持政策的核心,应该放在‘还账’与‘赋能’上——既要偿还长期以来三农为国家发展做出的牺牲,也要真正赋予农村和农民发展的能力,让农业从‘被动承接压力的缓冲阀’,变成‘主动支撑发展的动力源’。”

他将材料分发给众人,指着其中的梳理表格:“大家可以看到,建国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危机和生产过剩困境,都是依靠三农实现了‘软着陆’,而不是‘硬碰硬’引发社会动荡。第一次是1950年代,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村为工业化积累了200亿原始资金;第二次是1980年代末,农村市场消化了60%的轻工过剩产品;第三次是1990年代末,农村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消耗了40%的建材产能;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家电下乡’和农村基建吸纳了2000多万失业农民工,拉动近4000亿消费。”

“这四次‘软着陆’,三农扮演的都是‘压舱石’的角色。”李泽岚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眼神里带着对三农的敬畏,“如果没有农村承接过剩产能、吸纳剩余劳动力,如果每次危机都选择‘硬碰硬’地让城市工业独自承压,很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物价暴涨等问题,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都会受到冲击。可以说,农业的稳定,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农民的付出,为国家强盛筑起了看不见的防线。”

这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凝重,不少人拿起材料,认真翻看起来。张红梅点点头,示意李泽岚继续说。

“正是因为三农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所以现在的扶持政策,必须把‘重中之重’落到实处。”李泽岚接着说,“比如咱们的农业补贴,目前河南粮农一亩地才60块,不够覆盖化肥涨价的成本;比如农机补贴,小型农机补贴比例只有30%,小农户根本买不起;再比如补贴发放流程,要跑四五个部门,耗时三五个月,老乡们怨声载道。这些问题不解决,‘大力支持农业’就是一句空话。”

他想起领导人提出的“免除农业税”政策,语气里满是感慨:“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是对农民长期付出的第一次‘还账’,当时河南的老乡们放鞭炮庆祝,说‘种地不用交钱了,终于能喘口气了’。但这还不够,现在的农业扶持,要比取消农业税走得更远——不仅要‘不向农民要钱’,还要‘给农民送实惠’‘帮农民谋发展’。”

李泽岚提出了三项具体建议:一是大幅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将粮食生产综合补贴从每亩60元提高到150元,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小农户倾斜,同时建立补贴与农资价格、粮食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农民种粮不亏本;二是简化补贴申请流程,推广河南建安区“合作社统一代办”“村级一站式服务”的经验,建立跨部门的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让补贴在两个月内直达农户账户;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村水利、仓储物流等设施,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消化工业过剩产能,但要避免“重建设、轻维护”,确保设施能真正服务农民。

“农业是国之根本,这句话不是一句口号。”李泽岚最后总结道,“只有让农民种粮有收益、有尊严,让农村有发展、有活力,农业才能持续发挥‘稳大局’的作用,国家才能在面对各种经济风险时,始终保持稳定和强盛。我们制定政策,要多想想河南老乡们‘丰收不增收’的无奈,多想想青石乡农民‘守着土地没奔头’的迷茫,把每一分扶持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让三农从‘付出者’变成‘受益者’。”

李泽岚坐下后,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张建军看着他,眼里满是赞许:“泽岚同志的发言很有深度,既梳理了历史,又结合了基层实际,提出的建议也很具体。三农为国家四次‘软着陆’做出的贡献,确实值得我们铭记和回报。接下来,综合处要以泽岚同志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各地调研情况,牵头制定农业扶持政策的具体方案,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到实处。”

散会后,张红梅走到李泽岚身边,拍了拍他的肩:“泽岚,今天说得很好,把三农的‘价值’说透了。以后在政策制定中,就要保持这份对农民的敬畏和担当。”

李泽岚点点头,心里满是振奋。他知道,自己的发言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推动农业扶持政策落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有信心,只要坚持“农为邦本”的理念,只要心里装着农民的需求,就一定能为三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出会议室,夕阳已经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农业部办公大楼上,显得格外庄严。李泽岚看着楼前“为人民服务”的石碑,想起苏振邦老红军笔记里的话:“农民是国家的根,农业是国家的本,忘了根、丢了本,国家就站不稳。”他握紧拳头,在心里暗暗说:“爷爷,老乡们,我一定会努力,让农业真正成为国之根本,让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

回到四合院,苏晴早已做好了晚饭,看到他回来,笑着问:“今天研讨会怎么样?看你一脸振奋的样子,肯定有收获。”

李泽岚坐下后,把会议上的发言和张司长的指示讲给苏晴听,语气里带着激动:“晴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明白‘三农’的意义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坚持为农民发声,推动政策向农村倾斜,不辜负那些为国家付出的老乡们。”

苏晴给他夹了一筷子菜,眼里满是支持:“我相信你,你从来都是说到做到。不过也要注意身体,别为了工作累坏了。”

李泽岚点点头,拿起筷子,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守住“为农民谋利、为农业尽责”的初心,就一定能在农业部的岗位上,为“农为邦本”这四个字,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