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红果村修路项目开工仪式的鞭炮声还没散尽,张乡长的态度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赵书记的部署冷嘲热讽,在班子会上甚至会主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虽然语气依旧平淡,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缓和。

这天下午,我正在整理修路项目的进度报表,张乡长突然走进了党政办。他手里拿着个保温杯,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径直走到我的工位前:“小李,忙呢?” 这突如其来的热情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连忙站起身:“张乡长好,我在整理项目报表。”

“坐坐坐,不用客气。” 他示意我坐下,自己则拉了把椅子在旁边坐下,打开保温杯喝了口茶,“听说你是省农大毕业的?学的农村区域发展?” 我点点头,心里却暗自纳闷,张乡长很少关心下属的教育背景。

“年轻人有文化就是好,” 他感慨着,目光落在我桌上的报表上,“你在李家坳干得不错,修路打井都很见成效,赵书记经常在会上夸你呢。” 这话听得我心里一惊,自从上次会议冲突后,两位领导几乎零交流,怎么会突然提起我。

我正琢磨着该如何回应,张乡长话锋一转:“赵书记是部队转业的吧?听说在部队级别不低,怎么想来咱们这穷山沟当书记?” 他看似随意地问着,眼睛却紧紧盯着我,像是在探寻什么秘密。

我心里咯噔一下,终于明白他的来意。督查组虽然没查出大问题,但财政审批权被削弱,显然让他意识到了赵书记的背景不简单。现在想通过我探听底细,无非是想知道赵书记的 “后台” 到底有多硬,以后该如何相处。

“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 我笑着回答,尽量让语气显得自然,“只知道赵书记在部队待了二十年,转业后主动要求来基层锻炼。” 这话半真半假,既没泄露信息,又符合赵书记一贯的作风。

张乡长显然不满足这个答案,又呷了口茶:“赵书记平时跟你们聊天,没提过以前的老领导?比如市里有没有认识的人?” 他的手指在杯盖上轻轻摩挲,眼神里带着期待。

隔壁工位的老王假装整理文件,耳朵却竖得老高。我意识到这话不能乱说,稍有不慎就会卷入更深的矛盾。“赵书记很少谈过去的事,” 我翻开报表转移话题,“他总说过去的成绩不算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青石乡的民生工程做好。您看这修路进度,比计划提前了三天。”

张乡长见我有意回避,也没再追问,顺着我的话题看起报表:“进度不错,要注意质量,别只顾着快。” 他指着报表上的施工队名单,“这个施工队是县里派来的?以前怎么没见过?”

“是县交通局推荐的,资质齐全,报价也合理。” 我解释道,心里清楚他在打听施工队的来头,毕竟以前乡里的工程大多由他侄子的队伍承包。

“嗯,正规队伍好,正规队伍好。” 他连连点头,眼神却有些复杂,“小李啊,你是个好苗子,年轻有为。以后在乡里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我,别客气。” 临走时拍了拍我的肩膀,力道比平时重了些。

他刚走,老王就凑过来:“这老狐狸,想从你这儿套话呢。” 他压低声音,“张乡长在乡里经营这么多年,从没吃过这种亏,现在是想摸清楚赵书记的底细,好决定下一步怎么干。”

我恍然大悟,难怪张乡长突然示好,原来是想拉拢我这个 “中间人”。毕竟我既在赵书记面前能说上话,又不是他的心腹,确实是打探消息的最佳人选。

接下来的几天,张乡长总能 “偶遇” 我。有时是在食堂吃饭,他会端着餐盘坐到我对面,聊些家长里短,偶尔夹杂着对赵书记的好奇;有时是在走廊碰到,他会关心我的工作生活,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可以帮我解决实际困难。

周五下午,他甚至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份文件:“这是县里的优秀年轻干部推荐表,我觉得你挺合适,填好后交给我。” 这份突如其来的 “关照” 让我心里更警惕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显然想用利益换消息。

“谢谢张乡长栽培,” 我接过表格真诚道谢,“但我刚来乡里不久,成绩还不够突出,这个荣誉还是留给更合适的同志吧。” 我把表格还了回去,态度恭敬却坚定。

张乡长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自然:“也好,年轻人谦虚点好。” 他没再坚持,转而聊起赵书记的工作习惯,“赵书记平时喜欢听什么汇报?是不是喜欢直来直去?”

“赵书记要求汇报工作要实事求是,有问题直接说,不用拐弯抹角。” 我如实回答,这些都是公开场合能观察到的特点,不算泄密。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包茶叶:“这是我托人从外地带的好茶,你拿去尝尝,平时熬夜写材料可以提神。” 这次我没有拒绝,收下茶叶意味着保持表面的融洽,拒绝则可能直接激化矛盾。

回到办公室,我把茶叶放在桌上,看着那份优秀干部推荐表的空位,心里五味杂陈。基层的人际关系果然复杂,不仅要干好工作,还要在各种势力间保持平衡。

晚上加班整理材料时,赵书记路过办公室,看到桌上的茶叶:“张乡长送的?” 我点点头,心里有些紧张,担心他误会。

赵书记笑了笑:“他倒是会拉拢人。” 他没再多问,转而看起我整理的材料,“红果村的路要抓紧,汛期前必须完工。你在李家坳有修路经验,多去工地看看,把好质量关。”

“好的赵书记。” 我松了口气,他的信任让我更加坚定了立场。

赵书记走后,我看着那包茶叶,突然明白张乡长的处境。他在青石乡经营多年,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和人脉网络,赵书记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他的拉拢或许不只是为了探听底细,更是为了在新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基层不仅是干事的战场,更是做人的考场。面对拉拢要保持清醒,坚守原则;对待分歧要保持中立,专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走得稳、走得远。”

合上笔记本,窗外的月光透过树叶洒在办公桌上,照亮了那包茶叶,也照亮了桌上的修路进度表。我知道,张乡长的试探不会就此结束,而我能做的,就是坚守初心,把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用成绩证明自己,而不是卷入无谓的权力博弈。红果村的路还在继续修建,青石乡的故事,也在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