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下午两点,白云集团的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 集团总部的高管、各子公司负责人共二十余人整齐落座,

连平时常年在外的房地产子公司总经理、酒店板块负责人都赶了回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几分探究的神色,目光不时瞟向主位上的叶怀民。

张磊确认人都到齐后,才笑着对叶怀民做了个 “请” 的手势:“叶市长,人都到齐了,您可以开始了。”

叶怀民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声音沉稳有力:“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主要是宣布两项重要决定 —— 第一,经省委、市委研究,成立白云集团改革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全面负责集团改制工作;

第二,改制期间,集团的核心目标是‘摸清家底、止住亏损、防范风险’,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顿了顿,话锋一转:“有件事必须明确 —— 从今天起,白云集团若有任何重大投资、资产处置、大额资金支出,

哪怕是子公司层面的重要事项,都必须提前向改革小组报备,经小组审核批准后才能实施。

没有批准的,一律不准推进,谁擅自决定,谁承担责任。”

这句话落地,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张磊的脸色 “唰” 地变了,端着水杯的手微微收紧,

他原本还想着趁改制初期混乱,偷偷推进几笔 “坏账计提”,甚至把房地产子公司剩下的一块地低价转给关联方,可叶怀民这条规定,直接断了他的念想。

张了张嘴,想以 “子公司自主权” 为由反驳,可看到叶怀民锐利的目光,再想到昨天叶怀民强硬要求开会的态度,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 这个场合反驳,只会让自己显得心虚,反而引火烧身。

台下的管理层也开始窃窃私语:有人面露紧张,显然是担心自己手上的 “小动作” 被发现;

有人则悄悄松了口气,觉得有了这条规定,能避免集团再被盲目决策拖入更深的泥潭。

叶怀民早已预料到众人的反应,继续说道:“之所以定这条规矩,不是要干涉集团正常经营,而是要防止改制期间出现资产流失、决策失误的情况。

白云集团现在的每一分资产,都关系着上万职工的生计,容不得半点马虎。”

看向张磊:“张董事长,这条规定,需要你带头执行,也需要你督促所有子公司严格遵守。

后续改革小组会建立报备流程,你们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对接程向红副秘书长。”

张磊强压下心里的焦躁,挤出笑容:“是,叶市长,我们一定严格遵守规定,绝不让任何违规操作的事情发生。”

会议后半段,叶怀民又部署了改制小组入驻后的具体工作:财务核查组进驻集团财务部,业务调研组分头对接各子公司,要求管理层全力配合提供资料。

整个过程中,张磊始终维持着配合的姿态,可眼神里的阴云却越来越重 —— 他知道,叶怀民这是在一步步收紧缰绳,接下来的日子,必须更小心才能守住自己的 “秘密”。

会议一结束,张磊就匆匆回到办公室,反锁房门,拨通了陈康丰的电话:

“陈少,今天的会彻底不对劲!叶怀民当众宣布,所有重大事项都得报备改制小组,

还把财务、业务的审核权都攥在手里,这么查下去,咱们之前埋的那些‘雷’迟早会爆,收购计划肯定要黄!”

电话那头的陈康丰沉默了几秒,语气瞬间变得阴狠:“不能让他这么查下去,必须给他找点麻烦,

逼着他没时间细查,只能尽快推进改制抛售。你想想,白云集团现在有什么能立刻引爆的矛盾?”

张磊脑子飞速转动,突然想到了关键:“白云机械厂的工人已经五个月没发工资了,之前我一直用‘等改制后补发’拖着,现在不少人家里快揭不开锅,早就满肚子怨气。

要是有人在中间挑唆一下,让他们去找改制小组要钱,叶怀民肯定得先去处理这事,没时间盯集团的核查!”

“要搞就搞大点,得让事情传到媒体上去,给叶怀民施压。” 陈康丰立刻补充,

“让工人直接去市政府门口堵门,最好能吸引媒体关注,就说‘改制小组不管工人死活’,逼着叶怀民要么赶紧答应补发工资 。

可集团现在没钱,只能用‘加快出售资产’来凑;要么就顾此失彼,把核查工作停下来。”

顿了顿,特意强调:“但操作一定要隐蔽,不能让人查到是你在背后推动。

找几个平时跟工人走得近、又有点贪心的小组长,给他们塞点钱,让他们以‘为大家争取利益’的名义带头,事后再把责任推到‘工人自发’身上,绝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张磊心里顿时有了底,连忙应道:“陈少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保证没人会怀疑到咱们头上。等工人闹起来,叶怀民自顾不暇,咱们就能趁机继续做亏损,逼着市里赶紧卖集团。”

“尽快办,别出岔子。” 陈康丰说完就挂了电话。

张磊放下手机,脸上露出阴笑 —— 只要工人闹起来,叶怀民再厉害也得先解决民生问题,

到时候改制的节奏就由不得他了,白云集团最终还是会落到蓝石集团手里。

立刻拿起电话,叫来了自己的心腹,开始布置挑动工人闹事的具体细节。

夜幕笼罩着白云机械的家属区,几栋老旧居民楼里,却悄悄传开了一条让人心动的消息 ——“明天一早去市政府门口等着,到时候就能拿到拖欠五个月的工资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快速传到了每个职工家里。不少工人盯着空荡荡的米缸、看着孩子的学费单,早就为工资的事愁得睡不着觉。

他们没多想消息的来源,只抱着 “能拿到工资就好” 的期待,互相约着 “明天一起去,人多力量大”。

甚至有人连夜找出工装,想着 “穿工装去,显得更正式,政府能更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