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们有现成的工业园厂房,基础设施完善,你们安装完设备就能开工,这能大大缩短建设周期,很快就能收回成本。”

“而且我们承诺,第一批投资的企业,厂房免费使用三年,后期来的投资商可就没有这个政策了。”

郑总沉默了许久,说道:“这么重要的决定,我需要回去和团队好好商量一下。

不过蚕种场的事,我回去就派人来落实。”

“时间很紧急,郑总。” 叶怀民看着他,“十天内希望能得到您的准确答复。”

郑总点了点头,起身告辞:“我会尽快给叶书记答复的。”

送走郑总一行,郝刚激动地说:“叶书记,真没想到您真的能说动投资商!

以前那些投资商,一个个趾高气扬的,我低声下气地陪笑脸,最后还是留不住。”

张敏的眼睛里更是冒出了小星星,看向叶怀民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叶怀民笑了笑:“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商人是最敢冒险的。

响水镇的蚕丝品质就是最大的底气,剩下的,只是怎么把蛋糕分好而已。”

一周后,叶怀民的办公室电话响起,是郑总打来的。

电话里,郑总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兴奋:“叶书记,我和团队商量好了,也联合了不少有实力的投资商,我们几天后一起到响水镇,具体洽谈投资合作事宜。”

叶怀民握着电话,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连声说道:“太好了,郑总!

我们在响水镇等着你们,一定做好接待工作。”

挂了电话,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走了几圈,困扰响水镇许久的发展难题,终于看到了曙光。

几天后,郑总果然带着大批人马来到了响水镇,足足有二十多人,都是来自兴远省的企业家。

叶怀民、郝刚和张敏早已等候在镇政府门口,热情地迎接他们的到来。

接下来的两天,叶怀民等人陪着这些投资商再次考察了响水镇的桑树种植基地、程教授的养殖小院以及闲置的工业园厂房。

看到优质的蚕茧、适宜的养殖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考察结束后,在响水镇政府的大会议室里,气氛热烈。

很多投资商在详细了解了优惠政策和发展前景后,当场决定投资。

一份份投资协议被郑重签署,叶怀民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这是响水镇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

“郝刚,张敏,” 叶怀民转头对两人说道,“接下来企业办手续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一定要尽快办妥,不能耽误了项目进度。”

“叶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郝刚和张敏异口同声地回答,脸上充满了干劲。

随后他们便带着各位企业家去县里办理相关手续,忙得不可开交。

与此同时,郑总先投资建设的蚕种场,在程教授的支持下,进展十分顺利。

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完善设施,程教授则亲自指导蚕种的培育工作。

没过多久,蚕种场里的蚕就顺利产卵了,一颗颗小小的蚕卵,承载着响水镇的希望,在适宜的环境中静静孕育着新的生命。

叶怀民深知当下是响水镇发展的关键节点,丝毫不能懈怠,于是立刻决定召开党委会扩大会议,还特意让两位不是党委委员的副镇长也参加。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神色肃穆,静静等待着叶怀民开口。

叶怀民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严肃地说道:

“现在响水镇正值发展的关键时刻,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任何人都不得破坏这个局面,谁要是敢拖后腿,镇党委绝不姑息。”

顿了顿,开始部署工作:“郝镇长和张副镇长,你们俩主要负责入驻企业的一切事宜,从设备安装改造到生产运营,都要全程跟进,务必服务好企业。过程中有任何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我来协调解决。”

接着,看向其他人:“剩下的同志,都分包到各个村子,负责推广养蚕事宜。

要耐心向村民讲解养蚕的好处和技术要点,发动大家积极参与,大家务必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

之前有些党委委员心里还打着企业入驻这块肥肉的主意,想着能从中捞点好处。

但看到叶怀民自己都没有主动插手企业的事,一心扑在镇上的整体发展上,也不好意思再找借口,毕竟服务企业、推动产业发展本就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郝刚坐在一旁,看着叶怀民条理清晰地安排工作,心中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没想到在那么艰难的困境下,叶书记真的带领大家走出了一条路,让响水镇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会议结束后,大家立刻按照部署各司其职。

郝刚和张敏整天泡在工业园,和企业负责人沟通对接,解决各种问题;

分包到村的干部们也挨家挨户地走访,忙着推广养蚕。

整个响水镇政府,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忙碌景象,处处都透着一股干劲和活力。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响水镇农户们养殖的第一批蚕茧迎来了收获的日子。

饱满的蚕茧堆满了农家小院,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经过核算,第一批蚕茧产生的效益非常可观,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

“他爸,你快回来吧!咱家养蚕挣的钱,比你在外面打工强太多了!”

一位农户大姐激动地给远方打工的丈夫打电话,声音里满是兴奋,“回来咱一起扩大规模,好好干一场!”

这样的电话在响水镇的各个村庄里此起彼伏。

很多在外打工的人接到家里的电话,听到养蚕能有这么高的收入,都动了心,纷纷收拾行李赶回了响水镇。

那些从外地回来、见过些世面的人,一回到家就立刻着手扩大养殖规模。

他们不仅自己家全力投入,还动员邻里一起干,有的甚至凑钱建了标准化的蚕室,打算大干一场。

与此同时,响水镇的工业园里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