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色渐浓,洪溪村的炊烟渐渐消散在天际。林墨提着一盏煤油灯,引着况国华穿过村落深处的一条窄巷,巷尾一处被藤蔓半掩的地窖入口渐渐显露——这便是临时安置况国华的安全屋,原是村民们为储存粮食挖掘的地窖,后来加固改造,成了战时避难的隐秘场所。

“前辈,您小心脚下。”林墨率先走下陡峭的石阶,手中的煤油灯照亮了潮湿的石壁。石阶两侧每隔几步便有一个凹槽,里面放着干燥的艾草,用来驱散潮气和蚊虫,显然是村民们特意为安置客人准备的。

况国华跟在身后,指尖轻触石壁,触感微凉却干净,没有寻常地窖的霉味。走至地窖底部,眼前豁然开朗——地窖被拓宽过,约有两间木屋大小,地面铺着干燥的稻草,墙角堆放着几袋粮食和一捆捆草药,中间摆着一张简陋的木床,床上铺着崭新的粗布被褥,被褥上还叠着一件浆洗得发白的旧棉袄。

“这是村里张婶昨天连夜赶制的被褥,棉袄是村长年轻时穿的,虽然旧了些,却很暖和。”林墨将煤油灯放在床头的木桌上,灯光跳跃着照亮整个地窖,“您要是觉得冷,就把棉袄穿上;要是觉得潮,墙角有炭火盆,我们白天会送来新的炭火。”

况国华走到木床前,伸手抚过被褥,针脚细密均匀,棉花蓬松柔软,能感受到阳光晒过的温暖气息。他想起自己后山木屋中那张铺着破旧草席的硬板床,心中泛起一阵复杂的暖意——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是他隐居几十年从未体会过的。

“多谢你们费心了。”他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动容。

“前辈客气了。”林墨笑着摆了摆手,从墙角拎过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几个白面馒头、一小罐咸菜和一壶温热的野菊花茶,“这是晚饭,馒头是今早刚蒸的,咸菜是李婶腌的,野菊花茶能清热去火,您先垫垫肚子,等明天我们再给您送新的食物。”

况国华接过布包,馒头还带着余温,野菊花茶的清香透过壶口飘散开来。他走到木桌旁坐下,看着林墨忙碌的身影——年轻人正仔细检查炭火盆的通风口,又将草药分门别类摆好,标注着“治风寒”“止血”的字样,显然是怕他夜里有需要时找不到。

“晚辈去告知村民们您安置妥当的消息,也好让大家放心。”林墨检查完所有细节,转身对着况国华说道,“您要是有任何需要,就拉一下床头的麻绳,上面连着巷口的铃铛,我们听到铃声就会过来。”

况国华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床头那根粗麻绳上,麻绳末端系着一个铜铃,擦得锃亮,显然是特意打磨过的。他看着林墨转身离去的背影,听着石阶上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心中忽然涌起一阵莫名的空落,随即又被一种踏实的归属感取代——他终于不再是独自守着空木屋的孤家寡人,终于有了一个能称之为“落脚处”的地方。

待脚步声彻底消失,况国华打开布包,拿出一个馒头慢慢咀嚼。白面馒头的香甜在口中散开,混合着野菊花茶的清苦,滋味简单却踏实。他走到地窖入口处,透过藤蔓的缝隙望向巷外,夜色中的村落一片宁静,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和村民们低声的交谈,却没有丝毫喧嚣,只有岁月静好的安稳。

他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梦想——那时他也曾想过,平定山贼后,在山下找一处安静的地方,盖一间小木屋,娶一个勤劳善良的妻子,生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后来兄弟们牺牲,他被愧疚和自责裹挟,只能躲进后山,将这份梦想深埋心底。

如今,看着眼前温暖的地窖,想着村民们淳朴的笑脸,他忽然觉得,这个迟到了几十年的梦想,似乎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他虽然没有妻子儿女,却有一群真诚待他的“家人”;虽然没有自己的小木屋,却有一个能遮风挡雨、充满关怀的“家”。

不知过了多久,巷口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伴随着一阵细碎的说话声。况国华走到藤蔓后,看到林墨正和村长、张婶站在巷口,低声交谈着什么。

“况前辈安置好了吗?有没有说哪里不舒服?”张婶的声音带着几分担忧,“被褥要是嫌薄,我再拿一床来;棉袄要是不合身,我连夜改改。”

“张婶放心,前辈没说不舒服,只是话少些。”林墨轻声安慰道,“您做的被褥很暖和,前辈摸的时候很满意。明天一早,您再煮些小米粥送过去,前辈年纪大了,吃些软和的好。”

村长也跟着说道:“村东头的木屋,我已经让壮丁们加快进度了,争取十天内完工。这几天就让前辈先住在地窖,我们多照看些,别让他受了委屈。”

况国华站在藤蔓后,听着三人的对话,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他活了大半辈子,经历过战场的残酷,也体会过隐居的孤寂,却从未像此刻这样,被如此纯粹的善意包围。这份善意,没有功利,没有算计,只有真心实意的关怀,像一股暖流,彻底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

待三人离开后,况国华回到地窖中,将剩下的馒头和野菊花茶收好,又将棉袄叠放在床头。他走到木桌旁,借着煤油灯的光,翻开了随身携带的那本《孙子兵法》。书页间夹着的那张兄弟们的签名纸条,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上面的字迹虽然模糊,却仿佛带着当年的热血与温度。

“兄弟们,我找到新的‘家’了。”他轻声对着纸条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这里的人很好,很善良,我会和他们一起,守护好这片土地,不让你们当年的牺牲白费。”

夜色渐深,村落彻底安静下来,只有偶尔的风声穿过巷口,带着山间的清冽。况国华躺在床上,盖着温暖的被褥,听着远处传来的虫鸣,心中前所未有的平静。他知道,自己多年的隐居生活,终于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一段崭新的岁月,正带着温暖与希望,在他眼前缓缓展开。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不再是战场的鲜血和兄弟们的牺牲,而是晒谷场上金黄的稻谷、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村民们淳朴的笑脸,还有地窖中温热的馒头和野菊花茶的清香。这些鲜活的画面,像一个个温暖的印记,刻在他的心底,让他明白,真正的安宁,从来不是躲在山林中的孤独,而是融入人间的热闹,是与值得守护的人一起,共享岁月的温暖与安稳。

次日清晨,况国华被巷口的鸡鸣声唤醒。他起身推开藤蔓,看到林墨正提着一个食盒走来,食盒上冒着热气,显然是刚做好的早餐。

“前辈,早啊!”林墨笑着将食盒递给他,“这是张婶煮的小米粥,还有两个茶叶蛋,您快趁热吃。吃完我带您在村里转转,熟悉熟悉环境。”

况国华接过食盒,小米粥的香气扑面而来,带着家的温暖。他看着林墨真诚的笑容,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好,麻烦你了。”

阳光透过巷口的缝隙洒进来,照亮了两人的身影。况国华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后山那个孤独的隐居者,而是洪溪村的一员,是这个温暖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他将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守护他重新找到的“家”,直到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