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 > 第166章 拜访“病中”的司徒杨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6章 拜访“病中”的司徒杨赐

袁隗点点头,眼带笑意,看着袁基的身影渐渐走远。

袁基出了叔父府门,径直前往杨赐府邸。

就在袁基抵达杨赐府门时,袁隗府门外,一众今文经士族终于赶到。

结果依旧被告知袁隗病重。

“可是,刚刚袁太仆不是进去了吗?!”

门外的管事露出假笑,开口:“家主是我家主人的子侄,自然能进。家主前来看望病重的主人,是因其孝心,众位尊者前来是为何啊?”

这一句话问得,将众人的脸都问绿了,他们怎么觉得这话阴阳怪气的?

可他们又不能生气,所以一个个脸憋得有黑有白的,煞是丰富多彩。

众人很快又得知袁太仆已走,但去了哪里,继续问管事、门房,却全都不说,只说家主的行踪他们不便透露。

众人只好又回到袁基府邸处等着。

今文经众人的事情,袁基一概没理会——若是让他们能轻松探得他的行踪,那他的情报组织不就白建了吗?

袁基这边刚到杨赐府门,即使是临时递交拜帖,也依旧被立刻请了进去。

袁基走进去,发现杨赐之子杨彪也在。

杨彪同袁逢之女联姻,娶了袁基一母同胞的姐姐为妻,关系很近。

袁基先是对着杨赐一礼。

“袁基拜见杨公。”

杨赐躺在床上,闻言微微抬起头,笑着说:“士纪不要多礼。”

袁基起身,再是对着杨彪拜了一礼,表示亲近,“弟拜见杨家兄长。”

杨彪原本板着的脸露出一丝笑意。

“弟不必多礼。”说完,示意袁基在一旁坐下。

袁基坐下后,立马开口问道:“杨公身体现在如何?”

他伸手握住杨赐的手,面上添了几丝愁绪。

“杨公,换季之时,要尤为注重身体。基方才去叔父府上拜访,见叔父病重,基心里万分难受。杨公和叔父定要一直身体康健,长命百岁。若无二位长辈做我等小辈的后盾,基怕是要终日惶惶不安,无心于他事了。”

原本杨赐见袁基来,是想先直入主题说开,然后就不再装病,直接起身的。

结果袁基上来一番关心之语,将他说得动弹不得——这要是不继续装下去,岂不白费士纪一片好心?

而且杨赐还忍不住在心里埋怨袁隗——这老狐狸,真是什么都骗,袁隗有没有病,他杨赐还能不知道吗?

不过看着面前袁基真切的关心之色,杨赐又有些理解袁隗为什么装病骗袁基了。

因为他也装着呢,“咳咳……士纪,你来看我,我这病瞬间就好了不少。”

袁基皱紧眉头:“杨公,你怎还犯了咳疾?春日正是咳疾高发的时候,杨公可万要注意身体!医者如何说?这咳疾可会加重头疾?”

杨赐有点心虚,开始转移话题:“士纪,你这额布,戴着衬得你更是俊朗。吾见你就开心啊。”

一旁的杨彪第一次见父亲杨赐这样,差点没控制住自己的表情。

他刚刚也跟随天子,出城迎接袁基,对至真至诚、爱国爱民的袁基是很有好感的。

杨彪怕自己一会儿露出不合时宜的表情,于是开始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

一旁的袁基和杨赐聊得正欢。

袁基顺着杨赐的话,对杨赐甩甩脑袋,逗杨赐开心:“基也觉得这额布好看。这个是基自己做的,过几日也给杨公做一个,如何?”

杨赐笑着看他,说:“吾可老了,戴上也不好看,士纪平日忙,就不劳士纪了。”

袁基不赞同地看着杨赐,“杨公如今也是风骨俊朗之人。”

他直接一槌定音:“就这么说定了,过几日,基给杨公和杨兄都送几条。”

见状,杨赐只好笑着言:“好好好,吾便等着了。”

杨彪也在一旁微笑:“谢谢士纪。”

一番寒暄结束,袁基知道铺垫够了,他先说起鲜卑之事。

这事不会是秘密,因为从今日起,就得陆续开始准备一应事宜了,只是正式提及还是得在朝会上。

“杨公,过一两月,基可能会北征鲜卑,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洛阳。到时,杨公可定要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啊。”

这一言,将杨赐听得一愣。

这话风转变太快,他以为即使袁基开口,也是谈论今古文的事情,谁想到一开口就是要打鲜卑?

“士纪要去征鲜卑,天子?……”

袁基笑而不语。

见状,杨赐就知晓,袁基是不会管今文经的事了。

但他依旧得开口询问袁氏的态度。

“士纪,天子打算将古文经的《左氏春秋》立为官学,这事你怎么看?”

袁基帮杨赐掖了掖被角,轻声开口:

“在杨公和杨兄面前,基就不拐弯抹角了。其实杨公也清楚,今文经势大,天子是必然会扶持古文经的,这是制衡之道。”

“基同叔父也商讨过此事,目前的事实就是,今文经的经学确实是落后的。所以袁氏不会轻易加入今古文经的争端。”

袁基如此说,杨赐心里就大概知晓了

——袁氏本就灵活,到时候若是今文经还能维系,就帮今文经;若是古文经崛起为大势,怕是会举族投靠古文经。

官学的家传就那么多,到时候古文经若是想拉拢袁氏,给袁氏一个古文经家传也未可知,那袁氏就还是官学传家的家族。

他们杨氏同袁氏相似,又不那么相似,杨氏的门生故吏没有袁氏那么多。

杨氏没什么野心,他们只有让家族延续这一个目的,门生故吏不多就意味着他们需要考虑的东西也少,若是见势不对,怕是也不会坚定站在今文经阵营中。

以弘农杨氏的地位,值得拉拢,倒是也能得个古文经的家传。

知道另一个今文经顶级士族没有坚定冲锋的想法后,杨氏也就大概知晓日后该怎么做了。

既然袁氏要中立,那他们杨氏也不是非要绑死在今文经的船上共沉沦。

所以这病,他还是继续装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