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惟见南星 > 第1章 局长的客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阳光刚刚铺满县农业局的院子,办公室里还残留着一点清冷的气息。姜南星泡的一杯热茶还没喝上两口,办公桌上的手机就急促地响了起来。来电显示是“东河村支书—郑正国”。

她立刻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郑支书那带着浓重乡音、却热情洋溢的大嗓门:“姜科长,没打扰您工作吧,跟您报告个好消息,我们东河村茶园今天可以正式开采啦!头一波春芽,长得可好了!您今天有没有时间上来看看吗?”

姜南星一听,脸上立刻浮现出欣喜的笑容。东河村的茶园是她重点跟进扶持的项目之一,从去年的低产改造到今年的春管,她没少往村里跑。此刻听到开采的消息,如同听到了自己精心照料的作物终于丰收一般。

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声音清脆利落地应道:“郑支书,这是大好事啊!好,我马上就来!”

挂了电话,她瞬间进入工作状态。她侧身对邻桌正埋头整理文件的曾欢快速交代了一句:“欢欢,东河村茶园今天开采,郑支书来电话了,我过去一趟,局里要是有事随时电话我。”

曾欢抬起头,了然地比了个“oK”的手势:“放心去吧星姐,这儿有我呢。”

姜南星点点头,动作麻利地保存好电脑上正在编辑的文档,关机。随即拉开办公桌抽屉,拿出那个挂着一个小小茶叶挂饰的车钥匙串。

但她并没有立刻离开。她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向局长当面汇报一下行程。毕竟东河村是局里的重点联系村,茶园开采也算是个小节点。

她拿着车钥匙,快步穿过走廊,来到尽头挂着“局长办公室”牌子的门前。门是虚掩着的。她停下脚步,整理了一下因为快步走而微微晃动的发丝,然后屈起手指,用指节不轻不重地敲了三下。

“请进。”里面传来局长沉稳熟悉的声音。

姜南星推开厚重的木门,脸上带着工作性的微笑正准备开口,却意外地发现局长办公桌对面的客椅上还坐着一个人。

那是一位大约三十五上下、气质儒雅的男性,穿着得体的深色夹克,正侧着身子和局长交谈,看起来相谈甚欢。姜南星的突然闯入,让两人的谈话自然而然地暂停,目光转向了门口。

姜南星脚步顿了一下,心里迅速闪过一丝“来得不巧”的念头,但脸上迅速恢复了自然。她微微欠身,带着歉意说道:“局长,不好意思,不知道您这里有客人。”

局长见状,笑着朝她摆了摆手,态度很随和:“没事没事,小姜啊,来得正好。有什么事吗?”

坐在对面的那位客人听到动静,自然而然地转过头来。他唇角噙着一丝温和的、礼节性的微笑,对着姜南星微微颔首。他的目光沉静,像一汪深潭,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上位者的打量意味,但并不显得锐利或具有压迫感,反而有种阅人无数的平和与深邃。

姜南星的心跳在那一瞬不易察觉地漏跳了半拍。她凭借职业习惯练就的敏锐观察力,在移开视线前的电光火石间,用眼角的余晖飞速地捕捉了对方的身影。

窗外的光线恰好成了最完美的雕刻刀。 一道明亮的晨光从百叶窗的缝隙流入,不偏不倚地落在他线条分明的侧脸上。那光线沿着他饱满的额角流畅地滑下,在挺直如峰的鼻梁处投下一小块清晰的阴影,而后继续向下,勾勒出他紧抿的唇线和收束利落的下颌线。

整个轮廓清晰、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圆钝感,仿佛一尊被时光与阅历细细打磨过的雕塑,每一笔线条都蕴含着内敛的力量。额角与高挺的鼻梁形成一道坚毅而完美的折线,透着一股习惯于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果决。尽管只是瞬息之间的惊鸿一瞥,甚至未能看清他完整的正脸,但那种经由岁月沉淀下来的沉稳气度,却已像一滴浓墨滴入清水,无声而迅速地在空气中洇染开来,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姜南星迅速且不着痕迹地收回余光,仿佛只是自然地眨了一下眼。她压下心头那丝莫名泛起的、极细微的波澜,迅速将全部注意力拉回到局长身上,组织了一下语言,言简意赅地汇报,声音保持着一贯的清晰与镇定:“局长,刚接到东河村郑支书的电话,他们村的茶园今天正式开采了,我想现在赶过去一趟,实地看看情况,拍些素材回来。”

局长一听,脸上笑容更盛:“哦?东河村茶园开采了?这是好事!你去吧,深入一线好,掌握第一手情况。注意安全啊。”

“好的局长,那我先过去了。”姜南星得到指示,再次对局长和那位陌生的客人礼貌地点点头,姿态谦逊而得体。她后退半步,动作轻柔地带上厚重的木门,确保不发出任何突兀的声响。

就在门扉即将合拢的那一刹那,她敏锐的眼角余光仿佛捕捉到,那位坐在沙发上的客人,其目光似乎若有若无地在她身上停留了片刻。那目光并不令人不适,更像是一种带着些许审视和好奇的短暂关注,沉静而深邃。

随即,门彻底严丝合缝地关上,完美地隔绝了办公室内的一切景象与声音,也将那惊鸿一瞥。

门内,局长夏云州看着关上的门,脸上露出颇为赞赏的笑容,对着沙发上的周惟清说道:“这个小姑娘不错,叫姜南星。是正儿八经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研究生毕业。难得的是,放弃了留校的机会,直接回来报考了公务员,是以当年那一批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来的,就分到了我们农业局。小姑娘有想法,肯吃苦,我们现在正把她作为储备干部在重点培养。”

周惟清听罢,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扶手上轻点了一下,眼中流露出认可的神色:“北京农大……能放弃那边的发展机会,选择回来建设家乡,这份心很难得。现在有多少年轻人走出去,还愿意回到小县城的?尤其还是农业口,更需要沉得下心的人。你们确实应该好好培养,这样的苗子,是基层最需要的新鲜血液。”

夏云州听完周惟清对姜南星的评价,笑容更深了些,带着几分老友间的熟稔打趣道:“是啊,周县长,现在你可是我们的上司了,这个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任,以后还得你多费心把关啊。” 他特意强调了“周县长”这个新称呼。

夏云州和周惟清不仅是同一所知名大学的校友,更是相识多年的好友,私下说话聊天自然随意许多,少了许多官场上的刻板。

夏云州收敛了些玩笑的神色,语气变得真诚了许多:“惟清,说真的,这次你下来,不仅担任县长,还兼任副书记,主管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这是县委对你极大的信任和重托。由你来亲自抓农业,对英林县绝对是件大好事。我是真心感到鼓舞,热烈欢迎你来牵头带领我们干。”

周惟清闻言,却是露出一抹淡淡的苦笑,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压力:“云州,你我之间就不说虚的了。县长兼副书记,主管农业……这副担子有多重,你我都清楚。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出成绩慢,矛盾又多。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只是个过渡。但我既然来了,就是想切切实实为英林县的老百姓做点事,尤其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事,总要有人沉下心去干。”

夏云州听完周惟清的话,神色也郑重起来。他身体微微前倾,说道:“过年时候你告诉我可能有工作调动,我就猜到你最终会选择来英林。这两年,你在市委书记身边当秘书的时候,就没少跟我讨论、分析我们英林县的发展困境和可能性。英林县作为黄*市的贫困县,家底太薄了。全县人口满打满算四十万,其中壮劳力有三十万都在外务工,留下来的,十之七八都是老人和孩子,空心化太严重了。”

他叹了口气,继续剖析道:“县里没有大型的工厂企业,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各乡镇零零散散种植的茶叶。但是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大部分茶农的鲜叶或者粗加工后的毛茶,都被外省来的茶叶贩子低价收走了,人家拉回去精加工,贴上他们的牌子,价格就能翻上好几番。县里不是不想改变,是太难了!太穷了,本地的精深加工厂屈指可数,销售渠道更是狭窄,打不开销路。现阶段如果不让那些贩子收,茶农的茶可能就烂在手里,更是大问题。上面拨下来的补贴款就那么点,很多时候维持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都捉襟见肘,哪里还能有多余的钱去大力补贴茶产业升级、搞品牌建设?”

周惟清静静地听着,面色沉静。这些情况,在他下来之前就已做过大量功课,此刻听夏云州这位老同学、也是农业一线局长的亲口诉说,感受更为具体和深刻。他深知,要打破这个循环,不仅需要清晰的产业规划、规模化的集群效应,更需要整合资源,向上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这个主管县长的全力推动和统筹协调。

就在县长周惟清与农业局长夏云州在办公室里深入探讨着全县农业发展大计的同时,姜南星已经开着她那辆白色的汽车,驶出了农业局大院,融入了县城的车流之中,正朝着她具体负责的东河村茶园项目驶去。她此刻还不知道,那位在局长办公室里有一面之缘、气度不凡的陌生人,正是新任的、主管她所在领域的一县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