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孟礼的到来只是一个小插曲,没有引起任何的关注。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老两口惦记着儿子读书的事情,打算重新找时间去府衙里问一问。

林家人当天晚上就知道三丫已经在福满楼当学徒的事情。

一个个都惊呆了。

“爹、娘,你们动作也太快了吧?昨天才刚说完,今儿就把三丫拜师学厨艺的事情解决了?”林继虎感慨道。

其他人也用惊诧的目光看向他们。

“你们以为老娘是你们呢?一个个的干点儿事情磨磨叽叽!”

林继山突然反应过来。

“不对啊,娘,你们什么时候认识福满楼的管事了?

我听说福满楼是不对外招工的呀!

好像楼里所有的帮工,哪怕是个店小二,那都是签了身契的。”

总不能是二老把三丫给卖给福满楼当长工了吧?

不会吧?

不会真的卖了吧?

林继山用惊疑的目光看向自家父母。

“看什么?把你那种恶心的眼神收回去!老娘干不出那种卖儿卖女的事情!

咱家最穷最饿的时候,你们看老娘卖过谁了吗?

三丫之所以能拜师学艺,那是人家看三丫小小年纪肯吃苦!

你爹又恰好帮了福满楼管事一个忙,管事为了还人情,才答应让三丫跟着学厨艺的。

将来三丫要是学有所成,她也是要留在福满楼里干活儿的。

总之,三丫的事情用不着你们操心!

她十天会放一天假,你们作为她的叔伯,没事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她。”

众人面面相觑。

“听到了没有?一个个跟耳朵聋了一样!每次问点儿啥就装聋作哑!”

“听到了!也知道了,我们会去看三丫的。”林继虎忙道。

林继山跟林继海也跟着应和。

“别光知道,还得行动起来!老二替你们去上战场,让你们在家里体面地活着。你们当兄弟的,当叔伯的,就有责任替他照顾好孩子。”

“娘,我们都记着呢,我们会替二哥照顾好孩子的。”林继海道。

“你还是先管好你自己吧!你功课咋样了?来年的春闱准备得咋样了?能不能考个秀才举人回来啊?”

林继海被问得哑口无言。

早知道就不说话了,不如一直当个哑巴,娘说啥只管点头就是。

每次只要提起二哥,娘就跟吃了火药一样,说话冲得很!

唉~

说到底也赖自己!

怪自己还不够努力,没有早早考个功名出来。

但凡自己有了功名,二哥哪里还用得着上战场?

林继海瞬间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儿吧了!

他要好好学习,头悬梁、锥刺股,来年一定要榜上有名才行!

“老大家的,绣坊的事情你们打听得怎么样了?”

既然想好了要送孩子去学刺绣,那就早点儿做好安排。

林老太又冲二丫招了招手。

二丫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一个包袱递到了她跟前。

“这是给你买的两身裙子,三丫的也买了,她已经带着了。

回头去绣坊学习的时候带着,总得有两身像样点儿的衣裳。

咱家虽然不大富大贵,但也不能让你被其他人给看轻了去!”

“谢谢奶!”

“谢啥谢?这本来花的就是你们自个儿的银子!不过新衣裳可不是白买的,你去了绣坊要好好学,那可是你将来吃饭的手艺。”

“嗯!我会的!”

林老太这才看向了赵欢,等着她说关于绣坊的事情。

“我打听过了,府城里一共有三家绣坊比较出名。”

一家绣坊教的是苏绣,需要教束修,束修是二两银子一年。

在绣坊学习期间,所有的吃住由绣坊承担,刺绣所需要的东西则需各自准备。

绣品好的绣坊会花钱收,当然,也可以自己留着带走,或者其他渠道售卖。

一家绣坊是教蜀绣技法,不需要交束修,吃住也全包。

但是这家绣房需要跟学徒签订契书,契书协议时间最少十年。

也就是说,这十年里,学徒相当于卖身给了绣房。

这十年里所有的绣品都归绣坊所有。

绣坊会按月给月银,开始学徒的时期是没有月银的。

等到能够上手绣出简单绣品后,绣坊会根据绣品的参差给月钱。

五十文到五两银子不等。

绣技越好,月银越高,但最高也就只能给到五两。

第三家与第一家相似,又略有不同。

第三家也要收束修,不过学徒时期需要五两银子,也只收学徒时期的束修。

五两银子包含了吃穿住,以及学徒期间损耗的所有绣线跟布料。

第三家教的绣法是不固定的,看个人喜好、能力、天赋而定。

若是没有天赋,那么就教最简单的,将来缝缝补补没什么问题。

这种基本上一年就可以出师了。

若是有天赋的,那就看天赋如何,教授一种或几种绣法。

绣坊的绣娘们绣出来的所有成品,只要品相不差的,绣坊全部按照市场价收。

赵欢还在犹豫,没有决定好要将大丫送去哪家绣房?

每家绣坊都有利有弊。

但明眼人都知道,第三家绣坊是最好的。

因材施教。

却也是最贵的。

五两银子比送孩子去书院私塾启蒙都贵了。

五两银子足够他们一家子一年吃穿用度了。

赵欢有些舍不得。

不是抠,而是穷。

她不是只有一个孩子,而是有三个孩子。

三个孩子都要束修,还要笔墨纸砚的钱,一年就需要十几两银子打底。

还不包含他们自己的吃穿用度。

她跟林继山没什么本事,一年累死累活不休息,也赚不到十几两银子啊!

她会一点针线活儿,绣的绣品顶多卖个十几文。

一个绣品一天根本绣不完。

林继山除了有把子力气,能种地,其他也没什么本事。

顶多去城里找个力气活儿,干的全是苦差事,一年到头赚个三五两银子顶了天了。

照他们家这个过法,分家得的一百两银子,没几年就得全部用光了。

那他们一家子真得喝西北风了!

万一两个儿子有读书的天赋,回头到底是给他们念书,还是不给他们念书?

给他们继续念书,那念书的银子从哪里来?

夫妻俩都一下子陷入了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