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共鸣晶尘】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雷栋敏锐地意识到,不能仅仅依赖林浩等人维持节点时的自然析出。他组织人手,在几处晶尘产出效率较高的节点周围,搭建了小型的、强化“结构信念”共鸣的引导场。
效果立竿见影。晶尘的凝结速度明显加快,如同夜空中凝聚的露珠,在特定的能量场和意念共鸣下,更快地从虚空中析出,附着在岩壁和节点基座上。虽然总量依然有限,但至少实现了稳定产出,为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
林浩几乎成了基地的“晶尘大师”。他不仅负责采集,更在雷栋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晶尘应用。他将晶尘与他擅长的结构编织结合,成功制造出了第一个完全由晶尘构成的【稳态能量中继器】。这个巴掌大小的六棱体,无需外部能量输入,仅凭自身完美的结构和与地脉能量的天然亲和,就能稳定地放大和传递特定频段的规则能量,其效率让雷栋都为之咋舌。
“这已经超越了材料学的范畴,”雷栋捧着那个温润如玉、内部光晕流转的中继器,语气近乎痴迷,“这是规则的‘活体’架构!如果……如果我们能掌握大规模制造这种纯晶尘结构体的方法……”
他的设想更为大胆——用晶尘编织基地的能量网络核心,用晶尘构筑关键防御节点的骨架,甚至用晶尘来承载和运行韩屿设计的动态频率调整算法!那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而坚韧的规则造物。
然而,晶尘的“活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韩屿在尝试将一段复杂的防御性规则编码导入一个实验性晶尘结构时,发现晶尘并非被动接受。它们会对编码进行某种程度的“过滤”和“重塑”,只保留与自身“结构秩序”本性相契合的部分,排斥甚至扭曲那些过于混乱或带有强烈破坏性的指令。
“晶尘有其‘偏好’,”韩屿得出结论,“它们更倾向于承载建设性、稳定性的规则。这既是优点,也限制了它们在纯粹攻击性领域的应用。”
与此同时,蒲凝感受到的那份远方的低语与悲怆,非但没有减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清晰。它不再仅仅是缥缈的情绪碎片,开始夹杂着一些断断续续的、无法理解的音节,如同古老风铃在死寂的宇宙中孤独回响。
她越来越多地停留在中央晶石平台旁,试图与源点之种进行更深层的沟通,解读那悲歌的含义。源点之种传递给她的意象也发生了变化:那颗被锁链束缚的黯淡太阳,周围开始出现细密的裂纹,仿佛有什么东西正试图从内部挣脱;而破碎的星河中,有一些光点正以一种违背常理的方式,向着某个中心点缓慢而坚定地移动。
“它在呼唤……或者说,在‘汇聚’?”蒲凝将自己的感知分享给韩屿,“有很多……很小的、分散的东西,正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去。那个方向……感觉很遥远,比记录者、比猎犬来的方向都要远。”
韩屿调动了方舟数据库所有关于宇宙尺度、古老传说及规则感应的记录,试图定位这种感知。“根据你描述的‘遥远’感和意象特征,结合建造者文明残留的星图碎片……有一个区域存在微弱的匹配可能——被称为‘沉寂旋涡’的古老星域残骸。传说那里是某个早已消亡的超级文明的坟场,规则结构极其混乱且不稳定,连光线和常规规则都会在那里扭曲、消失。”
“沉寂旋涡……”蒲凝默念着这个名字,心中的不安如同潮水般上涨。一个文明的坟场,一颗被束缚的、即将碎裂的太阳,无数向着那里汇聚的光点……这一切,与那持续不断的悲怆低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悸的图景。
她隐隐觉得,这并非与他们无关的遥远异闻。最初之种的共鸣,源点之种的警示,都指向一个可能——这远方的变故,或许与规则本身的源头,与秩序和混沌的终极平衡,有着莫大的关联。
“我们需要知道更多。”蒲凝对韩屿说,眼神坚定,“能不能尝试调整预警网络,或者利用结构回响导管,主动去‘倾听’那个方向的规则背景噪音?哪怕只能捕捉到一丝有用的信息也好。”
韩屿沉默计算着可能性:“风险未知。主动进行超远距离、跨规则层面的探测,可能会暴露我们的位置,吸引未知存在的注意。而且,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成功率极低。”
“但我们必须尝试。”蒲凝坚持道,“如果那悲歌真的与‘最初之种’、与规则的源头有关,我们就不能置身事外。这或许……是比静滞猎犬和那个冰冷意志更大的危机的前兆。”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短暂的安稳,但蒲凝感知到的远方悲歌,却像逐渐逼近的鼓点,敲在每个人的心头。平衡界域的发展与外部浩瀚而危险的宇宙相比,依旧渺小。重构之路,在点亮脚下家园的同时,也必须开始仰望星空,直面那来自深空的、古老而悲怆的呼唤。
晶尘的微光在基地内闪烁,代表着秩序与建设的希望;而远方的低语穿透静滞,预示着动荡与未知的命运。两者交织,推动着前哨基地,走向一个必须做出选择和应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