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 > 第116集:紫铜锅里的光阴故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集:紫铜锅里的光阴故事

霜降这天,老灶台的木门换了副新门环,是对紫铜打的饕餮纹,摸上去温凉光滑。炎昭正踩着梯子往墙上挂木牌,红漆写的老灶铜锅四个字还冒着热气,底下小字注着每日限开十炉。

这锅比你俩岁数都大。王铁柱蹲在地上,用软布擦着口紫铜火锅,锅沿的包浆厚得像层琥珀。锅身錾着缠枝莲纹,火苗一照,花瓣仿佛在水里游动——这是张大爷年轻时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据说民国时曾摆在王府的宴席上。

炎耀抱着个藤筐进来,里面码着切成薄片的鲜羊肉,肥瘦相间得像幅水墨画。张爷爷的笔记里写,他指着锅盖上的小圆孔,气眼,当年王府的厨子要算着时辰开盖,气眼冒三回白汽,肉才够嫩。

头天试锅,店里就来了位特别的客人。这位老食客身着马褂,手持拐杖,一进门便如被磁石吸引一般,紧紧地盯着那口铜锅,嘴里还不停地咂摸着,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家伙,这可是‘同顺和’的手艺啊!”

原来,这位赵老爷子年轻时曾在绸缎庄当学徒,而“同顺和”则是当时一家颇有名气的铜器店。他曾亲眼见过掌柜的使用同款铜锅涮肉,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赵老爷子回忆道:“那时候涮肉可有讲究啦,得遵循‘一涮就熟,三涮就老’的原则,而且肉片切得那叫一个薄,薄得都能透出字来呢!”

说话间,紫铜锅已稳稳地架在了灶上,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发出“滋滋”的声响。伴随着这声音,一股特殊的甜香渐渐飘散开来。

炎昭见状,赶忙解释道:“这是紫铜遇热后析出的微量元素,与骨汤混合在一起,味道格外鲜美。”

然而,赵老爷子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然后不紧不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干海菜,轻轻地撒进了锅里。他解释说:“这叫‘压腥’,是当年王府里的规矩。在涮肉之前,得先煮些海菜,把铜气给去掉。”

网红直播间里,#老灶台紫铜锅#的话题正热。美食博主举着手机拍锅沿的花纹:家人们看这錾子工!比现在的机器雕刻有魂!镜头扫到炎耀切肉时,弹幕突然刷屏:这刀工!肉片能立在盘子上!求问铜锅链接,我也想在家复刻!

外地游客最稀罕这口锅。有对小夫妻从西安自驾来,围着铜锅转了三圈:这锅比我们那儿的铁锅沉多了!街坊李大妈凑过来,往他们碗里舀了勺麻酱:紫铜导热快,涮肉不柴,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瞧见没?张大爷年轻时就用这锅,给路过的八路军战士煮过肉汤。

最逗的是穿校服的小胖,非要给铜锅测体温。他把体温计往锅沿一贴,读数刚到80c就跳起来:张爷爷的笔记说铜锅见80c下肉,真准!炎昭笑着往他碗里夹了片雪花肥牛:火候经,老祖宗传下来的,比温度计靠谱。

入夜后,十口铜锅在店里冒着热气,紫铜的光泽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赵老爷子喝到兴头,用筷子敲着锅沿唱起来:铜锅沸,羊肉肥,胡同深巷酒香飞......是他小时候听来的调子,据说当年王府的宴会上,就有人这么唱。

收摊时,炎昭炎耀用软布把铜锅擦亮,倒扣在灶台上。月光从气眼钻进去,在锅底映出个小小的圆斑,像枚旧铜钱。张爷爷说,炎耀摸着锅身的花纹,好铜锅能养,用得越久,汤越鲜。炎昭点点头,往灶里添了把余火:就像日子,熬得越久,越有滋味。

胡同里的风带着寒气掠过门环,紫铜饕餮吞下最后一缕灶烟。老灶台的灯亮到很晚,仿佛在给那口历经岁月的铜锅,讲着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