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黄埔铁流 > 第26章 密林深处的课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湘鄂赣边界的深山老林中,新校址的建设比预想中更加艰难。连绵的秋雨让山路变成泥潭,运送建材的学员们常常要花费数倍力气。

教育,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赵立仁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粮食储备只够维持半个月了。

刘肖站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下,望着雨中忙碌的学员们。这些年轻人虽然衣衫褴褛,但眼神中的光芒却从未熄灭。

通知各队,从明天开始,上午训练,下午开荒。刘肖下定决心,我们要在这里扎根,就要学会自给自足。

新的作息制度很快推行。天刚蒙蒙亮,军号声就在山谷中回荡。学员们迅速集结,开始一天的训练。

今天练习山地急行军。刘肖站在队伍前,记住要领:上坡时重心前倾,下坡时膝盖微曲。每人负重增加五斤。

队伍如长蛇般在山间穿梭。刘肖亲自带队,不时纠正学员们的动作。这些在平原地区学到的战术,需要在山区进行适应性调整。

训练结束后,学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拿起锄头、镰刀,投入到开荒工作中。原本荆棘丛生的山坡,在大家的努力下,渐渐变成整齐的梯田。

这天下午,刘肖正和学员们一起开垦荒地,哨兵突然跑来报告:教育,山下发现一支部队,正在向我们这里靠近!

所有人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学员们迅速放下农具,拿起武器,按照预定方案进入防御阵地。

刘肖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来人的动向。突然,他的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是自己人!是程铁军他们回来了!

果然,半小时后,程铁军带着一支队伍出现在山口。令人惊喜的是,他们不仅带回了急需的粮食和药品,还带来了五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

老刘!程铁军激动地握住刘肖的手,这些同志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找奔我们的!

新来的青年中,有大学生、工人、农民,甚至还有几位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背景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参加革命。

欢迎同志们!刘肖对这群新人说,这里的条件很艰苦,但这里是革命的熔炉。只要你们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在这里成长为合格的革命战士。

新学员的加入,让学校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学资源更加紧张,连最基本的教材都严重短缺。

教育,我们连一本像样的战术教材都没有。一位新来的教官发愁地说。

刘肖沉思片刻,有了主意:没有教材,我们就自己编写。

当晚,刘肖在油灯下开始了《山地作战纲要》的编写工作。在系统的辅助下,他结合这段时间的实战经验,系统地总结了山地作战的战术要领。

要特别注意山区气候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刘肖一边写一边对助手说,比如机枪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卡壳,这些实战经验都要写进去。

与此同时,其他教官也在刘肖的指导下,开始编写各自的专业教材。周文负责政治理论教材,赵立仁编写侦察与反侦察教材,许向前则整理后勤保障经验。

教材编写工作进展顺利,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没有印刷设备。

我们可以用油印。一个曾经在印刷厂工作过的学员提议,虽然麻烦些,但能解决燃眉之急。

说干就干。学员们自制油印机,用最简陋的工具,开始了教材的印制工作。每当夜幕降临,教室里总是灯火通明,大家分工合作,刻板的刻板,印刷的印刷,装订的装订。

一周后,第一批自制教材终于问世。虽然装帧简陋,但内容翔实,紧密结合实际。

这是我们自己的教材!学员们捧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册子,个个兴奋不已。

教材问题解决了,但训练设施仍然匮乏。没有靶场,就在山壁上画靶子;没有障碍场,就用山林里的天然障碍进行训练。

这天,刘肖正在指导学员们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林中虎带着一支侦察分队回来了。

教育,我们在三十里外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矿洞,里面空间很大,可以改造成地下教室和仓库。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精神一振。在刘肖的带领下,学员们立即开始矿洞的改造工作。

矿洞位于半山腰,位置隐蔽,易守难攻。经过半个月的改造,这里变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地下基地。最大的洞室被改造成教室,较小的洞室分别用作仓库、医院和宿舍。

这里就是我们新的革命摇篮。周文在第一次地下教室上课时说,虽然我们身处深山,但我们的心与全国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地下基地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不论刮风下雨,学员们都能在洞室内安心学习。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不必再担心敌机的空袭。

然而,就在学校建设渐入佳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在逼近。

这天深夜,刘肖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是浑身是血的侦察员。

教育,敌军...敌军发现了我们的位置,正在向这里推进!最迟明天就能到达!

刘肖心中一凛。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