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龙号”战斗群以最高战速,如同一支离弦的利箭,刺破地月空间的寂静。全舰上下,从舰长李云舟到最基层的轮机兵,都沉浸在一种为“天宫”号复仇的悲愤和临战的紧张之中。航线被不断优化,引擎功率被推到极限,所有人都希望能尽快抵达月球战场。
然而,他们的对手,“神嗣号”舰长岛津义弘,是一个极其冷静且狡诈的战术家。他深知“赤龙号”的强大,绝不会坐等对方以完好的状态进入战场。在发动对“天宫”号的突袭的同时,他已经布下了一连串的迟滞和削弱手段。
“赤龙号”前方约一百万公里处,一片看似空无一物的宇宙空间。这里漂浮着一片极其稀薄的、由亿万颗微观智能单元组成的“尘埃云”。这些单元每个只有微米大小,表面覆盖着吸波材料,几乎不反射任何雷达波,静静地悬浮在“赤龙号”的预定航线上。这就是日方秘密研发的“星尘”智能纳米云。它们并非简单的物理障碍,而是具备基础逻辑判断能力的微型机器人集群,其核心指令是:附着、渗透、分解。
在“神嗣号”的作战计划中,这片“星尘”区域是第一道防线。一旦“赤龙号”闯入,这些纳米单元会像有生命的尘埃一样,被舰体引力场和发动机热辐射吸引,附着在舰体表面,特别是敏感的传感器窗口、武器炮口和推进器喷口上。然后,它们会启动微弱的腐蚀程序,并尝试通过缝隙渗透进入内部,破坏精密电路和管线。虽然短时间内无法造成结构性损伤,但会严重干扰传感器精度、降低武器系统可靠性,并在关键节点埋下故障的种子,为后续决战创造优势。
“赤龙号”舰桥内,雷达官报告:“前方空域洁净,未发现大型障碍物或能量反应。”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但就在此时,位于编队最前方、负责远程警戒的“千里眼”号空天预警机,其强大的多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和量子引力异常探测器,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异常信号。
“报告‘赤龙’!‘千里眼’发现异常!”预警机指挥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前方约九十万公里处,存在一片…极其稀薄的物质云。雷达反射几乎为零,但引力梯度仪检测到微乎其微的质量分布异常,且…该区域背景辐射有非自然扰动。”
预警机将放大并增强处理后的数据传回“赤龙号”主屏幕。在特殊的成像模式下,那片空域不再是纯粹的黑色,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其淡薄、几乎难以察觉的“雾状”光晕。
“这是什么?”李云舟眉头紧锁,盯着那片诡异的“雾”。
随舰的首席科学家,材料学专家陈静博士立刻上前分析数据,她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舰长,这不是自然现象!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纳米级人造物集群!其分布形态具有智能布设的特征,目的是最大化覆盖面积和接触概率。”
她调出数据库进行比对,语气变得更加严峻:“特征与情报部门曾预警过的、日本正在研发的‘智能纳米侵蚀剂’项目高度吻合!代号…‘星尘’!”
“星尘?”李云舟眼中寒光一闪,“他们想用这种小把戏来暗算我们?”
“绝不能小看!”陈博士强调道,“一旦舰体被大量附着,我们的光学观测窗、激光炮透镜、通讯天线甚至推进器喷管都会受到污染和侵蚀,战斗力会大打折扣!而且它们可能带有渗透性,后果不堪设想!”
李云舟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是堂堂正正的决战,而是阴险的陷阱。他迅速下达指令:
“全编队!立即减速!保持最高警戒!”
“导航官!重新规划航线,绕开这片‘尘埃区’!”
“作战部门!准备远程清扫方案!我们不能让这些东西沾上!”
“赤龙号”及其护航舰只的引擎喷口方向调整,巨大的舰体开始减速并转向。同时,几艘伴随的“巡天”级驱逐舰前出,它们装备的大功率微波发射器对准可疑空域进行试探性照射。
微波能量扫过“星尘”云,虽然无法彻底清除这些微观单元,但干扰了其部分功能,并使其分布形态发生了轻微扰动,进一步证实了其非自然属性。
“确认了,是纳米陷阱!”李云舟看着反馈数据,冷声道,“岛津这个老狐狸,果然给我们准备了‘见面礼’。”
虽然绕行会耽误一些时间,但确保了“赤龙号”以完好的状态投入战斗。日方的第一道阴险防线,被中方的前沿侦察技术和谨慎的战术决策所破解。
“赤龙号”调整航向,如同一头识破了猎人陷阱的巨龙,谨慎而威严地绕开了那片致命的“星尘”,继续向着月球战场挺进。这次遭遇,也让全体官兵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接下来的战斗,将不仅是力量的碰撞,更是智慧与技术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