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南天门计划 > 第197章 技术劣势的焦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京,中国空天军装备发展中心,一间灯火通明、气氛凝重的会议室。墙上巨大的屏幕上,正并排展示着“赤龙号”(升级后)与“神嗣号”的三维结构图及关键性能参数对比。一份刚刚由总装备部、中科院相关院所及“筑城者”情报分析部门联合完成的《关于日方“神嗣”级空天母舰技术评估及我方对策建议》的绝密报告,正摆在每一位与会高级将领和首席科学家面前。

主持会议的是空天军副司令员,一位以严谨和务实着称的老将军。他面色严峻,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眉头紧锁的专家。

“同志们,”他开门见山,声音低沉,“报告大家都看了。琉球对峙的详细数据分析和‘筑城者’后续的情报印证,结论是清晰且令人警醒的。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者,而是一个在特定技术路径上走到了我们前面的对手。现在,不是回避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正视差距,找出症结,迎头赶上!”

第一位发言的是隐形技术专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

他指着屏幕上“神嗣号”那光滑、棱角分明且反射率极低的舰体模型,语气沉重:

“将军,各位同仁。我们必须承认,在宽频段隐形技术上,日本人走得更远。他们的‘神隐’复合材料,不仅仅是对雷达波的吸收,更关键的是其对能量武器(如我方粒子束)的偏转和耗散效果,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估。我们的‘赤龙号’升级后,虽然等离子护盾和新型装甲的防御力惊人,但巨大的舰体本身就是一个显着的目标。在远距离遭遇战中,对方可能先于我们发现并锁定我们,而我们却可能‘看不见’他们。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大劣势。”

第二位是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领域的年轻首席科学家。

她调出了对峙中“隼鸟”无人机群协同作战的模拟还原动画,语速很快,带着焦虑:

“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集群智能协同算法。‘隼鸟’个体性能或许并不比我们的‘翼龙’系列无人机优越多少,但它们的协同效率、自主决策能力和抗干扰性,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其核心AI‘御镜’展现出的战术编排和实时优化能力,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程序控制,具备了战术级自主意识的雏形。我们的无人机群目前仍严重依赖后方指令和预设程序,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自适应和协同作战能力,存在代差风险。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消耗战中,我们的无人机可能会被对方更高效地‘收割’。”

第三位是电子战系统的负责人。

他展示了当时“雷鸟”战机与“神嗣号”进行电波对抗的数据记录,图表上清晰地显示了我方干扰信号被有效压制和反弹的轨迹。

“对方的电子战系统,集成度极高,反应速度极快。他们采用的是一种自适应认知电子战模式,能够快速学习并模仿我方的干扰模式,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反制和欺骗。我们的电子战装备性能先进,但在‘智能化’和‘学习速度’上,似乎落了下风。这导致在首次交锋中,我们的电子攻击效果大打折扣,反而被对方抓住了信号特征。”

空天军装备部部长总结道,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综合来看,‘神嗣号’走的‘小而精、高隐形、高智能、网络化’的技术路线,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我们‘赤龙号’所代表的‘大而全、重火力、重防护’的发展思路。这就像一位轻盈的刺客,对阵一位重甲的武士。武士力量强大,但若抓不住刺客的身影,只能被动挨打。琉球对峙,对方就是在向我们演示这种非对称优势。”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直以来,中国空天军的目标是追赶并超越美国,所有的技术规划和战术想定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日本这个变量,以及其带来的全新战术挑战,完全打乱了原有的节奏,带来了一种措手不及的焦虑感。

“我们不能自乱阵脚!”老将军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铿锵,“认识到差距是第一步!现在,我要求:

第一,立刻启动针对‘神嗣号’技术特点的专项反制研究项目(‘破隐’计划)。 集中全国顶尖光学、声学、量子探测资源,务必在短期内找到有效探测其隐形平台的方法!

第二,全面加速‘玄鸟计划’! ‘玄鸟’的分布式、高机动、智能化设计理念,正是应对此类威胁的正确方向!要人给人,要资源给资源,进度必须提前!

第三,立刻升级现有无人机蜂群AI系统(‘蜂群2.0’项目)。 重点突破分布式决策、抗干扰通信和智能协同攻击算法,绝不能在下一次交锋中,再吃无人系统的亏!

第四,电子战系统必须迭代! 引入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发展具有主动学习和欺骗能力的认知电子战系统(‘织网’计划)!”

命令一道道下达,与会人员迅速记录,脸色凝重但眼神坚定。他们深知,技术优势的窗口期正在缩短,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已经以更激烈、更紧迫的方式展开。

会议结束,老将军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首都的夜空。他感到肩上的压力重若千钧。曾经的对手还在虎视眈眈,新的挑战者已经亮出了锋利的獠牙。中国的空天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刺客的匕首已经抵近,”他喃喃自语,“我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锻造出能挡住它、并最终折断它的盾与剑。时间,不等人啊。”

一种基于严峻现实的、前所未有的技术焦虑,转化为一股强大的动力,驱动着中国的空天科技事业,向着更前沿、更智能、也更充满挑战的方向,全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