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南天门计划 > 第181章 资源再分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 谈判桌前的硝烟:新旧秩序的碰撞

会场设定: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厅,但气氛比任何贸易谈判都紧张。中美代表团分坐长桌两侧,欧盟、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等主要航天行为体以及代表“全球南方”的集团依次排开。

中方立场:基于实际控制与普惠发展

首席代表:一位以逻辑缜密、态度坚定着称的女外交官。

核心主张:

尊重现有开发事实:强调对已建立实质性科考和开发基地的区域(如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中国“广寒宫”基地周边)拥有优先开发权,反对“一刀切”的重置。

人类共同遗产但有管理权:承认太空资源是“人类共同遗产”,但主张由联合国框架下成立的新机构(中方拥有重要话语权)进行统筹管理和利益分配,而非完全自由竞争。

倾斜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原则:主张建立“太空发展基金”,将部分资源开发收益用于支持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太空鸿沟”。

美方立场:自由竞争与实力原则

首席代表:一位强势的前跨国公司cEo,信奉绝对的自由市场规则。

核心主张:

“先到先得”与市场驱动:坚持“先到先得”是太空开发的基本法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平均主义”,认为这会扼杀创新动力。

弱化联合国作用:主张由主要开发国(即中美等)组成“俱乐部”式管理机制,制定最低限度的“交通规则”即可,反对建立强大的全球管理机构。

补偿而非普惠:同意对历史上航天探索有贡献但缺乏开发能力的国家给予“适当补偿”,但反对将其与资源分配额度直接挂钩。

2. 焦点战场:月球南极的水冰与氦-3

战略价值: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坑的水冰是未来深空探索的生命线和燃料来源;氦-3是清洁聚变能源的理想燃料。谁控制了这些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太空经济的命门。

争议核心:中美基地位置接近,宣称的专属经济区存在重叠。中方依据持续投入和基地规模,主张更大范围。美方则依据更早的勘探数据,主张“历史性权利”。

博弈手段:

技术展示:中方播放“广寒宫”基地实现水冰就地提取和电解制取燃料的全流程视频,展示其实际开发能力。

法律攻势:美方抛出大篇幅法律意见书,援引其国内法《太空资源探索与利用法案》,声称其公民和公司有权获取和利用太空资源。

3. 小行星采矿:无法无天的疆域?

新问题:对主带小行星和近地小行星的采矿权如何分配?规则几乎空白。

中美私下交锋:

美方试探:一家与美国太空军关系密切的私人公司(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衍生公司)突然宣布,将发射探测器前往一颗富含铂金的高价值小行星。

中方反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几乎同时宣布,将对同一颗小行星进行“科学考察”,并暗示可能测试“在轨资源原位利用技术”。双方探测器发射窗口惊人地接近,一场潜在的“轨道对峙”阴影笼罩。

4. 中间派系的合纵连横

欧盟:试图扮演调停者,提出“基于可持续性和科学需求的渐进式分配方案”,但因其内部意见不一且缺乏足够威慑力,声音被边缘化。

俄罗斯:利用其仍存的航天实力和地缘政治筹码,待价而沽,时而靠近中方立场(强调国家主导和管理),时而与美方接触(暗示可支持其“俱乐部”模式以换取技术解禁)。

印度、阿联酋等新兴航天国家:组成“中间集团”,强烈要求确保“后来者”的权益,反对中美“瓜分”太空,成为双方竞相拉拢的关键票仓。

5. 谈判之外的角力

商业游说:代表美国私人太空公司的说客和代表中国国有航天企业的代表,在会场外酒店频繁活动,试图影响各自代表团和中小国家代表。

舆论战:双方通过媒体互相指责。美媒渲染中国要建立“太空霸权”,推行“新殖民主义”。中方媒体则抨击美国奉行“太空沙文主义”,企图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带入太空。

______

本章结尾:

经过数周激烈争吵,谈判再次陷入僵局,被迫休会。中美代表在走廊相遇,只是冷漠地点头致意,没有任何交流。女代表回到住处,看着窗外日内瓦湖的夜色,接到北京的电话指示:“原则问题不退让,但可展现灵活性,争取大多数。关键是,不能形成将我们排除在外的规则体系。” 她知道,下一轮谈判将更加艰难。资源的再分配,实质上是未来世界秩序主导权的争夺,没有一方会轻易让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刚刚结束的那场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