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 > 第210章 “回声”酒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来后,斯语便彻底沉浸在了《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创作之中。

书房的白板上贴满了从考察地带回的速写、笔记和脉络图,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那股来自千年前的黄土气息与铁血争鸣。

他正试图将触摸过的夯土墙的坚硬、聆听过的民间口述的鲜活、以及俯瞰山川地势时感受到的雄浑气魄,悉数熔铸进文字,再现那段制度碰撞、英雄辈出的裂变时代。

连续高强度的心力投入,即便是斯语,也感到精神有些紧绷。

恰在此时,周明轩的电话再次不期而至。

“斯语兄,还在跟你之前说的那些先秦的老祖宗们较劲呢?”

周明轩的声音带着笑意,“出来透透气吧,老闷着脑子也转不动。这次带你去几个真正放松的好地方,保证让你换换脑子。”

若是往常,斯语大概率会婉拒。

但此刻,他清晰地感受到创作进入了一个需要稍作沉淀、汲取新刺激的阶段。

那些来自古老土地的厚重素材,或许需要一些现代、轻快的元素来碰撞,才能产生更奇妙的化学反应。

于是,他几乎没有犹豫,便对着电话那头说道:“好。时间,地点。”

电话那头的周明轩似乎愣了一下,随即传来更兴奋的声音,“痛快!那我安排,到时候联系你!”

挂断电话,斯语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

他知道,适当的抽离,有时是为了更深入地潜入。

与周明轩这个圈子的接触,或许能为他正在构建的、充满权力博弈与人性挣扎的《裂变》世界,提供一些来自当代“战场”的、别样的观察视角。

接下来的几天,斯语在周明轩的盛情邀请下,算是短暂地体验了一把帝都顶级二代圈子的休闲生活。

周明轩显然有意将斯语引入自己的社交圈,安排的行程也颇为用心,兼顾了新奇与格调,并未流于普通的声色犬马。

第一夜,周明轩邀请斯语前往的地点,并非那种音乐震耳欲聋、人群拥挤喧闹的时尚夜店。

而是一家隐藏在老使馆区梧桐树荫下的会员制爵士酒吧,名为“回声”。

它的门脸极其低调,若非熟人引领,很容易错过那扇没有任何炫目招牌的深色木门。

推门而入,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

内部是经典的Art deco风格,线条利落而富有几何感。

暗色调的名贵木材、泛着温润光泽的黄铜装饰、与恰到好处的柔和灯光,共同营造出一种慵懒而私密的氛围。

空气里,雪茄的淡淡醇香与高级香水的幽雅气息微妙地交织,并不浓烈,只如一层无形的薄纱,增添了几许成熟与奢华的质感。

舞台不算大,一支小型的爵士乐队正在演奏。

钢琴、低音提琴、鼓组,以及一支萨克斯风。

乐手们沉浸其中,奏出的并非激昂的旋律,而是一曲慵懒中带着一丝忧郁的蓝调,像夜色本身在缓缓流淌。

周明轩一行人显然已是常客,熟稔地占据了视野最佳的一处卡座。

除了之前见过的赵烨、李锐和林薇,今晚还多了两位新面孔。

经周明轩介绍,一位是家里经营着跨国高端酒店集团的千金苏晚,她举止优雅,笑容得体,带着一种见多识广的从容。

另一位则是从事艺术品投资的陈墨,他戴着金丝眼镜,气质沉静,目光中带着审视与探究。

几人显然都通过各种渠道听说过斯语近期的“事迹”,态度友善,却并不显得过分热情或拘谨,那种好奇把握得恰到好处,体现了他们这个圈子待人接物的分寸感。

“这里是放松聊天的好地方,避开了外面的喧嚣。”

周明轩将设计精美的皮质酒单轻轻推到斯语面前,语气熟稔。

“音乐不错,酒也地道。尝尝他们的‘午夜飞行’?算是这里的招牌之一。”

斯语的视线在酒单上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名字上掠过,对酒精他依旧保持着本能的谨慎。

最终,他只要了一杯无酒精的特调莫吉托。

青柠的清新与薄荷的凉爽足以慰藉味蕾,又不至于扰乱心神。

他向后靠进柔软如云的真皮沙发里,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舞台。

那位头发微卷的萨克斯风手正闭着双眼,腮帮微鼓,完全沉浸在即兴演奏的旋律中,音符仿佛是他呼吸的延伸。

钢琴师的手指则在黑白琴键上优雅地跳跃,敲击出珍珠落玉盘般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声响。

“斯语先生对爵士乐有研究吗?”

陈墨扶了扶他的金丝眼镜,率先开启了话题。

作为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人,他对斯语这位横空出世,在诗词与音乐领域都引起轰动的“异数”自然抱有更浓厚的专业兴趣。

“略有涉猎,谈不上研究。”

斯语收回目光,语气平和。

“更多的是欣赏其即兴的魅力。它像是在一个既定的和声框架与节奏规则内,进行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瞬间的情绪抒发与逻辑构建。

这种特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诗词创作中所追求的‘神来之笔’——在严谨的格律规范中,寻求最灵动、最自由的表达。”

他这个将爵士乐即兴与诗词格律相类比的视角,新颖而精准,让在座的几人都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林薇率先笑了起来,她晃动着杯中琥珀色的液体,接口道:

“被你这么一说,感觉台上那萨克斯风吹出来的,不再是单纯的曲调,倒像是流动的、没有固定文字的诗句了。”

话题由此铺陈开来。

他们从爵士乐的不同流派,聊到近期在京城某美术馆开幕的现代艺术展览,又从某位新锐画家的风格争议,跳跃到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时局。

交谈广泛而轻松,节奏如同背景中的蓝调,舒缓而富有张力。

没有人刻意恭维斯语过往的成就,也没有人试图去深挖他那些“不合常理”的才华来源。

他们进行的,更像是一种平等的、基于各自知识背景与见识的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