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网络上顿时吵成一团,#林疏影 小龙女#、#神雕侠侣选角#、#小龙女剧照# 等词条火速冲上热搜,后面跟着鲜红的“爆”字。

支持者与质疑者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导演张黎转发了官博的剧照,并附上了一段话:

“选角历时数月,试镜过无数优秀演员。‘小龙女’之难,在于形神兼备,更在于那份‘本真’。

林疏影@林疏影 并非新人,她毕业于大秦戏剧学院,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一直潜心打磨演技。

打动我们的,正是她身上那份未经雕琢的纯净、与角色浑然天成的契合度,以及在试镜中展现出的、超越预期的灵气与潜力。

相信她,不会让大家失望。也感谢所有参与试镜的优秀演员。”

这番解释,稍微平息了一些关于“黑幕”的猜测,将焦点拉回到了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上。

大秦戏剧学院的金字招牌,也为其专业背景提供了一定的背书。

紧接着,一向低调的凌云也转发了微博,简单写道:“龙姑娘,幸会。@林疏影”

这简短的互动,仿佛给支持者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林疏影,其个人围博粉丝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暴涨。

她并未对漫天争议做出任何回应,只是默默地将微博头像换成了那张惊艳的侧颜剧照,更添几分神秘感。

云顶苑内,斯语浏览着网络上的滔天巨浪,神色平静。

林疏影的选定,是他与张黎反复斟酌后的共同决定。

在最终试镜中,这个女孩不仅外形气质贴合,更重要的是,她眼神里那种天然的、未经世俗浸染的空灵与执着,打动了他们。

演技或许尚有青涩之处,但那份“本真”,正是小龙女这个角色最难能可贵的核心。

“争议在所难免。”斯语对顾磊道,“让宣传团队把握好节奏,后续适当放出一些排练花絮或短视频片段,用事实说话。”

他知道,仅仅一张剧照,还不足以完全服众。

真正的考验,在于林疏影能否在动态的表演中,撑起那个无数人魂牵梦萦的“白月光”。

这场由一张剧照引发的选角风暴,将《神雕侠侣》的期待值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个横空出世的林疏影,究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还是仅仅昙花一现的幻影?

答案,只能等待成片揭晓。

但毫无疑问,《神雕侠侣》的每一次动静,都已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

深秋的关中平原,天穹显得格外高远,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承载着千年的重量。

风掠过裸露的黄土地,卷起细小的沙尘,带着一种粗粝而古老的气息。

大四上学期的课程已然稀疏,许多同学或忙于实习,或为前途奔波,斯语却悄然离开了帝都的喧嚣,踏上了这片孕育了大秦文明的古老土地。

他没有带助理,没有惊动任何人,只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带着一本厚厚的速写本和一支笔,如同一个最普通的采风者,融入了这片黄土地。

他的目的地,是历史上大秦帝国崛起的关键区域。

此行并非漫无目的的游历,而是为他计划中的鸿篇巨制——《大秦帝国》系列历史小说的第一部 《裂变》 ,进行前期的实地考察与素材积累。

他深知,要写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仅凭地球上的史料和想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血脉与呼吸。

第一站,雍城遗址。

眼前的雍城遗址,没有想象中的巍峨宫阙,没有琉璃瓦在日光下流转的金辉,也没有雕梁画栋诉说昔日荣光。

目之所及,只有大片经过考古发掘后、用白色标识线精心勾勒出的黄土台基和残垣断壁。

那些线条如此规整,像一幅巨大的、写满注释的草图,试图向后来者解释这片土地的过往。

巨大的夯土台基,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棱角与威严,如同被时光啃噬的巨兽骸骨,沉默地、近乎悲壮地匍匐在苍茫大地上。

天际线低垂,云层厚重,更衬得这遗址空旷寂寥。

游客寥寥,偶尔几声低语也迅速被风卷走,只留下天地间一片原始的荒凉,与一种沉甸甸的、压在心口的静。

斯语没有像其他游客那样,沿着指示牌规定的路线匆匆走过。

他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偏离了主路,沿着一条被深秋枯草半掩的小径,独自走向遗址的更深处。

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窸窣的草叶,周遭是愈发浓重的历史气息。

他最终停在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城墙剖面旁。

这断墙像一道巨大的伤疤,亦像一册敞开的无字天书,向敢于凝视它的人,展露内部的肌理与岁月的刻痕。

墙体是由一层层黄土夯实而成,历经近三千年的风霜雨雪、日晒冰封,那土质竟已转化,不再是松散的颗粒,而呈现出一种岩石般的质地与姿态。

它带着北方土地最本质的深褐色,上面布满了雨水冲刷出的细小沟壑,以及时光凝固后的冷硬光泽。

斯语伸出右手,五指张开,如同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缓缓贴上那冰冷粗糙的墙面。

瞬间的触感传来——出乎意料,并非预想中泥土的绵软或易碎,而是一种极其致密、带有细微颗粒感的坚硬。

指尖传来的阻力,仿佛在触摸一块风化的砂岩,指甲用力划过,也难留下深刻的印记。

他的指尖变得异常敏感,开始细细描摹夯层之间那些清晰的界限。

每一层大约一掌宽,十二到十五厘米的厚度,均匀得令人惊叹。

层与层之间结合得异常紧密,几乎天衣无缝,可以想见当年那反复的、力量千钧的夯击,将松散的黄土与某种意志,一同砸成了坚不可摧的整体。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用铅笔快速记录下此刻的观察与体悟:

“雍城夯土,色深褐,质极密,指甲难刻。夯层均匀,约12-15厘米,层理分明,可见当时‘版筑’技术之成熟,纪律之严明。非一日之功,乃万民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