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这孩子,看得透,有格局!”一位戏曲评论家撰文写道,“他并非排斥流量,而是希望将流量引向更广阔的江河,而非止步于自家门前的一洼池塘。
这份对艺术传承的清醒认知和责任感,尤为可贵。”
这也让许多原本对“演员凌云”还持观望态度的传统戏迷,对他多了几分理解和认同。
他们开始期待,这个从梨园行走出去的年轻人,能否真的如他所愿,凭借一个流行的影视角色,反哺滋养他出发的那片传统土壤。
当然,网络上也不乏一些冷嘲热讽的声音:
“说得挺高尚,不就是想名利双收吗?”
“演戏就演戏,扯什么弘扬国粹,立人设罢了。”
“京剧衰落是时代趋势,靠一两个演员能改变什么?”
但对于这些声音,凌云选择了无视。他深知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在进入《神雕侠侣》剧组进行封闭训练和拍摄后,人们发现,凌云在围博上分享的,除了必要的剧照和宣传,偶尔还会出现一些“不经意”的角落:
有时是一张后台练功的照片,背景里是其他老演员正在默戏的身影;
有时是一段关于京剧化妆、行头或者某个经典唱段的小知识科普;
甚至在一次采访中,当记者问及他如何理解杨过的“狂”时,他并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引申到了京剧某个特定行当的表演程式,如何通过夸张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激荡,听得记者一愣一愣的,却让不少懂行的观众会心一笑。
他正在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实践着他的想法。
不强行说教,而是将戏曲文化的点滴,如同撒种子一般,嵌入到他作为“演员凌云”的日常曝光中,等待着它们在某些观众心里发芽。
与此同时,随着凌云饰演杨过的定妆照和部分训练花絮的陆续放出,其俊美中带着落拓不羁的古装扮相和显然下过苦功的武打身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他与小龙女候选人的搭配想象图,也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进一步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凌云正在用他的专业和专注,将外界的关注点,从最初的“戏曲演员跨界”的争议,逐渐拉回到了“演员凌云”本身的能力和对角色的塑造上。
而他内心深处那份关于戏曲传承的执念,也如同静水深流,在不经意间,浸润着一些有心人的心田。
或许,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当《神雕侠侣》播出,无数观众为杨过的命运唏嘘感叹时,也会有人因为饰演者“凌云”这个名字,而对孕育了他的那片名为“京剧”的古老园林,投去一抹好奇与探究的目光。
而这,正是他愿意踏入这片纷扰的娱乐圈,去扮演一个虚构的武侠人物的、最真实也最沉重的初衷。
他的“剑”,不仅在戏中,更在戏外,指向的是那条漫长而艰难的传统文化传承与革新之路。
盛夏的余威尚未完全散去,但空气中已然隐约带上了一丝属于初秋的、清爽的凉意。
就在这季节交替的时节,大秦联邦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文化盛宴之一——国家电视台中秋晚会的筹备工作,悄然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冲刺阶段。
而作为本次晚会最受瞩目的特邀创作顾问和主题曲创作者,斯语虽然依旧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状态,但他的云顶苑书房,已然成为了晚会核心创意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这一日,国家电视台晚会总导演郑国锋,亲自率领着音乐总监、舞蹈总监、视觉设计等核心团队成员,登门拜访,与斯语进行第二次,也是更为深入的前期创意碰头会。
书房内,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正展示着晚会的初步舞台设计效果图。
今年的主舞台设计摒弃了以往一味追求宏大辉煌的风格,转而采用了更具东方美学意境的“移步换景”理念,借鉴了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明月竹影等元素通过可移动、组合的机械舞台和全息投影技术融为一体,力求营造出一个虚实相生、可供观众沉浸式体验的“月下园林”。
“斯语先生,这是我们根据您之前提出的‘诗意栖居’概念,深化后的舞台方案。”
郑导指着效果图,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期待。
面对这位年仅弱冠却已是文坛巨擘、乐坛奇才的年轻人,即便是他这样经验丰富的大导演,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斯语的目光缓缓扫过屏幕上的设计,微微颔首,“意境对了。细节上,比如这座假山的材质光影,还可以更接近太湖石的‘瘦、透、漏、皱’,水的波纹在投影上要更柔和,符合‘静影沉璧’的想象。”
他的话语平淡,却直指要害。
旁边的视觉设计总监连忙记录下来,心中暗惊于斯语对传统美学细节的精准把握。
“关于晚会流程和节目编排,”郑导切换了ppt,“我们初步设想是以‘月’为引,分为‘望月·思乡’、‘赏月·团圆’、‘颂月·家国’三个篇章。
您的主题曲《但愿人长久》,我们计划放在第二篇章‘赏月·团圆’的高潮部分,由秦雪进行演唱。”
斯语沉吟片刻,开口道:“《但愿人长久》的意境,更偏向于个体情感的升华与豁达,放在团圆篇章,可以。
不过,在它之前,或许可以加入一个铺垫。”
他操作电脑,调出了一份简单的文档,“这是我构思的,一个将我此前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京剧化改编的片段,由凌云用老生唱腔演绎前半阕,从‘明月几时有’到‘何似在人间’,着重表现那种对宇宙人生的诘问与孤高。
然后灯光切换,音乐转承,秦雪接上《但愿人长久》,从‘转朱阁,低绮户’开始,将情绪拉回到人间温情与美好祝愿。”
这个提议让在场众人眼前都是一亮!
京剧的苍凉磅礴与流行音乐的深情婉转形成对比与接力,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厚度,又符合现代审美,层次感瞬间就丰富了起来!
斯语先生竟然早已为此创作了如此契合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