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耕的风卷着泥土的气息掠过南荒,吹动了无字碑前那一片新挂起的红布条。

每一条上都写着名字,歪歪扭扭却认真至极——“帮阿婆挑水三次”“修好篱笆缺口”“教弟弟识字”……密密麻麻,像春天初生的嫩芽,从干裂的土地里倔强地钻出。

百姓们扶老携幼而来,手中攥着墨迹未干的纸条,脸上带着久违的光。

他们不再低头赶路,也不再畏惧夜里的风声。

这一年,灯亮了,心活了,连梦都开始有了颜色。

小石头站在碑前,手里捧着一支炭笔,指尖微微发颤。

他原以为师父会站在这里,亲手写下第一行字。

可此刻,陈凡却蹲在几十步外的灶台边,铁锅架在土垒的炉子上,锅铲磕碰着锅底,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打着某种节拍——不紧不慢,踏实得让人心安。

忽然,天边裂开一道金线。

紧接着,八道霞光自虚空垂落,与那第一道汇成九柱,如虹桥贯日,将整片南荒笼罩在一片辉煌之中。

云层翻涌,仙乐隐隐自九霄传来,有凤鸣鹤唳,也有钟磬齐奏。

九道身影踏光而下,皆披霞衣、持玉笏,周身灵光流转,威压如海。

为首者一袭雪白道袍,眉心一点赤星,朗声道:“恭迎功德天尊归位!太虚感应,万界共鸣,慈航神位已空悬三百载,请随我等重返仙庭,执掌愿力之源!”

人群瞬间哗然。

有人当场跪倒,额头触地,颤抖着喊出“天尊显圣”;孩童吓得躲进母亲怀里,却又忍不住探头张望;连村口那只瘸腿老狗也趴在地上,尾巴夹得死紧。

唯有陈凡没停下手里的活。

锅铲依旧在搅动,灵米在热油与野菜碎中翻滚,香气混着烟火气扑鼻而来。

他甚至吹了口气,试了试锅边溢出的热气,嘟囔了一句:“火候还差一点。”

小石头紧张地望过去,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知道这九人不是凡俗——那是传说中的九大仙门长老,每一尊都是跺一脚整个修真界都要震三震的存在。

可师父……只是个做饭的杂役啊!

“你们确定要找的人是我?”陈凡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奇异地穿透了仙乐与喧嚣。

他放下锅铲,慢悠悠盛了一碗饭,吹了吹热气,眼神清淡如井水,“我记得上次见面,我还被你们骂成‘窃取斩运术的邪修’,三十六道天雷追着劈了七天七夜,差点把我轰回胎里重投。”

九仙脸色微变。

那位赤星长老冷哼:“彼时你隐匿功德,逆天而行,自当受罚。如今你善念化野火,愿力成江河,天道亲启神榜,赐你慈航神位,统御万界祈愿之流——这是荣耀,也是责任!”

“荣耀?”陈凡笑了,把碗搁在灶台上,缓步走向无字碑。

他伸手抚过那些贴满的名字,指尖轻轻划过一张张纸条,仿佛在点数熟人的脸。

“这些才是真正的功德。”他说得很轻,却字字落地有声,“你们要的那个‘功德天尊’,早就死在三百年前那个扫地的晚上了。那天他被人用戒律鞭抽断了三根肋骨,还要爬起来把最后一本残卷塞回藏经阁。他死了,埋了,灰都没剩下。”

他转身,看向那九位高居云端的仙人,目光平静得近乎锋利。

“我要是跟你们走了,明天谁给孩子们打饭?谁教新来的瘸腿阿婆用扫帚当拐棍?谁半夜去补竹篱,顺手把她晾在外面的湿衣服收进来?”

空气凝滞了一瞬。

“放肆!”左侧一位青袍长老怒喝,袖中飞出一道金锁链,直取陈凡命门,“如此亵渎神位,必遭天谴!”

话音未落,一道黑影如夜雨骤降。

夜琉璃已立于陈凡身前,长发无风自动,净业莲在她手中绽放出刺骨寒光,剑意割裂云层,竟令九道霞光为之震颤。

“他不当神仙,是我乐意跟着个做饭的。”她冷笑,眸中杀意凛然,“你要罚,先问过我这双踹人的脚。”

风静,云裂。

九仙面面相觑,威严尽失。

就在这死寂之中,陈凡却已转身,一步步走回灶台。

他的背影不高大,也不挺拔,裤脚还卷着,草鞋沾泥,像个最普通的乡野厨夫。

可每一步落下,大地仿佛都在轻颤,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真实。

他重新拿起锅铲,继续搅动那锅快要糊底的饭。

没人注意到,他袖中扫帚尾端的草绳,轻轻晃了一下。

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像一条通往人间的路。

锅灶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火星如萤,跳跃在陈凡的脸庞上。

他蹲在土炉前,指尖沾着灵米浆液,神情专注得如同参悟天机。

锅铲轻搅,热油滚起青烟,野菜碎与腌菜末纷纷入锅,刹那间香气炸裂——不是仙界那种清渺飘然的灵香,而是带着焦边、烟火、汗水和土地味道的“人味”。

那九道霞光仍悬于天际,九大仙门长老立于云端,威仪未散,可他们的目光却不由自主被那一缕俗世炊烟牵引下来。

仙乐渐歇,凤鸣鹤唳悄然隐去,仿佛连天地也屏息,等待一碗饭。

陈凡没再看他们一眼。

他将调配好的灵米倒入大锅,加水,盖上木盖,火候调至文武之间。

这是他琢磨了三个月的配方:三成灵米增气力,七分野蔬养心神,再掺一撮腌菜碎激味醒魂——名曰“百味和合饭”。

不登仙宴,不入典籍,却是南荒孩童每日眼巴巴盼着的那一勺温饱。

开饭铃响。

清脆的铜铃声荡过田埂、屋檐、溪流,像春雷唤醒沉睡的泥土。

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跑来,赤脚踩着露水,怀里抱着粗陶碗,脸上笑出花来。

瘸腿阿婆拄着扫帚拐棍慢悠悠跟在后头,嘴里还念叨:“今天能不能多给半勺?我昨儿修了三户人家的篱笆呢!”

人群自然排成长队,弯弯曲曲绕过无字碑,一直延伸到灶台前。

而那九位仙人,竟也站在了队伍末尾。

没人驱赶,也没人邀请。

但他们就那样站着,玉笏收起,霞衣染尘,脚下是泥泞与草屑。

起初尚有傲色,但随着饭菜香气越来越浓,喉头竟不自觉滚动起来。

他们曾食蟠桃、饮琼浆、啖龙肝凤髓,却从未闻过这般直击魂魄的“人间之味”。

轮到为首长老时,他微微颔首,欲要上前一步。

“神仙也得排队。”陈凡眼皮都没抬,手里的饭勺稳稳一敲锅沿,“插队的——夜姑娘会踹。”

话音落,夜琉璃正靠在灶台边啃窝头,闻言冲他扬了扬脚尖,靴底还沾着方才踹飞金锁链时蹭上的云灰。

众人哄笑。

长老老脸微红,退后半步,默然接过那碗泛着焦香的米饭。

米粒微糊,菜碎杂陈,甚至还有几根烧断的柴禾丝混在里面。

可当他咬下第一口,眼眶竟猛地一热。

这不是灵力充盈的仙膳,也不是法则凝结的道果。

这是有人为你守夜补篱后,清晨端来的一碗热饭;

是寒冬里冻红了手仍坚持教弟弟识字的坚持;

是无数个默默无名的名字贴在无字碑上,汇聚成的——活着的味道。

九大仙人静默用饭,无人言语。

他们吃得极慢,仿佛要把这一餐刻进元神深处。

待最后一粒米咽下,为首的长老轻轻放下碗,望向陈凡背影的眼神,已无半分居高临下。

“原来大道不在九霄,而在这一勺饭里。”

他们收起宝辇,敛去霞光,踏云而去,不留痕迹。

数日后,陈凡将尘缘帚交予小石头,当着全村人的面,在无字碑前焚香祝祷:“记善使,执灯行路,不必拜神,只问本心。”

当晚,他与夜琉璃并肩坐在藏经阁屋顶,啃着最普通的窝头,望着星河浩瀚。

“接下来去哪儿?”她问。

他眯眼看向远方一颗刚刚亮起微光的星辰:“听说那边冬天特别长,但人们最爱围炉讲故事。”

火麟残魂在帚柄间轻颤:“这次……还带腌菜吗?”

他咧嘴一笑:“带,一车一车拉。”

星河深处,新的光点缓缓浮现,如同一句无声的回应:善不止息,灯永不灭。

九仙离去三日,南荒看似恢复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不少村民夜里仍偷偷焚香祭拜那尊被涂了笑脸的泥像,口中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