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骨妖逆袭:炮灰千金飒爆了 > 第191章 智能古物识别机落地,科技引流初显成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1章 智能古物识别机落地,科技引流初显成效

糖博科技的研发车间里,淡蓝色的灵气光晕在设备间流转。几台通体银灰的“智能古物识别机”整齐排列,机身线条流畅,正面10英寸的触控屏下方,一枚菱形的灵气感应芯片泛着微光——这是妖妖带领团队耗时两个月打磨的核心部件,芯片内嵌入了苏家独家的“灵气波动算法”,能精准捕捉古物表面残留的灵气轨迹,再与数据库中10万+件古物的灵气特征比对,30秒内即可输出年代、材质、收藏价值的分析报告。

“最后一遍校准灵敏度,不能出任何差错。”妖妖手持灵气校准仪,指尖凝聚的淡金色灵气缓缓注入识别机。屏幕上的“灵敏度阈值”从0.5纳灵逐步下调至0.3纳灵,她拿起一枚现代银饰放在检测台,机器瞬间显示“现代工艺制品,灵气波动杂乱,无收藏价值”;再换上一枚民国铜锁,屏幕立刻跳出“民国十五年(1926年)黄铜锁具,表面灵气残留0.9纳灵,属民俗类老物件,建议做防氧化处理”。

“完美。”妖妖满意地点头。此前测试时,机器曾因灵敏度过高,将居民佩戴的现代金属项链误判为“清代银链”,引发过小误会。这次校准后,既能排除现代工业金属的微弱灵气干扰,又能精准识别明清以后的小件古物,避免再出乌龙。

次日清晨,10台智能古物识别机陆续进驻苏傅惠民渠道的核心门店。向阳社区店的店员刚把机器摆放在入口显眼处,72岁的张奶奶就抱着红木匣子匆匆赶来——前几天她在门店修复了老伴的铝制饭盒,听说新来了“能辨老物件的机器”,特意回家翻出了婆婆传下来的银镯子。

“姑娘,帮我看看这镯子,是不是真的有年头了?”张奶奶小心翼翼地打开匣子,一对刻着缠枝纹的银镯子躺在红绸布上,表面有些氧化发黑。店员按下“开始检测”按钮,灵气感应芯片亮起,一道淡蓝色扫描光掠过镯子,30秒后,屏幕上的结果让张奶奶红了眼眶:“民国二十年(1931年)银质手镯,含银量92%,灵气残留0.8纳灵,为当时民间匠人手工打造,具有纪念价值,建议采用灵气镀膜技术做防氧化保护。”

“这年份对得上!”张奶奶激动地抓住店员的手,“我婆婆就是1931年嫁过来的,这镯子陪了她一辈子,没想到真能测出年代!”周围的居民本是路过看热闹,见机器这么“准”,纷纷回家取来家里的“老宝贝”——有装过粮票的搪瓷缸、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军用水壶、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机械手表,检测台前很快排起了长队。

为了让居民更懂“灵气与古物”的关联,妖妖还在识别机旁设置了“灵气科普角”。角落的电视循环播放着动画短片:画面里,一件唐代陶俑从刚烧制完成时的“灵气活跃”,到历经千年后“灵气沉稳沉淀”;而现代仿品的灵气则像“乱飘的柳絮”,毫无规律可言。“古物就像老人,年代越久,灵气越沉稳,这就是识别机判断年代的关键。”负责讲解的糖博科技员工,用通俗的比喻让居民瞬间明白原理。

下午三点,收藏爱好者老陈抱着一个青花盘挤进人群。这盘子是他去年在古玩市场花2万元买的,找了几位“行家”看,有人说是清代的,有人说是现代仿品,让他心里一直没底。识别机检测时,灵气感应芯片的蓝光停留了足足1分钟,屏幕上跳出一行醒目的字:“清乾隆年间青花缠枝莲纹盘,景德镇官窑烧制,灵气残留1.5纳灵,属二级文物范畴,釉面有细微冲线,建议联系专业机构做修复,修复后市场估值约15-20万元。”

老陈看着结果,手都在抖:“我还以为买亏了,没想到真是老物件!”糖博科技的技术人员趁机递上“古物修复方案”:“您这盘子的冲线用我们的‘微缩灵气修复仪’就能补,修复后肉眼几乎看不出痕迹,还能定制灵气保护罩,防止后续氧化。”老陈当场签下修复合同,成为识别机带来的第一笔高端订单。

当天结束时,10家门店的智能古物识别机累计接待523人次体验,157件“疑似古董”被识别为有收藏价值的老物件,38人表达修复意向,最终签下8笔修复订单,订单金额从5000元(修复民国搪瓷缸)到20万元(修复乾隆青花盘)不等。更意外的是,因客流激增,门店日用百货销售额同步上涨12%——不少居民检测完古物,会顺手买些灵气有机蔬菜、日用品,形成“检测+消费”的良性循环。

“这台机器不只是引流工具,更是糖博科技的‘活名片’。”傅博晟看着报表,对妖妖说,“以后居民提到古物鉴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咱们苏傅渠道。”妖妖笑着点头:“接下来我们把识别机的数据同步到云端,居民在家就能上传照片初步判断,再引导到店做精准检测,粘性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