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61章 文绘声传:绘本藏趣,声剧织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1章 文绘声传:绘本藏趣,声剧织情

出版社的编辑带着绘本与有声剧的合作方案,踩着晨露走进古枫村时,岳川正和夏晚晴坐在张大爷家的石桌旁,整理电视短剧的剧本与插曲素材。

石桌上摊着糙纸稿,上面是岳川手写的诗词,旁边放着夏晚晴的吉他,琴弦上还缠着根细小的槐叶。

“岳老师,夏老师,”编辑把方案放在桌上,指尖划过封面的“叶痕根脉”字样,“短剧的反响太好,我们想同步推出绘本和有声剧,绘本用凌薇的插画+您的诗词+短剧镜头,有声剧则由夏老师配乐,邀请村民和网友参与配音,形成‘剧-书-声’的联动。”

岳川拿起方案,指尖敲了敲“互动设计”一栏,想起前世“亲子绘本+多人有声剧”的爆款逻辑——用可视化的画面吸引孩子,用多角色的声效增强代入感,让乡土文化以更亲切的形式渗透。

“可以,”他抬头,“绘本要做‘可触摸质感’,封面用枫香纸,内页夹着真实的树叶标本,凌薇的插画要保留手绘痕迹,比如颜料晕染的边缘、铅笔勾勒的线条;

有声剧分‘村民版’和‘网友版’,村民版用方言配音,网友版开放报名,夏晚晴的配乐要随剧情情绪变化,比如丰收时激昂,思念时舒缓。”

这话看似是基于现有素材的延伸,实则复刻前世亲子文娱的成功模式,伪装成“贴合受众需求的自然设计”。

夏晚晴立刻接话,眼里闪着创作的光:“我可以把短剧的插曲改编成有声剧的配乐,”她翻出笔记本,上面记着各集的情绪节点,“比如《槐香春》改编成舒缓的背景音,《戏韵暖》做成高潮部分的配乐;还能加入‘声音彩蛋’,听众点击绘本上的树叶图案,就能听到对应的插曲片段。”

她还计划在有声剧里加入童声旁白,邀请村里的孩子参与,让声音更有童真——这既坚守了她音乐人的核心定位,又让副线成为联动产品的灵魂,不是“附属配乐”,而是驱动情感共鸣的关键。

团队的分工在日常交流中自然落地,没有刻意的罗列,却各司其职:

岳川负责绘本的文字排版与有声剧的脚本优化,他把诗词按绘本页面拆分,每首诗搭配一段简短的故事旁白,比如“槐叶青青,是王奶奶指尖的暖意,一针一线,缝进了岁月的温柔”;

有声剧脚本则补充了村民的日常对话,比如张大爷修剪枫香树时的念叨,让剧情更鲜活。他还在绘本末尾留了空白页,标注“我的乡土笔记”,方便读者记录自己的故事。

凌薇带着几个村民妇女和孩子,在晒谷场搭建了简易的绘画角。她没有用专业的绘画工具,而是给孩子们分发蜡笔和糙纸,让他们画自己眼里的古枫村:有的画枫香树,有的画槐叶枕,有的画戏曲公演的场景。

“绘本的插画要‘接地气’,”她边指导边说,“星娱要是做绘本,肯定用精修的电脑绘图,追求完美比例,哪有这种带着孩子童真的‘不完美线条’。”

她把孩子们的画作扫描后,融入自己的插画中,比如在枫香树的枝桠上,添上孩子画的小鸟,让画面充满童趣。

林野拿着相机,拍摄绘本配图的实景素材。他特意选了不同季节的场景:春天的槐花开得正盛,夏天的拓印纸铺满地,秋天的稻谷堆成山,冬天的枫香树挂着雪。

他把这些实景照片和凌薇的插画、孩子们的画作拼接在一起,形成“实景+手绘”的独特风格。“这样既有真实的乡土气息,又有艺术的美感,”他对着镜头说,“星娱的绘本只会用摆拍的明星照片,哪有这种自然生长的画面感。”

陆哲负责有声剧的音效与配音统筹。他把之前收录的乡音素材整理分类,比如田埂的自然声、手作的声响、戏曲的唱腔,作为有声剧的背景音;

他还在村里设了“配音角”,让村民自愿报名,张大爷配自己,王奶奶配自己,孩子们配剧中的孩童角色。

“配音不用专业,”他对着报名的村民说,“用方言说就行,真实的声音比声优更动人。”他还开放了线上配音通道,网友可以提交自己的配音片段,择优收录进有声剧的“网友版”。

周曼对接出版社的制作环节,强调“保留手工质感”:“绘本的树叶标本要用真树叶,晒干后压平,不能用塑料仿制品;有声剧的cd封面要用糙纸印刷,印上凌薇的手绘插画和孩子们的签名。”

她还联系了电商平台,计划推出“绘本+有声剧cd+乡土盲盒”的组合套餐,让用户能一站式体验。

创作过程中,村里的氛围格外热闹。

孩子们放学后,都会跑到绘画角,围着凌薇学画画;村民们干完农活,会去配音角试试嗓子,张大爷配自己修剪枫香树的片段时,方言里的沧桑感,让陆哲都忍不住红了眼;夏晚晴则在石桌旁弹唱,把村民的配音片段录下来,根据语气调整配乐的节奏。

可就在绘本和有声剧即将完成时,周曼接到消息:星娱也推出了“乡土绘本+有声剧”套餐,邀请流量明星配音,绘本用铜版纸印刷,插画是精修的3d建模,有声剧里明星用不标准的方言配音,还加入了大量的广告植入。

“他们的绘本里,树叶标本是塑料的,摸起来硬邦邦的,”周曼翻着网友的吐槽,“有声剧里明星的方言说得不伦不类,还夹杂着‘买xx产品,享乡土情怀’的广告语,太违和了。”

对比之下,主角团队的绘本和有声剧还没正式发售,就被预订了上万套。有位幼儿园老师留言:“看到绘本里的真实树叶和孩子的画作,就想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一起感受乡土文化。”

还有位家长说:“有声剧里村民的方言太亲切了,像回到了老家,孩子听着都跟着学方言。”

绘本印刷完成的那天,团队把样本分给村民们看。张大爷翻到自己修剪枫香树的页面,指着上面的诗词说:“这话说得好,‘枫香剪枝藏岁月,一木一情记乡愁’,就是我心里想的。”

夏晚晴则把有声剧的cd放进播放器,村里的喇叭响起熟悉的乡音和旋律,孩子们跟着拍手唱,老人们坐在石凳上,听得满脸笑意。

岳川看着手里的绘本,指尖抚摸着封面上的枫香纸,感受着树叶标本的粗糙质感,心里想着:从短剧到绘本,从音乐到有声剧,乡土文化的传播形式在不断丰富,但核心始终是“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声音,真实的情感。

周曼突然接到文旅部的电话,语气恭敬:“我们想把‘叶痕根脉’打造成全国性的乡土文化Ip,邀请你们团队担任核心创作方,负责后续的动画系列、音乐剧、文旅小镇规划,让更多人感受乡土的魅力。”

岳川接过电话,听着文旅部的规划,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抬头看向窗外。夏晚晴抱着吉他,轻轻弹起《叶痕遍华夏》的旋律,琴声混着村里的鸡鸣犬吠,格外和谐。

林野的相机对着窗外,拍下枫香树在风中摇曳的画面,陆哲的录音设备里,正收录着这温柔的琴声与自然的声响,像在为即将开启的全国性创作旅程,埋下温暖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