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回渭北做刀客 > 第91章 改善药材的加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黑娃看着丁山子把钱财看的轻,又办事灵活。

在心里想:就凭这份心性,是个好苗子,再加上有拳脚底子,好好打磨,准能独当一面。

回到自己的小东院,他取出穿越时带来的宝贝——光伏太阳能充电板,还有威廉给的电线、灯泡。

接好导线,手指轻轻一搭,灯泡“唰”地亮了!

昏黄的光晕在屋里轻轻摇曳。

他凝视着那盏灯,嘿嘿一笑:“在这个年代,咱也算实现电器化了!”

他小心翼翼地把太阳能板固定在屋顶,电线沿着屋檐引入室内,灯泡稳稳挂好。

就是没开关,得靠手搭线通电,扯开断电,虽然麻烦点,但心里却美得很。

晚上,章茂才和刘小丫见了这稀罕物,好奇得不得了。

黑娃只说是威廉从国外捎来的洋玩意儿。

刘小丫睁圆了眼睛,指尖轻轻碰了碰灯泡,惊呼:“呀!这‘火苗’咋不烫手?”

章茂才捻着胡须,半信半疑:“有点像鬼火?”

黑娃笑着摇摇头,把电线一扯,灯灭;再一搭,灯亮。

来回几次,两人看得目瞪口呆。他压低声音:“这叫电!没声没火,却能亮一整夜。”

趁机又卖弄了几句电的神奇。

夜深人静时,他找了个没人的空档,把从恒昌药行“顺”来的黄芩、远志、防风这些大路货,从帐篷空间里取出来,悄悄放进新建的库房,这样就能顺着自家的渠道流入市场。

至于来源只能编了。

把马车和马具也放到马厩旁边,交代给养牲口的。

至于“顺”来的其他药材嘛,只能想法子通过其他路子出手了。

第二天上午,黑娃只说是库房里有昨晚客商送来的货,让刘小丫清点入库,登记造册。

黑娃陪着章茂才在药材作坊巡视。

只见没出任务的护镖队员,带着些半大孩子和村里帮工,正埋头挑拣药材。

按大小、颜色、质地、完整度,分门别类放进“天”、“地”、“人”三个等级的筐里,再打成标准重量的药包。

怕压的药材,就装进特制的长方形周转木架,方便运输装卸。

初加工的时候,远志要去心,防风要切段。

收上来的黄芩一部分按等级装袋,另一部分得切片晾晒,薄厚均匀地铺在筐里,搁到通风棚下阴干。

章茂才已经给藻露堂的胡师傅捎了信,请他抽空再来指点药材加工的手艺,要把药材加工再提提档次。

黑娃隐约记得后世似乎流传着“产地趁鲜切制”的妙招,专门对付黄芩、远志、防风这些药材。

就是说,药材刚挖出来还水灵着呢,直接切片加工,能最大程度锁住药效精华!

这法子讲究一个“闷润”,让药材变得柔韧,趁着湿乎劲儿赶紧切片。

烘干的法子也能升级换代,把阴干换成土炕烘烤。

这样既不怕风沙雨水,又能大大缩短晾干时间,避免药效精华在漫长的等待中悄悄溜走。

黑娃把自己琢磨的这些点子,掰开揉碎给章茂才讲了一遍,只说是当初在西安东关南街时,听别的药商闲聊扯来的土办法,没想到还真有点门道。

章茂才捻着胡须沉吟半晌,眼中渐渐亮起赞许的光:

“这些法子嘛,琢磨着是有些道理的。等藻露堂的胡师傅来了,咱爷几个再一块儿合计合计。”

走到棉花作坊那边,看见帮工们正晾晒新收的棉花。

洁白如雪的棉花铺在竹席上,把院子都摆满了,在阳光下一片白的刺眼。

黑娃走过去抓了一把,那蓬松的手感让他笑了:“今年棉花收成真不错!”

章茂才点头:“比去年的朵儿大。收购的时候要求干净,乡亲们摘得也仔细。就是咱们这儿种得不多,收多少方掌柜要多少。有时村里婆姨们织土布要换的棉花都供不上。”

黑娃想了想:“才叔,您看这样行不?咱们当地收的棉花,全供给方掌柜,主要做棉衣棉被。

村里婆姨们织土布的棉花,改用同州府周边的货,那儿的棉花纤维长、韧劲儿足,织出的土布细密又耐穿。

土布品质上去了,才好卖。咱们在这些土布上缝上‘仁义’的字号。”

“从同州府买棉花的事儿,我会跟方掌柜打个招呼,免得他误会。咱们周边十里八乡都吆喝起来,固定找些讲信用的村里婆姨当合作织户,定期供给棉花,等土布回收了再结算。把‘仁义’土布的名头闯出去!”

“当然,谁要是弄虚作假,十倍赔偿!”

黑娃这可是把后世的品牌概念搬来了,就为了给周边村子找条活路!

眼下这光景难过啊,尤其那些没地或地少的庄稼户,再碰上个大病灾年的,锅盖都揭不开。

让她们在家织布,老老少少都能搭把手,挣点活钱买粮,总比逃荒要饭或者借那要命的高利贷强。

借了高利贷?利滚利,就是个死局,越陷越深,多少人家被它害得倾家荡产。

这事儿要是办成了,可不光是救个急,简直是给穷乡亲们栽下根“活桩”!只要肯下力气,凭着手艺就能活命,甚至慢慢儿缓过劲儿来。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像流水一样往前淌。

眨眼就到了十月下旬,黑娃也把手里的事儿再仔细盘点了一遍:

头一件大事,搞快枪,扩大队伍,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第二件,得把中药材的销路铺开,现在药行做大了,库存积压,卖货的压力都来了。

第三件,得培养一些领队和掌柜的,要能独当一面,或带好十几号兄弟走一条镖路,或打点一方的生意。

快枪的渠道光靠威廉和黑市的金爷,有点窄了,得另寻新路。

要大批量的买,必须走洋人洋行或军火掮客的渠道。

买的时候不知道需不需要打着县衙或府衙的旗号。

估计难,虽然清朝也在变法、改革,但衙门的设置或调整进行的很缓慢。

地方衙门大批量配备快枪,还得等个两年左右,那时才会成立警察局,巡防营也会换装。

所以,一两年后各地衙门才会想着法子去买枪,要完全换装县衙的这些队伍,没有五六年的工夫下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