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 第192章 案牍如山催改制 李算献策立内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2章 案牍如山催改制 李算献策立内阁

太极殿内,关于新年仪制的争论余音未散,一种新的、更为紧迫的窒息感便迅速笼罩了整个朝堂。

户部协理“算盘李”大步出列,甚至没等皇帝喘口气,便抱拳朗声道:“陛下!臣有急奏!”

李世民揉了揉因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强打精神:“讲。”

李算的声音清晰、快速,不带丝毫感情,如同在汇报一份冰冷的财务报表:

“陛下!自臣等协理户部、刑部、工部等衙以来,依龙首原高效流程处置积压政务,各类请示、批复、核准文书,皆需陛下朱批御览,用印生效。”

他微微抬头,目光扫过御案一侧堆积如山的奏折箱(那里存放着已处理待批红的文件),又看向李世民因疲惫而微微颤抖的手:

“然,文书流转之速,已远超陛下批阅之能。据臣统计,昨日一日,仅户部、刑部、工部三部,便产出需陛下亲批之急件、要件共计三百七十四份!而陛下昼夜不息,昨日批复…不足百件。”

他顿了顿,说出一个更残酷的数字:“积压待批之奏折,如今已逾两千余份!涉及钱粮调度、要犯处决、工程启动、官员任免等紧要事宜。各地驿马持文书于承天门外等候,心急如焚。许多政令,因缺陛下朱批,无法下发,各地衙门…几近停摆。”

李算最后补充道,语气平淡却字字诛心:“陛下,奏折…等不起,大唐…等不起。若按此速,即便陛下不吃不睡,也需近月方能清空积压。期间,恐生大变。”

“……”

死寂!

刚才还为周礼唐礼争吵的官员们,此刻全都哑口无言,冷汗涔涔!

他们这才意识到,红棍们带来的高效,是一把双刃剑!它迅速厘清了旧账,却也产生了海量的新“作业”,而这些作业,最终都需要皇帝这个唯一的“批改老师”来完成!

李世民看着李算,又看看那堆成小山的奏折,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胸口发闷。他这几天几乎没合眼,手腕因长时间握笔而酸痛肿胀,此刻被李算当庭点破这残酷的现实,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烦躁感瞬间涌上心头!

他忍不住带着一丝愠怒和无奈,低吼道:“快!快!快!你们倒是快了!可朕…朕只有一双手!朕批不过来!难道要让朕学那秦始皇,衡石量书,日夜有程吗?!”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重臣站在下首,也是面色灰败,眼窝深陷。他们何尝不累?他们也需要审阅、附议大量文书,最终汇总到皇帝这里。这套以皇帝为绝对核心的决策体系,在突如其来的高效行政洪流冲击下,已然不堪重负!

李算面对皇帝的怒火,神色不变,只是微微躬身:“陛下息怒。臣非指责陛下,而是指出制度之弊。此非陛下之过,乃…制度已不合时宜。”

他抬起头,目光锐利,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既然批不过来,何不改一改这批阅的规矩?”

“陛下乃九五之尊,当总揽全局,决策军国要务,岂能终日困于案牍,效那胥吏之劳?”

“臣有一策,或可解此困局,亦可强我大唐中枢!”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李世民瞳孔一缩:“何策?”

李算清晰地说道:“设‘内阁’!”

“内阁?”李世民和众臣皆是一愣,这个词汇前所未闻。

“正是!”李算解释道,“简而言之,便是于陛下之下,设一核心议政决策机构。遴选数名最具才干、最得信任的重臣,入值此‘内阁’。”

他详细阐述其运作模式:

“一、所有奏章文书,先送内阁,由阁臣先行阅览,提炼要点,研判轻重缓急,并附上初步处理意见,以纸条粘于奏章之上,此称为‘票拟’。”

“二、‘票拟’后的奏章,再呈送陛下御览。陛下只需阅览要点及阁臣意见,可迅速做出决断,或认可,或修改,或否决,亲笔批示,此称为‘批红’。”

“三、特别重大或疑难之事,由内阁先行商议,提出数个方案,再报陛下圣裁。日常琐碎事务,阁臣可依律例、惯例直接‘票拟’处理,陛下只需最终过目用印即可。”

他最后强调:“如此,陛下可从海量琐碎文书中超脱出来,专注于真正需要圣心独断的大事!而政务流转效率,可十倍、百倍提升!此乃真正的中央集权、分层决策之要义!”

这番言论,如同在死水中投入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这…这岂不是分陛下之权?!”

“自古权柄出于上,岂容臣子代拟?!”

“此制闻所未闻,恐生权臣,祸乱朝纲啊!”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些官员立刻出声反对!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内阁制”一旦实行,他们这些依靠接近皇帝、参与御前会议来影响决策的传统重臣,权力将被这个新的核心小圈子极大削弱!

然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们都是务实到极点的政治家,深知目前朝廷决策体系的臃肿低效和皇帝的事必躬亲所带来的巨大弊端。李算提出的“内阁制”,虽然大胆,却直指要害!它不是在分权,而是在优化决策流程,将皇帝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高效地行使最高权力!

李世民的心也剧烈跳动起来!他太累了,也太清楚目前的困境了。李算的话,仿佛在他黑暗疲惫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窗!

但他立刻抓住了关键问题,沉声问道:“此策…听起来固然高效。然,入此内阁者,需何等样人? 若所托非人,权柄在手,岂非酿成大祸?”

李算似乎早有准备,毫不犹豫地回答:“陛下所虑极是!故,入阁者,必为陛下绝对心腹,且需有经天纬地之才,公忠体国之志!”

他目光扫向房玄龄和杜如晦,意有所指:“需有房相之谋略,杜相之决断!需能总揽六部,协调四方!需能秉公持正,不畏权贵!需能…日理万机而不知疲倦!”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讥讽:“若以如今吏部所选,那些只知吟诗作赋、皓首穷经,或靠祖荫混迹朝堂的庸碌之辈,自然不堪此任!甚至连理解此制精髓都难!”

这话等于把大多数官员都骂了进去,但也无人敢反驳。

李算最后总结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此制若成,陛下可垂拱而治,专注开拓;若败,陛下随时可废此制,权柄依旧在手。然眼下,吏部近乎瘫痪,人才凋敝,欲行此制,首要之急,便是打破常规,为这‘内阁’乃至整个朝廷,选拔真正的实干之才!”

他再次拱手:“故,臣再请陛下,速速决断,推行新科举,广纳天下英才!否则,纵有良制,亦无良臣可用,空谈而已!”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心中天人交战。

李算的话,如同为他描绘了一幅高效运转的帝国中枢蓝图,极具诱惑力。但“内阁”二字背后隐含的权力结构调整,又让他本能地警惕。

他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虽未说话,但眼神中的肯定已十分明显。他又看向激烈反对的长孙无忌等人,心中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最终,疲惫的现实和开创盛世的雄心,压倒了对未知的顾虑。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目光逐渐变得坚定:

“李爱卿所言…朕,准奏!”

“即日起,朕决议,试行‘内阁制’!”

“命房玄龄、杜如晦,即刻筹备组建内阁事宜,拟定阁臣遴选标准、议事规程、票拟格式!”

“命吏部…不!”他看向长孙无忌,又看向房玄龄,“命房玄龄、杜如晦,会同…魏征,总揽新科举一切筹备事宜!要快!要实!”

“退朝!”

说完,李世民不再看任何人,起身,有些踉跄地走向后殿。他需要休息,更需要独自消化这个将彻底改变大唐权力运行模式的重大决定。

朝堂之上,留下心思各异的群臣。

房玄龄、杜如晦面色凝重却带着使命感。

长孙无忌脸色阴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魏征目光复杂,既有对制度的审视,也有对选才的期待。

而李算等红棍,则面无表情,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项日常汇报。

一场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伴随着巨大的效率压力和人才危机,在这贞观二年的朝堂上,被正式提上了日程。大唐的皇权运行方式,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