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 第106章 唇枪舌剑,帝王观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6章 唇枪舌剑,帝王观战

群芳阁内的气氛,在第一局辣妹子那首惊才绝艳的边塞诗后,已然彻底逆转。秦族五千红棍气势如虹,欢呼声、口哨声震得雕梁画栋都在嗡嗡作响。而对面的文人阵营,则是一片死寂,柳文轩、周清扬等人面如土色,羞愤交加,士气跌落谷底。

“第一局!秦族胜!”充当临时裁判的玉玲珑(玉妈妈)在二楼高声宣布,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也被那首诗震得不轻。

“哈哈哈!承让承让!”秦哲叼着烟,笑得格外畅快,对着对面拱了拱手,动作却充满了嘲讽,“柳公子,周才子,这开门红,我们秦族就笑纳了!赶紧的,下一局!老子等着看你们掏钱呢!”

柳文轩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几乎要咬出血来。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怒火和屈辱,目光在己方阵营中扫视,寻找下一个目标。不能再输了!必须扳回一城!

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秦族阵营前排一个身材异常魁梧、如同铁塔般的红棍身上。这人光头锃亮,满脸横肉,双臂裸露,虬结的肌肉上覆盖着狰狞的盘龙猛虎图腾,眼神凶悍,嘴里叼着一根粗大的烟卷,正和旁边人用一口浓重的东北腔大声说笑着:“瞅啥瞅?那帮酸秀才,怂了吧唧的!哈哈哈!”

就是他!柳文轩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这种莽夫,一看就是大字不识几个,只会好勇斗狠的货色!选他比辩论!定能杀他个片甲不留!

“第二局!辩论!”柳文轩猛地指向那光头壮汉,声音带着一丝刻意的尖锐,“我方出题!辩题:‘治国之道,当以德化民,抑或以法治国’?请…这位壮士应战!”

他故意用了“壮士”而非“先生”,讽刺意味十足。

那光头红棍一愣,指着自己鼻子,东北腔脱口而出:“啥玩意儿?喊我?辩论?治国?扯犊子呢吧?”他挠了挠光溜溜的脑袋,一脸茫然。

周围文人们见状,顿时发出一阵压抑的嗤笑声,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种粗鄙武夫,懂什么治国之道?德化?法治?恐怕连字都认不全!

秦哲却咧嘴一笑,对着那光头喊道:“铁头!上!跟他们唠唠!让他们见识见识咱们东北爷们的‘道理’!”

“得嘞!龙头!”铁头(绰号)应了一声,把烟屁股往地上一扔,用他那双如同蒲扇般的大脚碾灭,然后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场中央。他那近两米的身高和铁塔般的身躯,往那一站,就带来一股无形的压迫感。

柳文轩这边,则派出了一个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者。老者一身洗得发白的儒衫,气质儒雅,眼神却锐利如鹰。他是国子监的博士,姓郑,以学问渊博、辩才无碍着称,是柳文轩等人特意请来的“镇场”人物。

郑博士对着铁头微微拱手,姿态从容,声音平和:“老朽郑玄明,请教壮士高见。治国之道,首重教化,以德化民,使民知廉耻,明礼仪,则天下自安。不知壮士以为如何?”

他开口便是引经据典,先声夺人,一派宗师风范。

铁头抱着胳膊,歪着脑袋,用他那双铜铃大的眼睛上下打量着郑博士,突然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东北腔洪亮如钟:“老爷子,您这话,听着挺唬人!德化民?挺好!谁不想当好人啊?”

他话锋陡然一转,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子混不吝的痞气和直指核心的锋利:“可问题是!光靠嘴皮子说说,念几句‘之乎者也’,就能让那些偷鸡摸狗、杀人放火、贪赃枉法的王八犊子都变成好人?就能让那些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总想着祸害别人的瘪犊子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扯淡呢!”

他大手一挥,指着周围:“您瞅瞅这长安城!天子脚下!够德化了吧?可昨儿个泾阳县衙前,几千号人拿着刀片子要砍皇帝!要砍我们龙头!要砍老百姓!您那‘德’呢?化到狗肚子里去了?!”

铁头的话如同连珠炮,又糙又狠,直接撕开了“德化”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血淋淋的现实!尤其是提到泾阳血战,更是让在场许多经历过或听闻过那场惨烈战斗的人心头一凛!

郑博士眉头微皱,但涵养极好,并未动怒,只是平静反驳:“壮士此言差矣。泾阳之事,乃宵小作乱,非教化不兴之过。恰是德化未遍,致使奸邪滋生。若人人知礼明义,心怀仁德,何来刀兵之祸?”

“人人知礼明义?”铁头嗤笑一声,声音带着浓浓的嘲讽,“老爷子,您活在梦里呢吧?这天底下,有好人,就有坏人!有老实巴交种地的,就有天生坏种想祸害人的!您那套‘德化’,对付老实人管用,对付那些坏到流脓的瘪犊子,屁用没有!就得靠这个!”

他猛地一握拳,碗口大的拳头骨节噼啪作响,配合着他那身骇人的肌肉和纹身,充满了暴力威慑力!

“法!就是规矩!就是红线!就是告诉那些王八犊子,敢伸手,老子就剁了他的爪子!敢杀人,老子就砍了他的脑袋!简单!直接!有效!”铁头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没有刀把子撑腰,您那嘴皮子磨破了,也挡不住坏人的刀片子!德化?那是锦上添花!法治!才是雪中送炭!是保命的根本!”

他顿了顿,环视四周,目光扫过那些脸色难看的文人,最后落在郑博士脸上,语气带着一种朴素的、却直击人心的力量:“老爷子,您说德化好,我认!可您不能光说不练!您得告诉我,怎么让那些坏种听您的话?怎么让他们放下刀?光靠讲道理?您信不信,您这边跟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那边一刀就攮您心窝子里了!对付这种人,就得先把他打趴下!用王法把他捆结实了!再谈什么德化!那才叫对牛弹琴!不,那叫…叫…对!叫治病救人!先救命,再治病!”

铁头这番“歪理邪说”,虽然粗鄙,却逻辑清晰,直指要害!将“法治”的必要性和“德化”的局限性,用最接地气、最血淋淋的方式阐述了出来!尤其是那句“先救命,再治病”,更是形象生动!

郑博士眉头紧锁,他一生浸淫儒学,讲究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何曾听过如此赤裸裸、充满暴力美学的“法治”论调?他想要反驳,却发现对方的话虽然糙,却句句在理,尤其是结合泾阳血战的现实,更是让他一时语塞。

“你…你这是强词夺理!是法家酷吏之言!非圣人之道!”柳文轩见郑博士被噎住,忍不住跳出来指责。

“圣人之道?”铁头斜睨了他一眼,一脸不屑,“圣人之道能当饭吃?能挡刀子?能让那些刺客放下屠刀?不能!那就别扯那没用的!老子只知道,谁想害我兄弟,害我龙头,害老百姓,老子就用王法剁了他!这就是老子的道理!简单!管用!”

“你…你…”柳文轩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铁头,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就在这时,群芳阁门口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人群如同潮水般分开,一行人悄然走了进来。

为首一人,身着常服,气度雍容,面容英武,不怒自威,正是微服而来的李世民!他身后,跟着同样便服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场内席地而坐、气势汹汹的五千红棍,又看向对面那群面红耳赤、气急败坏的文人,最后落在场中央那个如同铁塔般、正用一口东北腔“舌战群儒”的光头红棍身上,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和…玩味。

他刚刚在御书房批阅奏折,百骑司紧急来报,说群芳阁这边秦哲带着五千红棍和国子监、长安文人打起来了,赌注惊人,连国子监祭酒都惊动了。李世民一听,又惊又奇,立刻放下政务,带着几位心腹重臣匆匆赶来。

他本以为是场闹剧,却没想到,刚进来就听到如此…“别开生面”的辩论!

“治国之道…法治…德化…”李世民低声重复着铁头的话,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有意思…真有意思…”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是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震惊。他们没想到,秦族一个看似粗鄙不堪的红棍,竟能说出如此…犀利而现实的道理!虽然话语粗俗,却直指治国理政的核心矛盾!

魏征更是目光灼灼地看着铁头,仿佛发现了什么稀世珍宝。

场中,辩论还在继续。郑博士毕竟是饱学之士,很快调整过来,开始引经据典,从儒家经典出发,阐述德化的重要性。铁头则依旧坚持他那套“先救命再治病”、“刀把子撑腰”的朴素法治观,两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虽然风格迥异,一个温文尔雅,一个粗犷直白,却斗得旗鼓相当,精彩纷呈!

李世民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安静地坐下,饶有兴致地看着这场前所未见的“文墨之争”。他倒要看看,秦族这五千“蛮夷”之中,除了秦哲秦杨,除了那个作诗的辣妹子,还有多少…卧虎藏龙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