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天色依旧灰蒙,铅云低垂,仿佛承载着过多的悲伤与秘密。
今日,是比天幕预言提前一个月去世的太子妃常氏出殡的日子。这位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原本应是风光大葬,极尽哀荣。然而,现实的境况却让这场葬礼显得格外冷清和寒酸。
究其原因,其一自然是天幕带来的冲击过于惊人,朝野上下仍处在巨大的震动和观望之中,人心浮动,许多本该尽心操持的事务难免疏漏。
其二,则在于常家自身的没落。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常氏之弟)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自己姐姐去世的元凶,而在几天前就被废黜圈禁,等同于政治生命终结;而常家的另一根支柱,年仅十岁的常升(常遇春次子),虽已承袭开国公爵位,但终究只是个懵懂孩童,根本无法支撑门庭,更无法在朝中为姐姐的丧仪争取应有的体面。
送葬的队伍稀稀拉拉,仪仗也减了又减。与不久前老曹国公李贞那场虽然皇帝素服引发争执、但勋贵云集、备极哀荣的葬礼相比,太子妃常氏的这场葬礼,寒酸得令人心酸,也无声地昭示着皇亲国戚之家在政治风波中的起伏无常。
就在这肃穆而压抑的送葬氛围中,一股更加诡异、更加惊人的流言,如同隐藏在阴影里的毒蛇,开始在应天府的街头巷尾、勋贵府邸之间悄然蔓延、飞速传播。
流言的核心骇人听闻:有人预言,皇帝陛下为了彻底杜绝后患,确保太子朱标的地位万无一失,可能会……处死燕王朱棣!
这个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奉天殿内,燕王朱棣那一声石破天惊的“朕”,是无数勋贵大臣亲耳所闻。结合天幕揭示的“靖难之役”,朱元璋为了保全亲手选定的继承人朱标,以及维护王朝的稳定,对拥有巨大潜在威胁的朱棣起杀心,在很多人看来,是完全符合朱元璋性格和行事逻辑的。
然而,流言的后续部分则更加匪夷所思,充满了对天幕信息的扭曲利用和惊世骇俗的政治想象:
有人信誓旦旦地推测:就算朱高炽是未来的天子,血脉尊贵,能力超群,但陛下也未必不能“移花接木”!陛下完全可以处死朱棣,然后……将燕王妃徐妙云立为太子妃.....
让徐妙云带着她那两个月大的、被天幕誉为“完美继承人”的儿子朱高炽,一起嫁入东宫,反正天家之事不同于民间,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将齐王妃接入了自己的后宫!更何况女真、蒙元统治中原几百年,这种事儿并不稀奇。
这样操作的“好处”在流言中被分析得头头是道:
第一,朱棣的香火没断,他唯一的嫡子(在流言传播者看来,朱高煦尚未出生)得以保全,甚至未来还能继承燕王之位(如果还有的话),陛下对二姐夫李贞尚且如此重情,对亲生儿子总不至于绝嗣。
第二,最关键的是,天幕不是说了吗?徐妙云是“天命之女”,谁娶她谁就是未来的皇帝!只要徐妙云成了太子妃,那她身上附带的“天命”不就自然转移到了太子朱标身上?有这位“天命之女”的加持,太子殿下那被天幕预言早逝的命运,说不定真能逆天改命,得以保全!
第三,那个至关重要的“好圣孙”朱高炽,也能名正言顺地留在皇室核心,由太子朱标亲自抚养教育,未来依旧可以继承大统,确保大明走向强盛。
这个流言,将冷酷的政治算计、对天命的迷信渴望以及对未来走势的疯狂赌博糅合在一起,听起来荒谬绝伦,却又隐隐契合了朱元璋那多疑、果断甚至不乏迷信,以及为了江山稳定不惜一切代价的复杂心理。
这股流言传播的速度极快,很快便通过卫国公府的鸽子,钻入了西安的秦王府,钻入了刚刚挨打、正在府中养伤的燕王朱棣耳中......
朱樉听到这流言,先是愕然,随即是深深的忌惮。若父皇真如此行事,那老四虽死,但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太子大哥,而且拥有了“天命之女”和“完美圣孙”的东宫,将更加不可动摇。他发现自己之前的落井下石,在这等惊天谋划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燕王府内,朱棣在听到这流言的第一时间,猛地从病榻上坐起,牵动了身上的伤势,疼得他龇牙咧嘴,但更痛的是心!他脸色铁青,双目赤红,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父皇……您真会如此绝情吗?!”他低声嘶吼,声音中充满了被背叛的痛苦和滔天的恨意。
而一旁的徐妙云,更是脸色煞白,浑身冰凉。这流言将她置于何地?又将她的孩儿置于何地?
如果皇上真的下定这个决心,那么自己怎么办?自杀以全名节,那会将整个魏国公府一同殉葬了......这比任何刀剑都更令人恐惧。
这天晚上天幕之上,主播朱迪钠似乎并未受到下方世界暗流汹涌的影响,按部就班地继续着他的节目。他又一次话锋一转,引入了一个新的关键人物。
“各位网友,我们之前聊了那么多关于朱棣和他的儿子们,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朱棣身边,是否有一位至关重要的‘幕后推手’或者‘精神导师’呢?”朱迪钠露出一个略带神秘的笑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靖难第一功臣’的传奇人物——姚广孝。”
随着朱迪钠的讲述,天幕上开始浮现出关于姚广孝的生平简介:一位出身医学世家却十四岁出家为僧的奇才,精通儒释道三教,更涉猎兵家、权谋之术。
“姚广孝最早与燕王朱棣的相遇,根据正史与某些野史的记载,是在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诸王奔丧之际。”朱迪钠的声音清晰地传遍大地,“据说,就是在那次相遇中,发生了一段极其着名的对话,也被视为朱棣野心的起点。”
天幕上,为了增强效果,甚至出现了一段简单的动画演绎:一个穿着黑色僧袍的和尚(姚广孝),在法会上拦住了时年二十多岁的燕王朱棣,对他说了一番话。
朱迪钠的画外音同步响起:“传说,姚广孝对朱棣说:‘殿下若能用我,我当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
“王”字上面加个“白”字,那是什么?
是“皇”!
这个在后世广为流传、充满神秘色彩和宿命论的故事,此刻在洪武十一年的天空中被清晰地揭示出来!
“根据这段记载,”朱迪钠分析道,“很多史学家认为,最迟在洪武十五年,姚广孝就已经看出了朱棣的不凡,并用这种方式进行了试探和投靠。而朱棣的反应,据说是‘默然’,但随后便将姚广孝带回了北平,奉为上宾。这似乎表明,燕王朱棣的‘异心’,至少在潜在层面,从那时起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朱迪钠的本意,或许是介绍姚广孝其人和这段历史公案。然而,他忽略了一点——或者说,她根本不知道:他此刻讲述的对象,是活在洪武十一年的人们!
洪武十五年?那是在四年之后!
姚广孝?那个和尚现在在哪里?是否已经注意到了燕王?
白帽子?王上加白?!
“轰——!”
这番话,在洪武十一年的时空中,无异于一道晴天霹雳!比朱棣那句失言的“朕”更加具体,更加恶毒,也更加……“证据确凿”!
奉天殿内,心神不宁的朱元璋,猛地拍案而起,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他之前对朱棣的愤怒,更多是源于其“失言”和对未来的潜在威胁,还带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父子之情。但此刻,天幕直接抛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洪武十五年)、一个具体的人物(姚广孝)、一段具体的、大逆不道的对话(白帽子)!
这不再是模糊的预言,这简直就像是未来的朱棣,在洪武十五年就已经开始密谋造反的铁证!而且是通过一个妖僧之口,赤裸裸地表达了出来!
“妖僧!乱政之妖僧!还有老四……老四他……他早在洪武十五年就……”朱元璋气得手指都在发抖,后面的话几乎说不出来。一股冰寒的杀意,从未如此清晰地在他眼中凝聚。
西安秦王府,朱樉先是一愣,随即狂喜!“哈哈哈!老四啊老四!真是天要亡你!连这种隐秘之事都被天幕揭发出来了!看你这回还怎么狡辩!”他立刻对邓次妃道,“快!再给应天去信!就说天幕证实,燕王早有反心,其心可诛!”
燕王府内,趴在榻上的朱棣,听到“姚广孝”这个名字和“白帽子”的典故,整个人如坠冰窟!他根本不认识什么姚广孝!更没听过什么白帽子的鬼话!但这来自未来的“记载”,却像一道最恶毒的枷锁,死死地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陷害!这是陷害!”朱棣嘶声低吼,又惊又怒。他意识到,这个他尚未谋面的和尚,这段尚未发生的对话,已经成了悬在他和他全家头顶最锋利的铡刀!
徐妙云也吓得花容失色,紧紧抱住怀中的朱高炽。她比朱棣想得更深:无论此事是真是假,经天幕这一宣扬,在陛下心中,它就已经是真的了!陛下绝不会允许一个被预言要“加白帽”的儿子存在!
整个大明,所有听到天幕的人,无论是官员、士绅还是普通百姓,心中都升起一个念头:
燕王朱棣,完了。
这顶“白帽子”的预言,在洪武十一年,提前四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也几乎坐实了他“早有异心”的罪名。朱元璋的屠刀,似乎已经无法避免地要挥向自己的亲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