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幕之上,关于朱元璋死因的可怕推测仍在发酵,那些被提及的名字,如同烧红的铁块,烫在洪武十一年时空的当事人心上。

黄子澄、方孝孺,这两位如今尚在翰林院任职或国子监刻苦攻读的年轻学子,听到自己的名字竟然与“谋害太祖”这等弥天大罪联系在一起时,瞬间面无人色。黄子澄手中的书卷“啪”地落地,他僵在原地,浑身冰凉;方孝孺则猛地闭上眼,嘴唇剧烈颤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被千刀万剐的惨状。他们想不通,自己未来为何会卷入如此滔天巨案?

而更感到灭顶之灾降临的,是年仅十几岁的徐允恭(徐辉祖)和李景隆!

徐允恭(魏国公徐达长子,未来袭爵后名徐辉祖)在家中习武的校场上,听到天幕将自己列为“可能参与者”时,手中的长枪“哐当”一声脱手坠地。他脸色煞白,冷汗瞬间浸透了内衫。他虽然年轻,但出身将门,太清楚“弑君”二字意味着什么——那是诛灭九族、万劫不复的罪孽!一旦坐实,别说他自己活不过明天,就连在奉天殿内的父亲魏国公恐怕再也回不到魏国公府了!他仿佛已经看到锦衣卫冲入魏国公府,明晃晃的绣春刀向他劈来的场景……

同样年纪的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正在府中指挥着人们收拾祖父的灵堂,听到天幕点名,直接腿一软瘫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平日里仗着家世,在应天城也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但此刻,巨大的恐惧攫住了他稚嫩的心灵。他明白,如果未来的自己真的参与了谋害皇帝,别说见到明天的太阳,就是此刻立刻被拉出去砍头,也无人能救!

就在这恐慌蔓延之际,天幕上网友的讨论再次转向,将矛头指向了更可能具备能力和资历的人:

【网友“深度分析帝”发言:就算朱元璋真是被害死的,也不太可能是徐辉祖、李景隆这两个年轻人主导。一个是朱棣的亲小舅子,一个是朱棣的铁杆发小,朱允炆除非脑子进水了,否则怎么可能把弑君这种关乎身家性命的事交给他们?别忘了,还有两个更重要的人没提——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他们可是洪武朝硕果仅存、且手握兵权的老将了!】

此言一出,远在各自府邸的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同时感到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耿炳文正在书房擦拭他的佩刀,闻听此言,手一抖,锋利的刀刃险些割伤手指,脸色瞬间变得灰败。而郭英更是惊得从榻上跳了起来,心脏狂跳不止,几乎要晕厥过去!参与谋害太祖?这罪名足以让他们两家瞬间化为齑粉!

然而,天幕上紧接着的消息,又让郭英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生机:

【网友“逻辑推理王”立刻反驳:武定侯郭英不可能!你们别忘了,他的亲姐姐郭宁妃,曾经在马皇后之后执掌了后宫十年的人,在朱元璋去世后,可是被朱允炆以朱元璋遗诏的名义,下令殉葬了!如果郭英真的参与了谋害朱元璋的阴谋,并且是核心成员,朱允炆再怎么着,也不可能在执行殉葬时,连他亲姐姐的命都不保吧?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至少要留郭宁妃一命以示拉拢和封口!】

“姐姐……殉葬……”武定侯府的郭英,听到这里,先是因姐姐的结局而心中一痛,但随即,一种劫后余生般的虚脱感席卷全身!他双腿发软,踉跄着扶住柱子,大口喘息,冷汗早已湿透重衣。

‘万幸……万幸啊!’他心中疯狂呐喊,‘姐姐……你虽然不幸,但你被迫殉葬,无形中却救了咱们郭家满门啊!’ 天幕的分析合情合理,既然姐姐都被殉葬了,他郭英参与弑君的嫌疑确实被洗清了大半!这简直是不幸中的万幸!

与郭英的“侥幸”相比,长兴侯耿炳文的心却沉入了无底深渊。

天幕……没有再提他。

没有像对郭英那样,有后续的分析来为他开脱或者坐实。这种沉默,反而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判。联想到之前天幕透露的,他的儿子未来会娶太子朱标的女儿江都郡主,这意味着他耿家将彻底绑在太子一系(也就是建文帝一系)的战车上。

‘就算我当时老了,糊涂了,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与……’耿炳文颓然坐倒在太师椅上,眼神绝望,‘可我那成了驸马的儿子呢?他年轻气盛,又深得太孙(建文帝)信任,在那等关键时刻,他会不会……会不会背着我,做出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这个念头如同毒蛇,死死缠住了耿炳文的心脏。父债子偿,子罪亦可能累及全家!天幕没有再为他辩解,而他与未来皇太孙一系紧密的联姻关系,仿佛已经为他未来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血色的阴影。

他坐在昏暗的书房里,听着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只觉得前路一片黑暗,看不到丝毫光亮。

天幕的光芒,终于在透露了那足以颠覆一切认知的惊天秘闻后,如同燃尽的篝火般,缓缓黯淡、消散,重归于深邃的夜空。

然而,奉天殿前的死寂,却并未随着天幕的消失而打破。那“活埋”的指控,那围绕朱元璋之死的重重迷雾,那一个个被点名的、可能参与其中的臣子名字……所有这些信息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令人窒息的精神冲击,让所有人都如同被施了定身咒,僵立在原地,脑海中一片空白,无法思考。

时间,在这极致的寂静中仿佛凝固了。夜风吹拂着旌旗,发出单调的呜咽,更添几分凄凉。

御座之上,朱元璋保持着那个微微佝偻、手撑御案的姿势,一动不动。他的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仿佛穿透了宫殿的穹顶,看到了那遥远而可怕的洪武三十一年,看到了那口可能提前为他准备好的、冰冷的棺椁。马皇后紧紧握着他另一只冰凉的手,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担忧与悲戚,却不敢出声惊扰。

太子朱标被内侍扶着,脸色依旧苍白,呼吸急促。燕王朱棣垂首而立,阴影掩盖了他脸上所有的表情,只有紧握的双拳微微颤抖,暴露着他内心的滔天巨浪。李善长瘫坐在地,尚未从打击中恢复。徐达眉头紧锁,目光深沉地扫过全场,最终落回朱元璋身上。

这令人窒息的沉默,足足持续了半个时辰。

终于,朱元璋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他极其缓慢地、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般,抬起了头。那双曾经锐利无比的眼睛,此刻布满了血丝,却重新凝聚起一种混杂着极致疲惫、冰冷与某种决绝的光芒。

他先是侧过头,看向身旁一直守护着他的马皇后。四目相对,没有言语。马皇后从他眼中看到了那惊涛骇浪后的残骸,也看到了废墟之下重新燃起的、属于洪武大帝的意志。她轻轻回握了一下他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继而扫向下方的群臣。他看到了李善长的失魂落魄,看到了徐达的凝重,看到了朱标的惊惶,也感受到了朱棣那压抑的激动。

他没有解释,没有咆哮,甚至没有去追问任何细节。

他只是抬起那只一直撑着御案的手,对着李善长和徐达的方向,极其疲惫,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轻轻挥了挥。

那是一个清晰无误的指令:退下。

李善长和徐达瞬间领会。两人挣扎着起身(李善长还需旁人搀扶),深深地躬身行礼,没有再多说一个字,便在一众内侍的引导下,默然无声地、步履沉重地退出了奉天殿广场。其他的勋贵文武,也如同潮水般,悄无声息地依次退去。

偌大的奉天殿前,很快便只剩下帝后、太子、燕王以及侍卫内官。

朱元璋依旧坐在龙椅上,望着空荡荡的广场,望着那恢复宁静的夜空。马皇后之前的话语,此刻清晰地在他脑海中回响起来:“……如今是洪武十一年,离那洪武二十六年,尚有十五年光阴。纵使天幕所言皆为注定,难道我们就不活这十五年了么?该做的事要做,该尽的心要尽,若最终无力回天,那便好好度过这剩下的岁月……”

是啊,现在才是洪武十一年!

一切,都还来得及!

天幕的预言,如同一场最残酷的噩梦,但也如同一份最珍贵的天启!它提前揭示了那条通往深渊的血色路径,那么,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斩断这条路径!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和冰冷。

首先,那个被预言将成为导火索的孙子——朱允炆!那个未来可能默许甚至参与谋害自己的人!他绝不能再有任何继承大统的可能!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最后一丝因为隔代亲而产生的柔软也彻底消失。他之前将朱允炆送回凤阳祖陵看管,还带有一丝观望和惩戒之意。但现在,这个决定变得无比正确和坚决。凤阳,将是那个孩子最终的归宿,他此生,绝不能再踏足权力中心半步!

未来的大明江山,必须交给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并且……绝不会让自己死得那般不明不白的人!

夜风吹动他花白的须发,这位洪武大帝挺直了脊梁,眼中燃烧着一种近乎冷酷的重生之火。天幕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一个逆转命运的、血淋淋的契机。

洪武十一年的这个夜晚,因为一场来自未来的死亡预告,大明王朝的航向,正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