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62章 第22种死法:被庶子毒杀的晋王继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章 第22种死法:被庶子毒杀的晋王继妃

朱迪钠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效率,快速结束了关于晋王朱棡本人的讲述,但并未离开晋藩家族,他用平静无波的语调抛出了下一个死亡预告:

“大明皇室的八十八种死法,第22种死法——被庶子毒死的晋王继妃谢氏。”

“什么?!”

天幕之下,太原晋王府中,原本还在为丈夫朱棡的未来命运感到愤怒和担忧的晋王妃谢氏,听到自己的名字和“毒死”这个字眼联系在一起时,整个人如遭雷击,瞬间僵在原地,脸色煞白。

她……她也是被毒死的?还是被庶子?!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让她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她下意识地看向身旁暴怒的晋王朱棡,眼中充满了恐惧和寻求庇护的渴望。

而大明四境,所有听到这个预告的人,刚刚从秦王、欧阳伦的八卦中缓过神来,立刻又如同听到了最新鲜的猛料,纷纷竖起了耳朵。老朱家这伦理惨剧和权力倾轧,真是一出接一出,比戏文还精彩,却也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天幕上,朱迪钠开始梳理这段发生在晋藩内部的黑暗历史:

“要讲清楚谢氏之死,需要从第二代晋王说起。朱棡的嫡长子、继承了晋王爵位的是朱济熺。”他话锋一转,“但这个朱济熺,跟建文帝朱允炆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关系密切。因此在靖难之役中,他虽然没有像秦王朱尚炳那样公开站出来支持建文帝,但也保持了暧昧的中立态度。这让成功的朱棣非常不满,只是登基初期为了稳定局面,暂时没有动他。”

画面模拟出晋王府内兄弟不和的场景。

“转机出现在朱棡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庶子朱济熿身上。”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揭露阴谋的冷意,“到了永乐十二年,朱济熿向朱棣告密,诬陷自己的大哥、晋王朱济熺意图谋反。这正中了朱棣的下怀,他顺势将朱济熺废黜并软禁,改立告密者朱济熿为新的晋王。”

“然而,权力的诱惑和内心的阴暗,让朱济熿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朱迪钠的语气变得更加沉重,“被他视为眼中钉的,不仅仅是废黜的大哥,还有他的嫡母(继母)——晋王太妃谢氏。谢氏的存在,本身就是他得位不正的一种提醒和潜在威胁。”

他揭示了那桩人神共愤的罪行:

“终于,在永乐十八年,为了彻底清除障碍,稳固自己来之不易的王位,晋王朱济熿竟丧心病狂地指使人,用毒药杀害了晋王太妃谢氏!完成了这桩弑母(法律和伦理上的)的滔天罪恶。”

“朱济熿!!!”

天幕下的太原晋王府,爆发出晋王朱棡如同受伤猛兽般的咆哮!他双目赤红,额头上青筋暴起,之前对四弟朱棣的愤怒,此刻完全被对这个未来孽子的冲天杀意所取代!

兄弟相争也就罢了,竟然还发展到诬告构陷,甚至毒杀嫡母(继母)?!这简直是禽兽不如!将他的晋藩颜面置于何地?!

“这个畜生!这个孽障!!”朱棡猛地站起身,在殿内疯狂地四处扫视,仿佛那个名叫朱济熿的儿子就藏在某个角落。他朝着殿外厉声嘶吼:“查!给本王去查!!府中姬妾,谁生了儿子叫朱济熿?!给本王把他找出来!!”

他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个未来会毒杀王妃、祸乱晋藩的孽种,如果已经出生了,他现在就要亲手摔死他!绝不容许这个祸害活下去,玷污他晋藩的门楣!

殿内的侍从们被晋王前所未有的暴怒吓得魂飞魄散,连滚爬爬地跑去查问。而晋王妃谢氏,则瘫坐在椅子上,望着状若疯狂的丈夫,泪水无声地滑落。她不仅恐惧于自己未来的命运,更为自己和王爷的儿子们将来可能面临的兄弟相残,感到深深的绝望。这天幕揭示的,是何等血淋淋的一家惨剧啊!

就在晋王朱棡因未来子嗣相残而暴怒不已之时,天幕上网友们的关注点却再次发生了奇特的转向。

【网友“人口统计学家”发言:不过话说回来,不得不佩服晋王一系的生命力啊!虽然被永乐大帝朱棣这么往死里打压,但晋藩不仅没绝嗣,反而开枝散叶,人丁越来越兴旺!到了明朝末年,晋王朱棡的后代据说已经多达六七万人了!这繁衍能力,简直逆天!】

【网友“历史讽刺家”附和: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打脸”?你朱棣再厉害,能把你三哥(指朱棡)这一脉怎么样?咱别的没有,就是能生!用庞大的人口基数,生生熬过了你永乐朝的压制,这简直就是对永乐大帝最大的讽刺啊!哈哈哈!】

这些评论,带着一种戏谑和惊叹,飘入了朱棡的耳中。

刚刚还恨不得立刻掐死未来那个孽子朱济熿的晋王,听到“后代多达六七万人”时,不由得愣住了。满腔的怒火像是被戳破的气球,瞬间泄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难言的情绪。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回想。是啊,现在他才多大?正妃谢氏(现任王妃谢氏的姐姐)洪武八年给他生下嫡长子朱济熺,这么多年了,府里连个次子都还没有呢!哪来的什么第三子朱济熿?

而且,经过天幕这么一闹,就算将来真有了第三个儿子,他除非脑子被驴踢了,否则绝不可能再给儿子起名叫“朱济熿”这个注定带来灾祸的名字!这个导致家宅不宁、王妃惨死的孽障,在现实时间线上,几乎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想到这一点,朱棡心中顿时轻松了不少。未来的悲剧,似乎因为天幕的提前预警,而被巧妙地规避了。

然而,轻松只是暂时的。“六七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开始在他脑海中盘旋,逐渐带来一种新的、沉甸甸的压力。

“六七万……我的后代,会有六七万人?”朱棡喃喃自语,下意识地抬手揉了揉眉心。这可不是六七万平民,而是六七万个姓朱的、拥有皇室宗亲身份的人!

他们都需要朝廷供养,按照《大明祖训》,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一层层分封下去,每一级都有相应的禄米、庄田、府邸。

“整个山西……才多大?”朱棡望着殿外,仿佛能看到未来三晋大地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他的子孙后代,每一个都在伸手向朝廷、向地方要钱要粮要地。“就算把整个山西的田地、赋税都拿来分封,恐怕……恐怕也不够这六七万人分的吧?”

他虽然没有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但基本的算术和常识还是有的。如此庞大的宗室人口,对于朝廷财政和地方民生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甚至可能是一场灾难!

一股新的愁绪,取代了之前的愤怒和庆幸,萦绕在朱棡心头。子嗣昌盛,本是帝王家最值得夸耀的福气,象征着血脉绵长,国祚永续。但此刻,在这天幕揭示的未来图景面前,这“福气”似乎正朝着一个难以承受的“祸患”悄然转变。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他的子孙们为了有限的禄米和资源而争夺不休,而朝廷国库则因供养庞大的宗室而日益空虚……这天幕,不仅揭示了血腥的宫廷斗争,也映照出了隐藏在皇家荣耀之下,那日益臃肿、尾大不掉的制度性危机。